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开始
2021-01-19唐梅赵录志
唐梅 赵录志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研究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积极探索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健康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冷漠。具体表现为:“佛系”教师越来越多,他们认为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情况不闻不问;“代沟”越来越深,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师生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不一致,师生之间缺少共同话题。
师生关系不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真情对待学生、真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尤其要关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明显对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偏爱,或是上课多提问,或是课后多辅导;而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却是远离、忽视,对这部分学生的提问置若罔闻、搪塞敷衍,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家校沟通不畅。一是由于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不同,导致在对问题的理解、問题原因的剖析、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从而给进一步合作带来困难;二是因为教师和家长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心理沟通,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没有达成共识。
师生关系变味,谁之过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权威性不容侵犯”的观念。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面对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教师往往在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后,就已感觉身心疲惫。职业倦怠感往往会削弱教师的责任感,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如此,教师就无法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指导,形成“我教你学”的简单职业关系。
教育对象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不成熟。其一,初中生虽然对人生、社会有一定的自我理解,但由于认识水平所限,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教师的教育或产生误解或不屑一顾,可能引发师生矛盾;其二,学生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出现师生关系问题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重建和谐师生关系
加强师德修养。“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学校通过校本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树立先进典型以及开展师德大讨论等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激发教师内心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增强法律意识。教师要具备法律意识,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此外,学校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通过强化学习和考试,促使教师掌握法律基本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督促教师自觉依法执教。
转变教育方式。首先,教师要鼓励待优生,肯定他们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其次,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激发学生的向师性,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再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沟通,联合多方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最后,学校应开展多样的师生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师生间的了解,也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关心和体谅他人。
强化机制建设。学校在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和养成性,强化对教师个体的约束作用和对教师群体的同化作用,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关心教师,做到制度约束与人性管理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互动中建立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如此才有利于师生心理健康及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