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需求视角下的农村食用菌旅游应对措施*
2021-01-19朱丽
朱 丽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在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下,尤其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政策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助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食用菌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尤其在农村旅游业发展视角下,休闲旅游、体验旅游能更好的与游客需求相契合,且食用菌具有康养特性,因此可较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1]。在当前农村旅游发展迅速的产业背景下,农村食用菌旅游企业要时刻围绕游客需求,积极转变开发思路,形成模式完善、产品多元、服务优质的旅游业态新格局,建设新型式农村食用菌旅游创新路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1 游客需求多元化与乡村食用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在国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迅速,且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从“行、游、住”逐渐演变成资源组合、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现代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具体需求统计可见下表1。
表1 旅游需求形式内涵一览表Tab.1 Contents of tourism demand form
由表1可知,不同旅游需求形式的特征及核心要素不同,在对食用菌乡村旅游规划时可有针对性的进行主题设计。分析游客需要与年龄的关系可知,不同的年龄段对旅游项目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具体见下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对旅游项目的需求占比Tab.2 Proportion of demand for tourism projec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由表2可知,由于不同年龄段对旅游项目的喜爱度不同,青少年较喜欢形式新颖的露营帐篷;老年人比较喜欢田园观光,亲近大自然;其他人群则喜欢与孩子同乐,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旅游项目。在进行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时,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顾客群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项目,在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即要从单一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复合的精准的发展模式,从简单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在发展食用菌乡村旅游业时,要了解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具体需求。当前,乡村旅游的游客多以城市居民为主,且游客多为80后和90后,主要游客群为家庭、情侣和团队等,主要的旅游形式为居游、农家乐、诗意栖居、采摘和康养等。针对乡村食用菌旅游项目的开发,人们对田园风光的期待主要为有独特的美(包括美景、美居等),且山水相映,景色秀美。结合游客需求可知,最吸引他们的乡村食用菌旅游项目为生态度假场景、田园生活场景以及文化体验场景。
2 游客需求下农村食用菌旅游的具体应对措施
2.1 做好需求调查奠定菌类旅游产品开发基础
针对农村地区而言,在发展食用菌旅游业的过程中,面对新的以游客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应注重调查游客的旅游需求,要完善相应的调查机制,为游客提供反映旅游需求的平台。
食用菌旅游业的规划人员则要结合乡村旅游地的开发建设要求,对相应的建设策略进行调整,把握好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供给之间的平衡。在建设乡村旅游地的过程中,要在了解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对乡村食用菌旅游基地进行建设,尽可能保持供求平衡,为当地旅游经济以及整体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2.2 充分开发食用菌资源打造满足游客田园生活旅游需求项目
在游客对乡村地区的旅游需求中,乡村旅游需求占据较大比例。乡村食用菌旅游业的规划人员应注重打造乡村旅游空间,从满足游客田园生活旅游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好对乡村食用菌游园空间的规划布局。游客在乡村空间范围内游玩,不同旅游项目需要有相应的空间支持,由此构成层次结构清晰的游憩空间结构。一般可将乡村游憩空间单元划分为观光旅游点、休息中心、旅游基本路线、旅游集散中心以及农业观光园等[2]。
要确保上述旅游空间完整,同时要结合实际旅游项目位置的空间形态特征,对空间分布进行科学设计,确保体现出与不同游客需求的契合点。在建设游览空间时,要注重对乡村游憩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要注重提高乡村游憩项目的开发价值,在对具体的游憩空间进行建设时,应注重加大与食用菌相关联产业的联系,确保在资源、空间、产品以及市场等方面实现充分整合。
可建设相应的食用菌栽培农业观光园,同时对具有较丰富人文资源的食用菌栽培区,则可以建设人文休闲区,实现科普与观光相结合。乡村食用菌游览空间的建设人员应采用科学的手段对其资源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并逐渐在游览地中扩大市场规模,最终达到旅游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共生。
餐饮和住宿是游客旅游过程中较为关注的环节,且食用菌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健康食品,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在建设乡村休闲游憩地时,应大力开发休闲餐饮,可将有特色的、安全的菌类食物制作成相应的菜品,并注重结合不同游客的需求,对制作工艺进行调整。
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沙子镇为例,该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食用菌资源,海拔为350 m,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整体较温和,且具有较充沛的降雨量,年平均气温适宜,约为18.2℃[3]。该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包括田园、溪流、山地和果园等,同时还具备较多的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古建筑以及游乐园等,项目多元、景观层次丰富。
野生食用菌具有较高的可观赏性,因此,该地在建设乡村食用菌观光园时,以历年当地旅游业的相关数据为参考,对建设乡村观光园一年中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变化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实证比对数据表明,经过对游客需求及旅游偏好调查后进行食用菌观光园的统筹规划设计,和2018年的11.423亿总旅游人数以及70.236亿元的产值相比,2019年该区域的旅游人数增加了5 546万人,经济产值增加了约2.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6%和28.2%,可见对地域旅游资源的充分调查,有利于旅游产业整体开发。
2.3 开发食用菌多种体验项目满足游客乡村体验旅游需求
2.3.1 食用菌采摘体验项目
体验旅游是现代化旅游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乡村食用菌旅游业中,也要关注游客对其亲身体验的需求,要注重从食用菌资源的自身特点出发,提供采摘体验项目[4]。
对城市的居民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接触到农业生产活动,如种菜,采摘新鲜农产品等。因而在走进乡村旅游休闲放松时,会想要深入食用菌栽培一线,了解食用菌生产的整个过程,尤其对亲子旅游而言,对采摘体验有更明显的需求。乡村食用菌旅游业的规划人员应建立栽培示范园和采摘体验园,让游客在采摘中体验游览乐趣,在观赏中了解食用菌栽培的有关要求。具体应对亲子采摘项目、智能化采摘项目等进行优化建设,确保提升游客对食用菌的整体认知。
2.3.2 食用菌主题文化体验项目
1)创新食用菌主题文化。在搭建文化体验项目空间时,应注重选择合适的食用菌文化体验主题,要了解不同群体的食用菌文化体验需求,在做好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食用菌文化体验项目的主题创新和内容创新。按照目标客户细分原则,一要关注学生群体,其在进行旅游时,一般为集体出行,因而要注重食用菌文化旅游体验项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可以文化探险为主题创设体验空间,增加趣味性和体验性[5]。
其次,关注年轻白领群体,此游客群体虽然也会结伴出行,但同行人较少,且会选择舒适度较高的交通工具,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较为感兴趣。因而可从民宿出发对食用菌文化主题进行创新,同时要保证食用菌旅游产品品质,并突出食用菌特色餐饮及娱乐舒适住宿等优势。
针对中年群体,其主要的旅游形式为亲子游,此时应选择舒适度较高的酒店,并注重开展多样性的亲子活动。从食用菌文化主题来看,在进行细化时,可针对研学团、食用菌博物馆深度游等建设相应的游玩空间,以拓宽文化层次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项目体验需求,丰富景区特色文化与产业多样性发展。
2)食用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深度体验。基于深度体验打造食用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应了解游客的文化教育体验,重点打造易于提升游客教育与文化体验的产品,以丰富游客的情感层次。前往乡村食用菌旅游地旅游的游客一方面可以增加对食用菌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能在游玩中放松心情,借助食用菌文化陶冶情操等[6]。
食用菌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继承和发扬食用菌文化需要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体验项目,要充分融合食用菌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并联合开发餐饮、商品和园区等,确保设施完善[4]。基于此,要打造食用菌文化体验园,展览菌诗、菌画等,以实现游客对食用菌文化的深度体验,增加景区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发展。
2.4 开发特色康养产品延伸乡村菌类旅游产业链
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食品,应在旅游产品中发挥出相应的产业链价值。可将康养旅游与食用菌旅游充分结合在一起,打造康养园区,集康养、娱乐等为一体,从修养身心的角度出发,扩大产业规模优势。开发特色康养产品,具体可开发食用菌相关副食品,同时也可开发食用菌功能性饮料和营养餐。此外,还可打造以康养为主题的食用菌观光园,突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游客健康、养生以及疗养等需求,确保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3 结语
在发展乡村食用菌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时刻围绕游客需求。且现阶段游客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作为乡村食用菌旅游产业的规划人员,应提高对游客需求的重视,做好相关调研工作,并结合区域实际,细分目标市场,定制可行性较高的发展策略。应注重开发新项目,在对相关项目进行设计时,保证游客有较高的自主体验性。另外,乡村食用菌旅游业在面对新的游客需求时,还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具体的建设规划,同时强调游客的配合度,最终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为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