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出现在序言里的人
2021-01-19刘子苇
刘子苇
放寒假了,我又可以再次静心投入并沉浸在书海里。
去年疫情期间,我捧着家里那本发黄的《傅雷家书》翻来翻去,看不懂里面讲的肖邦和贝多芬,草草翻阅,并未细读。当时只留下一个问号——这本书是大翻译家父亲傅雷写给大钢琴家儿子傅聪的家书,那序言里的傅敏又是谁?
前阵子,一则关于“‘钢琴诗人傅聪因新冠病毒不幸在英国逝世”的新闻成为了我们家当天的晚餐话题,我向老妈询问傅敏是谁,老妈略带感慨却又意味深长地让我自己寻找答案。
于是,寒假的第一天,我重新看了一遍《傅雷家书》,并终于在另外一本《傅雷与傅聪》的传记里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让我意外,却又冥冥中觉得合理,果然,傅敏也是傅雷的儿子,他是傅聪的弟弟。
《傅雷家书》畅销不衰,多次翻印出版,在广大读者中有着广泛影响。它是父亲写给孩子的书信集。收集的是1954年至1966年12年间,父子之间数百封的书信往来,贯穿傅聪出国学习、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反映了傅雷的工作、朋友交往情况以及一家人的起伏命运。从开头到结尾,力透纸背的父子情叫人唏嘘、令人落泪。但因为这是一对非常特殊的父子:父亲傅雷,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学贯中西;儿子傅聪,则是艺术家。这样的家书就充满了文学色彩、艺术色彩。它不是一般的家书,其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感悟。这本书超出了一般家书的范围,带有思想、文学、艺术色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次再读、深读《傅雷家书》,我对“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纸短情长、见字如面”有了更深的感悟,并且萦绕我心头的另一个疑问:在往来繁复的通信里,只有寥寥数笔提到这个家里唯一的弟弟傅敏,翻页快的人大概都不会留意他的存在。恰巧,我也是弟弟,也是家里的次子,这让我觉得有点好奇,有点心酸。
在另一本叶永烈写的《傅雷与傅聪》里,我看到了更为完整的傅雷家事。傅聪出生后,全家人的爱全都倾注到他的身上,找最好的老师教他弹琴,送他去最好的地方,在最好的环境里,给最多的爱与关注,让傅聪实现最极致的发展,直到另一个儿子傅敏出生。生于斯,长于斯,这个被叫作傅敏的孩子也想跟哥哥一样,学习音乐。他跟父亲的好友偷偷学过一小阵子小提琴,他的音准之好,让这位老友也来劝说傅雷,称傅敏很有天赋。并且,傅聪在回忆录里,曾经提到他们兄弟比手,他无意中发现弟弟的手掌比自己的更修长更舒展,更适合弹琴。可是,他们的父亲不让。这位父亲说的话如今已无从考证,大体意思是,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傅聪,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再培养另一个傅聪,那你就去当个老师吧。
以现代人的体验回看当时的抉择,对爱子心切的傅雷来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背负多少爱与痛,才能在一个孩子还在11岁时,就给他下结论,浇灭他内心小小的梦想火苗。
故事的结局是傅敏放弃了学琴,遵照父亲的意愿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他断了自己的梦想,也断了自己的升职路,把自己关在小小的房间里,潜心整理家书。旁观者可以惋惜,可这就是当局者傅敏的人生,他接受了它。包括他还不知道的,后来迎接他的是连绵数十年的坎坷不平,风云突变,双亲自缢,家庭破裂。时代的伤痛如一根刺,扎进他心头最柔软的地方。
傅敏,一个腼腆又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弟弟,他被人群挤在一边,被历史遗忘在角落,却欣慰地微笑着看着哥哥,坦然接受周遭的一切。他平静而泰然地整理着父亲和哥哥往来的书信,而在整整一本书里,只有序言出现了他的名字。
我带着挥之不去的惆怅,和姐姐、妈妈一起聊了很久。我们共同回忆了我和姐姐的童年趣事,老妈也分享了她在少年失去父亲后,作为家中长姐,与外婆以及舅舅、姨姨們相依相伴的心路历程。我突然感觉自己一下子成熟了。
于是,我终于宽了心,并理解了傅敏:
傅敏虽然没有著书立说,没有琴声震世,但他善良、宽厚、隐忍,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身体和精神的磨难后,依然能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这胸怀和人格来自于傅家优良的家教和品质传承。在傅敏编撰家书时,他的内心必定是喜悦且舒畅的。因为他深深知道,家里曾经充满那么多的爱。
相聚有时,离别有时,回忆若能取暖,何妨捡柴拾枝?
(指导教师 姚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