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21-01-20刘磊董海何仲春徐丽娟
刘磊 董海 何仲春 徐丽娟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 成都 610500)
脑梗死从医学角度讲属于急性脑血管病症的一种,通常当患者发生脑梗死后,会牵连患者出现行为限制,双上肢、双下肢、舌部肌肉等神经运动功能皆会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进而影响神经功能受损且日常生活质量下降,以上便可总结为脑梗死症的主要表现。脑梗死在21 世纪已经成为可以和糖尿病、癌症并称且属于严重疾病,即便近些年脑梗死治疗手段有所提升,能改变以往脑偏瘫治疗后的高致死率局面,但在临床中仍有较高的致残率,且通常是终生不可逆转的[1-2]。另外,急性脑梗死疾病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重症,头部血管发生血流障碍后进而造成局部缺氧,长时间维持此状态会造成组织坏死和软化,严重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若患者未及时接受针对性治疗,很大几率会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因此临床制定的脑梗死治疗方案应以恢复神经细胞功能为目的,加强病人预后状况[3]。现如今多数医疗机构已经尝试使用盐酸纳洛酮联合用药手段,进一步使患者的ADL、NIHSS 等相关指数更趋于平稳。基于此,本文便围绕此治疗手段进行效果研究,现以获得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收治脑梗死病人8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均分成两组,每组44 例。将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设为常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盐酸纳洛酮治疗的患者设为实验组。
纳入标准:①经疾病诊断所有患对象符合临床病理实验标准;②知晓实验目的后患者家属已提前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③实验对象皆已接受MRI、CT 检查。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障碍症者;②合并靶器官功能障碍、房颤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
常规组:男24 例,女20 例,年龄50 ~80 岁,平均年龄(59.6±2.3)岁,病程5 ~15h、平均病程(8.5±1.6)h。实验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51 ~79 岁,平均年龄(60.4±1.7)岁,病程5 ~14h、平均病程(8.3±1.5)h。比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的线性资料,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
1.2 应用方法
1.2.1 常规组 本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先为患者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常规剂量500ml(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相关产品,商品规格为500ml 含低分子右旋糖酐6.0%,总氨基酸2.72%,国药准字号批准H44025314)。和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使用(生产厂家选择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产品,基本规格为每支装10ml,国药准字号批准Z13020777)。将500 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和16ml 复方丹参注射相融后借用静脉滴注法注射。随之为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药学产品,药品规格为0.5g×100s,国药准字号为H36020722)口服给药;尼莫地平(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相关药品,药品规格为30mg,国药准字号为H37022779)口服使用。血压不稳者应为其使用降压药物,所有药品酌情可适当调整剂量,每次用药时长为1 周且为1 疗程,共计使用2 个疗程。
1.2.2 实验组 本组病人除常规治疗外,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成都苑东药业有限公司相关药品,商品规格2ml:2mg,国药准字号H20053316)。将一只药剂(2mg)和0.9%氯化钠溶液(250ml)相融行静脉滴注法,注射于患者体内,1 次/d,共计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NIHSS、Barthel、ADL 评分和治疗效果。
A:NIHSS 评分。选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目的为测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治疗效果越好其评分越低。
B:Barthel(BI)、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评分。为日常生活能力测评表,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C:治疗疗效可分为痊愈、好转、无效、恶化四项,其总有效率为痊愈、好转例数之和除以组例数的百分值。比率值越高则代表对应组病人接受药物治疗效用越佳。
1.4 统计方式
利用统计学S P S S21.0 软件展开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NIHSS、ADL、Barthel 评分
常规组、实验组治疗前,NIHSS、ADL、Barthel 三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三项指标数值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ADL、Barthel 得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ADL、Barthel 得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阶段 NIHSS Barthel ADL常规组 44 治疗前 24.9±8.6 38.5±4.6 36.2±20.0实验组 44 23.7±9.0 37.2±4.3 35.7±19.8 t 0.639 1.369 0.117 P>0.05 >0.05 >0.05常规组 44 治疗后 18.6±3.1 44.4±5.9 46.1±10.2实验组 44 12.1±2.7 68.3±4.8 58.9±11.1 t 10.488 20.843 5.632 P<0.05 <0.05 <0.05
2.2 治疗效果比对
两组开展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对(例)
3.讨论
脑梗死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最危险疾病之一,临床致残、致死率非常高,且病情临床反复发作频繁,且通常治疗预后效果相对较差。脑梗死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发生总称,还可将其详细划分为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在所有脑卒中病症中发生率占百分之七十左右,病理基础为其脑部的正常供血状态发生障碍进而引起的脑部组织水肿或病变,造成的脑疝、梗死状态[4-5]。血管活性物质浓度由此提高使垂体激素增强,带动凝血因子提升血液过于黏稠进而导致神经元受损严重。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控制疾病发展,加强用药治疗后的预后生活质量,则是医学人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着重考虑的。脑梗死病人发病时全身处于应激状态,β-EP会通过大脑下丘脑弓形核进行释放,神经元便在此阶段出现严重受损,导致脑梗死临床致残率、致死率提升。为此需要控制β-EP 释放缓解应激状态,加强身体健康性。作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盐酸纳洛酮,在人工合成下成为脂溶性药剂,作用于人体可以轻松通过血脑屏障直达病灶,急诊常常用它抢救急性中毒与脑卒中病人,可见其药物作用及时性[6]。而且此药有利于病人脑神经缺损情况得到改善,提高细胞膜生理稳定性,达到轻松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和钙超载目的,最大化减少病理性损伤发生。同时吗啡、盐酸纳洛酮成分相似,具有一定镇静作用。
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NIHSS、ADL、Barthel 分数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使用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病症缓解效果显著,可明显稳定神经缺损、生活质量相关评分,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