唑来膦酸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1-01-20关哲梁智中通讯作者王茂
关哲 梁智中(通讯作者) 王茂
(山西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山西 太原 030000)
骨巨细胞瘤(GCT)属于良性肿瘤,但其局限侵袭性较难预测,被归于潜在恶性肿瘤,需及早进行彻底切除肿瘤来预防恶性病变[1]。手术是治疗膝关节周围GCT 的主要方法,囊内刮除术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术均可治疗该疾病,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增加患者疼痛程度,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为降低术后复发率,膝关节周围GCT 患者术后多采用药物辅助性治疗,其中二磷酸盐具有促进GCT 细胞凋亡作用[2]。本文旨在分析唑来膦酸对膝关节周围GCT 患者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具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8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38 例膝关节周围GCT 患者临床资料,均经术前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采用手术治疗。已排除手术不耐受及本研究药物过敏者;需截肢或整块切除进行假体关节置换者;伴有肝、肾等功能异常者;病例资料缺失者。将采用唑来膦酸治疗的20 例患者纳为观察组,将未采用唑来膦酸治疗的18 例患者纳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1 例,女7 例;年龄23~53 岁,平均(42.01±1.36)岁;病灶部位:股骨远端10 例,胫骨远端8 例。观察组男13 例,女7 例;年龄22 ~57 岁,平均(42.06±1.38)岁;病灶部位:股骨远端12 例,胫骨远端8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要方法为囊内刮除术于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术,术前予以患者CT、MRI 以及X 线片检查,对病灶形态进行充分了解后,对病灶进行标记,刮除肿瘤并打开囊壁使其充分暴露,采用高速磨钻对囊壁,并运用蒸馏水浸泡囊壁,切除多余软组织后常规消毒处理;植入体为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骨水泥需在C 型臂X 线机透视下注入并注意避免渗透现象。术后一般采用支具或石膏进行固定。
1.2.2 对照组 术后给予患者口服碳酸钙D3 片(北京康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1001、20160401、20180102)治疗,1 片/次,2 次/d,保证充分休息。
1.2.3 观察组 观察组在进行植骨时给予4mg 唑来膦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1001、20170802、20180102,规格:4mg/支)应用于植骨区域,明胶海绵局部覆盖。术后静脉注射唑来膦酸4mg/次,3 ~4 周使用1 次,术后至少使用6 次左右。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 个月的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1)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用标有数字0 ~10 刻度的标尺量化评估疼痛程度,分值0 ~10 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2)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 膝关节评分[4]评估,包括关节疼痛度(0 ~25 分)、不稳定度(0~25分)、肿胀度(0~10分)、闭锁感(0~15分)、跛行(0 ~5 分)、蹲姿(0 ~5 分)、爬楼梯情况(0 ~10 分)、支具使用情况(0 ~5 分),总分0 ~100 分,分值越高,关节功能恢复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5]评估,共10 个维度(穿衣、如厕、修饰、小便控制、大便控制、洗澡、进食、行走、床椅转移、上下楼梯),总分100 分,日常生活能力与分值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疼痛程度
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两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6 个月 t P观察组 20 6.32±1.41 1.08±0.44 75.281 0.000对照组 18 6.37±1.38 1.50±0.52 33.892 0.000 t 0.110 3.146 P 0.913 0.003
2.2 膝关节功能
两组治疗前Lysholm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两组Lysholm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Lysholm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Lysholm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6 个月 t P观察组 20 63.25±6.38 89.60±7.38 163.921 0.000对照组 18 63.12±6.42 83.75±7.06 62.584 0.000 t 0.063 2.490 P 0.951 0.018
2.3 日常生活能力
两组治疗前BI 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两组BI 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6 个月 t P观察组 20 46.85±6.10 80.76±9.00 85.504 0.000对照组 18 46.72±6.23 71.25±8.33 56.472 0.000 t 0.065 3.368 P 0.948 0.002
3.讨论
GCT 是骨原发的良性侵袭性肿瘤,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属于潜在恶性肿瘤,对机体危害较大,需及早治疗。GCT 具体的发病机制仍在不断研究之中,暂无定论,其中膝关节附近是GCT 好发部位[6]。目前,临床治疗膝关节周围GCT 的方式较多,可选择髓腔病灶清除、植骨、骨水泥填充等,通过对膝关节功能的重建来恢复关节功能,但由于该疾病属于潜在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且部分患者会出现恶性病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预后对于膝关节周围GCT 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治疗膝关节周围GCT 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为辅,通过两种方案配合来控制术后复发率,改善膝关节功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6 个月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膝关节周围GCT 手术治疗时运用唑来膦酸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增强膝关节功能,较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原因在于,唑来膦酸属于一种二磷酸化合物,临床上常用含氮双磷酸盐来治疗骨质疏松症与预防肿瘤相关的骨骼病变,主要作用机制如下:①通过抑制甲羟戊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诱导该细胞凋亡,预防骨转移癌,降低术后复发率;②具有高度亲和力,并抑制骨基质生长因子释放,促使破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提升骨密度;③降低骨小梁受损程度,避免出现各种骨折风险,对病灶疼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7-8]。此外,该药物使用剂量较小且作用时间较长,且疗效可靠,适合临床推广。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6 个月的BI 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手术与药物联合运用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利于预后。但是本研究因选择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不足,且不同术式对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暂未进行分析,未来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可降低膝关节周围GCT 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