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研读,活用教材,提升魅力

2021-01-19李兆珍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研读教材数学

李兆珍

【摘要】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师生之间稳定开展教与学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体.教材本身是无法开口说话的,只能呈现出结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授给学生,还需要将这一结果转化为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这一转换便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教材.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备好基础与核心环节,才能保障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关键词】教材;研读;数学

南宋理学家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认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是水塘保持清澈的根本,同样,要使教学生动、“新鲜”也必须不断注入“活水”.新课改的浪潮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教师更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给自己的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优化课堂.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深入分析、让教材目标整体化

普林斯顿大学作为全世界范围内顶尖人才的象牙塔,巴特森与达黎这两位神学教授在探究圣经内容时,针对慈善的撒玛利亚人这一内容开展了这样一个测试活动.一方面,两位教师告知学生主题为“慈善的撒马利亚人”的讲座活动将会于十分钟之后开展,另一方面,两位教师雇佣专业的演员在学生前往讲座的必经道路上扮演急需救助的老人.根据测试结果来看,大约有90%的学生因为着急前往讲座参加活动,而忽视了老人的求助.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目标困惑导致学生的个体判断发生错误.在时间紧迫这一压力下,学生步履匆匆,十分着急地赶往讲座地点,去做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局部目标,但是却忽略了救助老人,而救助老人便是他们参与这个讲座活动的整体目标.

在我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明确指出,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将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分别细化为四个方面,即数学思考、知识技能、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也是教学纲要当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先出现了过程目标,例如,将实际数学问题转变为数与代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最终提出问题、分析解决、解决问题,做出相关决策.

教材是国家根据国内教学情况集合众多教育名家和一线教师经验与智慧的产物.教材本身的作用便是用来诠释课程目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想要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充分理解,以便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思想,将教材中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润色后传输给学生,而后实现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把教材的传播当作唯一目标,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将教学活动作為培养人才的途径,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满意的学习情感为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前往讲座活动的路上,便不会忽略急需求救的老人.教师以此进行思考,便不会在教学活动中因为完成教学设计这一目标,遮挡住了以人为本的目标.基于此,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读时,一定要有全局观,切忌在研读教材过程中,将教材直接拆分为各种孤零零的知识点,使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与意义,这样学生在面对这些知识点时,觉得种类复杂、晦涩难懂,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目前,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应用数学、体验数学来进行.

二、创设情境,让教材过程探究化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与学习情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否恰当、合理地利用数学课程的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教师的数学活动质量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展现的水平.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入情,当学生入情之后,经过教师的合理辅助与引导,必然会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学生融入课堂情境之后,便会将自身的体验、感情、情绪等融入教学活动当中,以此激发自身的学习思维.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陌生环境当中,无论是思维模式、想象力,还是课堂注意力都会有所提高,与以往课堂学习表现大有不同.在此类教学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还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教师在此时应该及时注意到学生表达欲望的转变,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乐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而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力度增加,沟通内容也会随之变得丰富,那么,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机会也会有所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得到扩展和放大,学生的眼界也有所开阔,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从教师或者同伴那里也可以获得有关信息,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所获取的知识将会超过整节课程所预计的知识容量.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也能得到积累,教学的内容也会得到丰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更熟练、准确地带动学生.

例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25页例3: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出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

我首先把内容融入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把原例题拆分成很多小问题来解决:

甲店:壹加壹超市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

提问:你能告诉我壹加壹超市的优惠方案吗?

壹加壹超市是同学们最熟悉的地方,同学们经常到那里买东西,这个问题马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这种情景符合学生的自主活动要求,此时此刻学生马上进入跃跃欲试的状态.

于是我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学生一起研究它的优惠方案:

(1)甲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元后.

(2)假如我现在购买80元,有没有优惠?110元呢?

(3)当累计购买120元时,该怎样付钱呢?

(4)设累计购物x元,付钱元.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清楚甲店的付钱方式,然后我再出示:

乙店:劲荣百货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

我于是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研究它的优惠方案:

(1)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元后.

(2)假如我现在购买40元,有没有优惠?60元呢?

(3)当累计购买80元时,该怎样付钱呢?

(4)设累计购物x元,付钱元.

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解决,于是我再出示问题: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而不超过100元,则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为什么?

(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购物在100元以下,我们到店购物花费小.

(4)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在甲店购物花费就一定会小吗?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最后我再出示原例题,学生都知道如何解答.

这样处理教材例题,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又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放得开,这样一来,各种问题便会跃然脑中.在学习新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着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最终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动态呈现,让教材内容生动化

教材本身中的信息资源只能够通过文本向学生呈现,是一种静态画面,学生通过教材可能看到的是部分思维的结果,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也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构建知识结构.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情,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真正掌握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学生个体情况出发,改变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将静止的文本画面转变为动态的画面,将教学中的静态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与猜想等转变为更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形象,听到清晰的声音,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感知,使学生在感官上得到多重刺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创设的情境当中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知识转化率高的高效课堂.

在教学数学活动——平面图形的镶嵌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这几天,小明可高兴啦,他家买新房子了!瞧,这就是他家的新房(课件显示).

他家准备在地面上全部铺上地砖,有下面的几种地砖: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大家想一想,哪些地砖能够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镶嵌小明家的地面呢?

看着图片,有的学生没办法想象怎么拼,于是我就利用电脑进行动态拼接,拼接图形如图3.

学生在看动态拼接时,发现正五边形没办法不留空隙、不重叠地拼接,于是我就提问:啊!拼不了啦,为什么呢?你能说说道理吗? 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归纳结论.

学生最终发现,拼接点处各角之和不是360°,就不能不留空隙、不重叠地拼接,只有在拼接点处各角之和为360°时,才能进行不留空隙、不重叠的拼接,我最后归纳:要用几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镶嵌一个平面,必须使得拼接点处的各角之和为360°.

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动态的呈现方式,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等基本流程,提示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使得课堂更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这种动态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和数学分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适当补充、让教材知识大众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与学的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扩展,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并活学活用.

例如,在学完用待定系数法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后,我就补充了这样的一道题目:

鞋子的鞋码和鞋长(cm)存在一种换算关系,下表是几组鞋码与鞋长换算的对应数值:[“鞋码”是表示鞋子大小的一种号码]

(1)设鞋长为x,鞋码为y,试判断点(x,y)在你学过的哪种函数的图像上?

(2)求x、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果某人穿44号鞋码的鞋,那么,他的鞋长是多少?

学生完成这道题后,发现在我们平时穿的鞋子中,“鞋码”与“鞋长”居然是一次函数关系,原来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一次函数的例子,对一次函数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热爱数学了.

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最终归宿.教材只是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提供基本参照,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英国语言学家Harmer曾经说过:“尽管选择教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教师对所选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才是最重要的.”教材的编写要尽可能地适应广大地区学生的个体需求,因此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也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心理学研究指出,当学生面对的学习材料与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时,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有效地得到激发.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充实教材,以达到最满意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就成了知识转化的媒介,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将教材转变为学材,需要依靠自己的创造力.

在創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本着“准确把握、适度创造、灵活运用”的理性态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开发,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水平进行仔细的考量.这些基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教师只有精心研读数学教材,才能活用教材、优化课堂.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热衷于参与学习,更要懂得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努力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新型教学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猜你喜欢

研读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