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洋科考历程(一)值得记住的里程碑

2021-01-19徐小龙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热液科考船结核

徐小龙

1976年3月30日,我国万吨远洋科考船“向阳红05”号和“向阳红11”号开始首次远洋科考,历时50多天。两艘船从广州起航,穿越赤道,横跨东西半球,航程约13800海里,抵达南太平洋指定海域,开展水文、气象、化学、重力、地质等一系列综合科考,并获得重要数据,为我国第一次远程运载火箭的成功试射,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的“向阳红”编队科考船在1977年和1978年还分别开展了两次远洋科考。1978年4月22日,“向阳红05”号科考船在太平洋海区开展综合科考过程中,从4784米水深的地质取样中获取到多金属结核。这种多金属结核又被称为锰结核。刚从海底打捞上来时,它们的外面裹着深海淤泥一样的沉积物,像是从深海挖出了一筐土豆一样,它们黑色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内部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是不可多得的矿物资源。

1983年至1993年的十年间,我国先后组织了11次大规模的海洋多金属结核考察,由“向阳红16”号和“海洋四号”科考船执行,考察范围共达200万平方千米,获取了大量样品和珍貴数据,并在太平洋圈出了30.1万平方千米的远景矿区。

1990年4月9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中国大洋协会”)正式成立,负责组织实施大洋科考。1991年3月5日,经联合国批准,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注册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者”,标志着我国跨入世界大洋科学研究的高科技领域。转眼十年过去,2001年5月,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正式成为国际海底资源勘探承包者。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考船从青岛出发,向东穿越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横渡大西洋,途经好望角,直达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返回太平洋,航行近300天,总航程达43230海里,完成我国第一次环球大洋科考任务,成功试验并验收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并从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大洋中脊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及其周边极端生命现象的考察中获得新发现。

2007年,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一个海湾里,我国国家深海基地完成选址。2015年3月17日,搭载我国第一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号科考船结束在印度洋的科考任务并停靠在此,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

2007年至2009年,“大洋一号”科考船执行大洋科考任务时,在西南印度洋发现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热液区,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从中获取到了许多一手资料。

2012年6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为10909米,刷新我国深海科考的下潜深度纪录。

2001年,我国在东北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合同区;2011年,在西南印度洋获得面积为1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2014年,在东北太平洋获得面积为3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合同区。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三种资源、三块矿区”的国家。

2017年7月,我国首个全要素综合考察航次取得丰硕成果,首次在中东太平洋开展多要素大尺度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首次利用深海微生物原位培养等手段,开展深海特殊功能微生物类群的富集培养与功能验证实验;首次在西太平洋中部和中东太平洋区域开展海洋放射性调查等。

2017年8月,我国首次把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相结合,开展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向阳红01”号与“雪龙”号两艘科考船共同开展科考任务,在南半球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探索大洋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多圈层规律。

2009年,“海龙二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东太平洋海隆海底发现热液区“黑烟囱”

并取样;2015年,“海洋六号”科考船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海马”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海山富钴结壳资源进行试验性应用;2016年,“向阳红10”号科考船搭载两台4500米级“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投入实质性远洋科考;2018年,“大洋一号”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三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搭载大虹吸、小虹吸等调查取样设备,开展深海作业。

猜你喜欢

热液科考船结核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海洋星探组
中国制造的科考船有多牛
海洋星探组——超级科考船
长得丑?但价值无限!
内蒙古自治区黄花窝铺乡达赖沟一带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背上长“包”,小心结核作怪
河南省灵宝秦南金矿区金矿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