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进展与存在问题
——以重庆市为例
2021-01-19翟建松
翟建松,邓 健,朱 琳
引 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亟需提质升级,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全面做好定标准、建制度、重服务、强监管工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012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开展了三个层面的节约集约评价工作。宏观层面突出以行政辖区整体为评价单元的节地评价,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评价和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中观层面突出以功能区域不同用途土地为评价单元,包括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微观层面强调以单体工程建设项目为评价单元,主要指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是我国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薄弱环节。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邓红蒂等,2014)。用地标准决定着具体建设项目用地总面积,对土地利用的效率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邓红蒂等,2014)。但在具体实践中,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用地标准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土地使用标准不能全覆盖。由于国民经济行业类别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而现有的土地使用标准无法进行实时更新,很难覆盖新兴行业或升级产业等,从而出现某类行业或产业的项目在申请用地时没有用地标准作为审查依据,无法满足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的严格控制,因而要求必须通过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进行弹性管理。二是项目用地或部分功能用地超过土地使用标准控制性要求。虽然尽管国家已经发布了土地使用标准,但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有特殊要求,或现有规定与部分行业的实际建设用地水平还存在不完全适应等问题(田春华,2008),需要突破用地标准的控制性要求。针对上述情况,在尚无标准或确需突破标准的情形下,有必要实施建设项目节地评价,通过行业专家论证评审,用地管理部门依据节地评价论证结果和评审意见,审查项目用地需求和确定项目用地规模。
一、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
(一) 集约节约用地研究现状
1. 集约用地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始于农业土地集约经营,主要围绕土地规划、土地利用配套政策和相应法规开展。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建设集约紧凑型,高度立体化,多功能混合式模式,开展土地资源的适度利用、立法保护。“新城市主义”和“城市精明增长”(H.James Brown,2005)理念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应用较为流行,这些国家对城市发展和扩张方面集约控制较为严格。城市蔓延效果评价方面,Song根据城市精明增长理念,构建了城市社区空间度量指标体系,包括15项具体评价指标,对社区居民容积率、土地利用方式和可达性等因素进行评价,评判通过土地集约手段达到城市蔓延的效果(SongYan et al,2005)。
国内学者针对土地集约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土地供给数量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技术供给视角开展研究,对土地利用的闲置、供给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胡伟艳提出农用地多功能利用,并主张通过多功能特征制定供给策略,提高农地非农建设占用成本,有效遏制农地快速非农化,在创造农地价值的同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胡伟艳等,2017)。李靖通过时序变化发现,已供应建设用地中出现大量闲置土地,究其原因是土地供给侧出现了问题(李靖,2016)。土地供给并未依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测度,因此必须通过土地供给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黄燕芬等,2016)。周琰等(2016)认为武汉城市圈建设应提高土地对经济的参与程度,整体统筹城市用地的供给,以实现差别化的区域产业结构建设,以及依据城市用地资源优势,丰富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措施,通过用地机制改革促进集约用地。
2.节约用地研究
国内外对土地节约利用的相关研究相对集约用地研究来说较少。英国主要通过优化土地税收体系等土地经济手段,有效调节土地供给,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其主要经验是尽量减少政府管制和国有经济比重。
最后,在审查起诉环节,值班律师向检察官提出的律师意见必须以书面的形式提交。该书面意见做为值班律师辩护工作最重要的成果必须内容扎实,不能泛泛地提出被告人是偶犯、初犯等内容敷衍了事。比如可以要求该书面意见对本案最基本的事实和证据问题进行梳理和评价,要有对本案主要量刑情节的明确意见以及相应的论证,还要有被告人是否存在法定无罪情节、被告人对认罪认罚的法律后果及程序选择是否明确了解的详细说明。
(二) 我国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发展历程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47号)和《关于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32号)明确指出对确需突破用地标准的建设项目,要开展项目节地评价论证,依据节地评价结果供地。2013年,国土资源部对各地的节地技术、模式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出了涉及交通、建筑、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公共设施等7个类型、66个节地效果明显、推广应用前景良好的技术和模式,初步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国土资发〔2014〕61号)提出了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对“无标准”和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也提出“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进一步明确了需要加快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制度,提出强化节地标准建设,通过制度规范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在节地评价方法方面,江苏省主要采用功能分析法确定建设项目各功能分区优化用地规模,在此基础上将各功能分区优化用地规模加总求和,最终确定建设项目优化用地规模;采用类比法选取3个以上同类项目案例,选取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对类比项目单位用地面积进行修正,以确定评价项目优化用地规模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类比项目充足的条件。安徽省评价方法与江苏省差别不大,仅在类比法中减少类比项目至2个以上。
2015年 4 月,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超标准或暂无用地标准的建设项目须开展节地评价工作,从而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10)查看安全阀、压力表是否在有效检验期内,是否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设置整定压力,压力表范围和精度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安全阀是否锈死,能否正常开启;安全阀装设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对于开展节地评价的建设项目,重庆的地形地貌决定了项目用地标准有地方需求。目前的用地标准许多是根据北方地形而定,在重庆这种山地城市来说,部分建设项目会突破土地使用标准或难以明确标准,用地标准对围墙内用地适用,对围墙外会出现不适用情况。如建设用地使用时必然有边坡,边坡标准问题是重庆等山地城市经常遇到的问题,过大的边坡往往被改变土地用途。对于边坡面积大小合理性的确定缺乏相关文件指导,导致在边坡面积确定和使用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影响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重庆市应继续完善地方用地标准体系,结合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需求,进一步细化用地标准。
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表达式技能的发展,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实施策略:1)讨论可能出现在授课的准备热身、话题导入或总结回顾阶段,应确保讨论涉及单元的核心话题;2)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综上来看,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细化,理顺了建设项目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和节地评估机构四个主体间的关系(白亚男等,2008),表现为建设单位向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对项目用地的必要性、合理性提出合理诉求,履行建设项目的节地评估报批程序,完成节地评价和论证两个核心内容,由专家组评估用地方案是否可行、规模是否优化,进而为超标准、无标准项目申请用地提供科学决策(赵亮,2017),保证建设项目节地评估标准。总体来看,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是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用地节约集约体系。
二、 我国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建立节地评价制度规范,指导各地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目前节地技术和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河北等地对机场、电厂等建设项目组织了节地评价论证工作,积极探索了节地评价规范和模式,不断明晰节地评价的目的、范围、原则、组织实施主体、操作程序,取得了比较好的节地效果。
对于建筑元素在生活陶艺中的运用,笔者一直十分感兴趣。茶具《江南春》便是引入徽派建筑的元素进行的设计。作品以江南水乡场景为意境,主体茶具为高低错落的徽派建筑,重点突出了白墙上的黑色屋顶和门窗。鲜明的黑白灰与点线面组合,基于茶具的实用功能达到美观且意境深远。茶壶的壶身为白墙,盖则为屋顶,门窗黑色泥片粘成,可为茶壶的装饰,而壶嘴则与烟囱相结合。细提梁为红铜锻造,意指黄昏时分,夕阳余晖。茶叶罐和花插的手法亦同。茶杯与杯托则取其在钢化玻璃茶盘上的倒影,貌似一座建筑。如此则虚实相生别有一番水乡意境。这几件建筑型茶具,再加上桥型的箸搁,船型的香插以及茶色玻璃的茶盘,共同组成一个安静祥和清新的江南意境。
(一)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规程比较分析
江苏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2014年4月,即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通知》下发前,江苏省国土厅就发布了《江苏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试行)》,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应用。安徽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于2015年底启动。2015年12月下发了《安徽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对比国家、安徽、江苏的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范围均界定为“无标准”和“超标准”项目,此外,江苏省将用地规模较大(线状工程100公顷以上、块状工程30公顷以上)的建设项目纳入评价范围。
3.全面实施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工程。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广州全面实施城市文化建设和提升工程,以建设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为抓手,着力夯实城市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彰显广州作为华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功能。按国际一流水平,先后规划建设了广州塔、广州大剧院、广州新图书馆、广州新博物馆、新广电中心和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等项目。一批各具特色、美观实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形成了珠江新城、二沙岛、大学城、科学城等多个交通便利、布局合理、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文化组团区。
在节地规程文件内容上,《江苏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试行)》(2014年4月)对节地评价范围、总则、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开展节地评价、节地评价论证等进行了指导性要求描述,并对建设单位组织开展节地评价、节地评价论证、节地评价报告书写样式、专家论证意见等相关申报材料做了详细的描述。《安徽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2015年12月)主要对范围界定、术语定义、总则、工作准备、建设项目调查、节地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优化用地规模测算、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论证与存档进行了描述,并对建设用地规模测算类比法、功能分区法做了示例描述。
在节地评价规程对评价指标要求上,国家规程评价指标侧重于用地程度评价,包含4个评价目标,12个一级评价指标;江苏省规程侧重用地规模评价;安徽省规程包含用地程度和用地规模两方面的评价,其中涉及4个评价目标,7个一级评价指标。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及各省市建设项目节地评价侧重点有所差别,基于地方特征、产业行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保障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合理性。
为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加强土地使用标准控制作用,规范超标准、无标准建设项目节约合理用地,2015年国土资源部起草了《关于规范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通知》,对于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进了规范,并明确了节地范围、节地评价内容和环节,同时对专家库建设、加强监督检查等也提出了宏观要求。
在节地程度划分方面,安徽省规程将节地程度划分为不节地、中等节地、高度节地三类,分别取值为0分,70分,90分。江苏省未专门进行节地程度阈值划分。两省规程评判标准不一,如何基于各地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设定评判标准、划分阈值是建设项目节地规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关于论证环节,已开展建设项目节约评价工作的省(区/市)要求组织单位聘请国土、环保和行业相关的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参加论证工作,大多专家组成员为5位或7位,主要形式是现场勘查和论证会,论证会一般包括编制单位汇报、质询、讨论,进一步形成论证结果。《江苏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试行)》对专家组成进行了明确要求,应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至少2名土地管理领域专家和至少2名本行业专家,并对专家库建设与更新也做了相关规定。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比较见表1。
利用超高速打击侵彻深度与地冲击效应等效计算理论,可建立防护工程中抗超高速武器打击的最小安全防护层厚度的估算公式为[19]
表1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比较
(二)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案例比较分析
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已有地方规程和现有案例大多是从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即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强度和效益,现已形成共识。如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铁矿采选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地使用标准,么欣欣等(2016)应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构建铁矿采选工程节地评价体系,从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了7个评价指标,开展了三个铁矿采选工程的节地评价。王美等(2017)也选取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和用地效益四个方面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贵州省下溪水库节约集约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
运用定量研究时,指标标准化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针对不同地方用地特征和选取指标特征,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值的方法一般可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标准规范值、极值法,采用临近区域同类型、同规模建设项目的最高水平,参照发达国家类似阶段类似情况的相关标准,专家咨询法、统计分析法、典型调查法等一种或几种方法确定。评价方法多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德尔菲法,也有个别项目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科学性上来说,一般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性方法评价,判定其合规性、合理性,通过定量方法评价其节地程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度和效益。
在节地程度划分方法方面,通常用分值表示,不同项目出现了不同的划分标准,节地程度阈值划分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结合地方情况予以考量,具体标准的适用性应根据地方情况综合确定。
三、 重庆市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围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持续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重要手段。关于建设项目节地评估方面,重庆市目前尚未颁布相关规范,但对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需求日益增强。目前,已探索完成重庆市渝北铜锣山矿山公园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库、渝北区行政服务中心(一期)、渝北区市民服务中心(二期)建设项目等节地评价工作,通过对土地管理部门、建设项目单位、节地评估机构等主体的调研发现,重庆市建设项目节地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重庆市宏观和中观尺度的土地集约评价工作均顺利开展。对于微观尺度的建设项目用地节地评价工作,重庆市仍无统一的规范性文件,对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对象需要进一步明确,在节地报告编制、论证等工作上仍缺乏规范指导。重庆市已经开展的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案例中,对具体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推广应用的工作经验还有待验证和提炼。如渝北区重庆市实物地质资料库、渝北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虽隶属同一用地管理部门管理,但节地评价报告编制中,评价体系和指标维度上并未统一,主要为定性评价,缺少定量方法应用。重庆对于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工作内容和程序的规范性必须尽快明确。
(一) 对突破标准用地项目亟需进一步规范管理
自2012年国内磷复肥表观消费量达到峰值以来,中国磷复肥行业开始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周期,行业发展从量的充足向质的提升转型。面对问题与困难,国内磷复肥企业积极去产能、调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着重发展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差异化、环保高效的新型肥料,线上线下并举持续推动服务下沉,逐步缓解了产能过剩的压力,促进了化肥供需平衡,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理性成熟,使行业技术水平更上层楼,盈利能力整体回暖。
国内学者对节约用地问题的探讨,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正确发挥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作用,以满足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达成对土地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学者研究指出小城镇内部建设用地效率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无严格的约束机制”(张安录等,2000),即节约用地机制尚不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等管控自然资源总量的改革措施,提出了土地等资源节约工作中对节约用地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要求。宋马林(2016)认为实施资源保护节约制度,实际上就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国土综合整治、生态补偿、生态红线管控机制,促进实现生态文明。强调节约土地资源使用的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孙艳美,201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对土地节约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结合重庆地理特征还需进一步完善用地标准
qRT-PCR的结果显示螺内酯处理SK-N-SH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组Bcl-2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Bax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见表2。
(三)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政策保障不足
国家不断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控制标准,引导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布了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完成了能源、交通、公共设施等9个行业13项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等编制和修订工作等,但针对建设项目节地相关的制度保障文件出台较少,尤其是,用地“事中”和“事后”监管仍需完善,过程性评价监管不足。土地预审工作主要关注事前把关和评价,对于土地使用是否按照规划要求执行或实现规划效益的考核评价关注较少,如园区工业用地项目。目前的招商引资异化为“求商”引资,廉价供应土地倾向严重,对不能实现规划效益的项目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园区工业用地项目土地资源浪费、低效现象突出,未发挥出节地评价的真正作用。
(四) 建设项目节地评价专家库建设缺乏行业专家
对于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应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需要土地专家和行业专家联合进行调研。土地管理部门对于行业专家库建设的需求较为迫切,且在已开展的建设项目节地项目论证工作中邀请的专家多为土地管理领域专家,而缺乏相关行业工作者参与论证。目前对于行业专家的参与,相关文件要求通过行业主管部门邀请专家。因此,土地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动促进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尤为重要。
四、 完善重庆市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对策
(一) 明确重庆地方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标准
首先,要保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的完整性,形成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和规范化的申报材料体系,提升节地评价规程的推广性和应用性,规范评价报告内容和审批程序,减小项目建设主体及审批单位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重庆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边坡、沟渠、平坝等微地域地形差别较大,应针对不同微观地域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弹性指标划分弹性标准,切忌“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同时,重庆主城区与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在自然区位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应考虑地方土地利用实际需求,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
(二) 界定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范围
针对重庆土地资源现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重点应该在于项目用地符合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对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不应扩大评价范围,对因特殊需求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具体化要求,以更明确工作管理的精准性。在重庆市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范围中是否将“用地规模较大项目”纳入评价范围,应谨慎论证。应充分参考其他省市经验,结合重庆土地资源特征、用地情况进行本土化修订。但是对于国家和重庆市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或国家已颁布土地使用标准但尚未涵盖具体功能需要、或因安全生产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建设项目节地评价。
(三) 明确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包含的内容
重庆市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规程中应注意整套规程的完整性,在删繁就简的基础上对项目节地评价和申报发挥指导、规范作用。内容上应包括节地评价范围、总则、节地评价程序、技术方法、项目调查内容、节地分析与评价、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论证与存档,以及相关示例与编制要求。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对原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遥远时代文化的一种珍视。按照发展规律的走向,不仅要深入研究其保护问题,还需要在实际运作中采取各种措施使文明古迹得到切实保护。只有多种力量形成的向心力来促成一件事情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才会做的更好。
(四) 完善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重庆市在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可以从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4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再具体根据项目特征和行业性质进行二级指标选取和评价。评价方法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是科学选择节地评价方法。针对建设项目特点所采取的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能够定量评价的是否进行了量化计算、定性分析是否科学进行科学论证。二是评价建设项目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对节地评价报告中建设项目规划布局方案合理性及各功能分区划分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三是建设项目各功能分区规模的合理性。对各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的合理性,新增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及用地规模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夹带项目外用地等进行论证。四是建设项目用地总规模的合理性。对节地评价报告中总用地规模合理性进行论证,对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的真实性、科学性进行分析,对超标准用地规模是否合理进行论证。五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措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建设项目所属行业发展现状,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是否是行业推荐和提倡的先进技术进行论证。
(五) 加强用地过程性监管和评价
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取得土地,对于土地效益的实现程度与规划偏离都不大,主要问题集中在工业用地方面。对于大规模用地或突破标准、无标准的工业用地项目,应改变现在的优惠政策落实方式。工业用地价格应靠市场确定,或者节地评价综合确定,除了前期节地评价工作外,应设计“事中”节地评价机制,依据全过程评价结果给予相应政策扶持激励。
(六) 完善建设项目节地评价专家库建设
坚持建设项目节地评审第三方专家评估,聘请本领域资深从业者及相关学者专家作为核心评审团,不断吸纳优质专家资源,规范专家库准入、审核、退出机制,在节地评审中发挥专家在高效利用土地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评审结果给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判,为国土部门管理土地提供决策依据。专家队伍建设中,应纳入节地评价的建设项目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需要组织相应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对具体建设项目的节地情况进行评审论证,发挥专家在节约集约用地中的专业优势,促进节地评价论证工作更加公正、科学、合理。通过建立建设项目节地评价论证专家库和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对专家的准入、评价、审核和退出等实施有效管理,明确组织开展专家论证的工作方式以及专家的权利、义务,并根据开展工作情况实施综合评估,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保证论证水平,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