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山形图,厘清故事脉络
2021-01-18顾梦燕
顾梦燕
一、教学目标
一是回顾名著,了解作者;
二是整体感知《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并拓展同类文本,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厘清故事脉络。
三、教学设计
1. 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首先带领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吴承恩一生坎坷,中年后,他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等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接着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些《西游记》里的画面,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鼓励学生留言分享。最后引领学生走进课堂,一起去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
2. 借助回目,了解内容
问题一:谈一谈。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要把《西游记》这么长的小说看完,并非易事。拿到一本书时,我们应该怎么读?
(1)根本不看目录,直接把书打开,任意翻几页看看;(2)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主要人物。 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梗概。
以上两种阅读方式,你平时读书选择的是哪一种呢?同学们直接打出数字留言。借助封面、前言、目录、后记等能让我们知道关于一本书的很多信息。
问题二:想一想。
以《西游记》的目录为例,明确“读好名著,先读目录”。《西游记》是一部8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若一直阅读看不太懂的正文,会觉得读名著枯燥无趣,从而失去兴趣。
3. 认识回目,发现特点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它的目录和平时看的书的目录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A是该回情节和内容的概括;B由每一章节的开头几个字构成;C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这是道多选题,发现的同学直接打关键字在留言区留言。
《西游记》是章回体小说,目录是章回体小说的目录。一个回目就是一章。细读目录,全书共100回,前7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8~12回写取经的缘由;13~100回写孙悟空在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路克服了八十一难,修成正果。
问题三:想一想怎么读回目?
(1)对每一个回目中的词语进行推测或存在疑问;(2)带着问题阅读正文;(3)在阅读正文的过程中,积极在文中寻找答案;(4)在阅读正文后再回答之前的疑问。(举例:《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阅读这个回目时,对“四海拱伏”“千山拱伏”进行思考推测,对“九幽十类”存疑,带着推测和疑惑阅读正文内容。)
阅读第三回中的几段文字,每一段你联想到了回目中的哪些关键字词?
悟空将金冠、金甲、云履都穿戴停当,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对众龙道:“聒噪!聒噪!”四海龙王甚是不平,一边商议进表上奏不题。 (四海拱伏)
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魄散魂飞。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儿,藏在耳内,复归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来参贺。(千山拱伏)
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九幽)
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书并十类簿子,逐一查看……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取笔过来!”那判官慌忙捧笔,饱掭浓墨。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十类)
读完发现:“四海”是讲四海龙王,东海龙宫定海神针被孙悟空讨去也无可奈何,孙悟空要披挂,四海龙王还是不得不凑齐了双手献上,这就是四海拱伏;“千山”是悟空行乐千山,结交弟兄,本事了得,千山妖兽,皆拜悟空为尊,这就是千山拱伏;“九幽”指地狱幽冥界;“十类”是在幽冥界勾掉猴属类在生死簿上的姓名,也就是从这十类中除名。原来“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就是对该章节主要内容的精练概括。
问题四:试一试。
课后试读《西游记》其他回目,推荐阅读: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4. 借助山形图,厘清故事情节
刚才学习了借助回目,了解故事内容的方法。《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是很经典的一个故事。作者采用反复叙事手法,围绕“三变”“三打”和“三拦”展开,像这样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即描写人物、事件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我们称之为文学作品中的“三迭式”。这一章节中,“尸魔”“唐三藏”“圣僧”“美猴王”之间又会有怎样一波三折的故事呢?
(1)学习山形图的组成部分。
“尸魔”“唐三藏”“圣僧”“美猴王”之间的联系到底在哪儿?可以借助山形图帮助我们厘清这个故事。
所谓山形图(见图1),是指故事的情节就像一座山一样跌宕起伏,在整个故事中,最吸引人、最出彩的就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所以高潮就是山形图的“山顶”。“开端”是指故事的背景或事情发生的原因。
“发展”是指故事高潮之前或者之后所发生的事情。“结尾”是指故事的结局或影响。要完成山形图,关键是要找到高潮。要找到故事的高潮就要找到冲突最激烈、篇幅相对最长的部分。
(2)利用山形图厘清故事的过程。
① 借助表格,确定故事的主要情节。
從表1可知,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白骨精、孙悟空、唐僧之间,三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高潮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② 师生共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情节内容,抓住“地点、人物、时间”等关键要素提炼内容。
③ 将山形图补充完整(见图2)。
用山形图,我们很快厘清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过程。
(3)迁移运用,拓展提升。
如果是像“三打白骨精”这样“三迭式”结构的故事,我们还可以用一波三折的山形图进一步来厘清情节(见图3)。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她使用美人计变成村姑送斋饭,被孙悟空劈头一棒,唐僧责怪孙悟空,这是第一次波折;白骨精使用苦肉计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被孙悟空当头一棒,唐僧责罚孙悟空,这是第二次波折;白骨精使用连环计变成白发老公公想抓唐僧,被孙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唐僧最终赶走孙悟空,这是第三次波折。故事层层递进,曲折生动,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让读者的心也随着故事不断地跌宕起伏,这就是“三迭式”结构的艺术妙处。
《西游记》中还有同样具有“三迭式”结构的章回,如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都能用山形图较快梳理出故事情节。
(4)小结方法。
以山形图为辅助,抓住故事高潮,有目的地寻找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发展—结尾”,厘清每一个故事情节,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如果是“三迭式”章回,还能用一波三折山形图,更深入地进行情节的对比。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