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暑山庄:康熙帝的亲民乐园

2021-01-18德霖

华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龙脉热河避暑山庄

德霖

康熙帝有意通过避暑山庄的活动场景,拉近臣属与帝王的关系。

相比于颐和园、苏州园林这样地处黄金地段的景点,同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的承德避暑山庄,算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在18世纪,它是整个大清帝国的重要权力中心,清朝宫廷每年约有半年时间移居此处。

美国学者魏瑞明的《龙脉:康熙帝与避暑山庄》一书,通过阐述避暑山庄的选址、营造及其象征意义,对康熙时代的政治愿望及其相应的艺术表现提出了新的见解。

四方的“拴马桩”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建成于1792年。它的面积相当于两个颐和园,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1994年,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的营建,主要集中于清康熙、乾隆两朝。如今,里面有楼、堂、殿、阁等各类建筑120多组。著名的有康熙帝于康熙五十年,以四字题名的36处景点,称“康熙三十六景”;还有乾隆皇帝以三字题名的36处景点,称“乾隆三十六景”。“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见证过许多清朝历史大事件。

今天我们在探讨避暑山庄的过程中,除了造园艺术之外,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地方在于:它的选址所代表的清代统治者的地理观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所谓“龙脉”是我国古代堪舆学的重要术语,传统堪舆学认为中华大地有三条龙脉,皆发源于昆仑,而泰山的龙脉是“中龙”之脉。为了从堪舆学角度论证清朝政权的合法性,康熙帝专门写了一篇名叫《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的文章,将满族兴起的长白山定性为泰山输送风水能量的根源。

康熙帝在文中指出,沿着大兴安岭的走势,从东北偏北,蜿蜒向南,穿过热河,一直延伸到华山;同样,阿尔泰山也经由热河,成为以长白山为终点的一道大弧线的西端。据此,魏瑞明认为,避暑山庄的位置可被解读为四方的“拴马桩”、清朝地理的轴心,它将关内和关外联结为一个整体。“龙脉”的背后,是康熙帝对安邦定国、四方和谐的种种考量。

私人化的社交平台

早在1681年,清廷就在热河地区建立了季节性狩猎营地,到了1702年8月,又开始在热河流域开发一个永久性的皇家建筑群。

那年夏天,康熙帝在热河停留了18天,接待了一批上层人士,走访了周边的乡村,并进行了狩猎。8月下旬离开热河后,皇帝立即向工部发布命令,指示测量师勘测并标示一块可建造大型建筑群的土地。官员们也开始了招募工人和准备材料的工作,包括从山东和直隶招募劳工,从木兰围场采伐木材,考察工地周围的山脉和岩石,以及建造窑炉等。

从1703年初开始,工部和内务府承担了以上各项任务。那年夏末,康熙帝花了三天时间前往位于热河下营稍北一点的洪泛平原,也许是为了视察规划工作的进展情况。宫廷文书将这处建筑称之为“热河上营”,这个名称沿用到了1708年。

1711年,康熙帝亲笔书写的“避暑山庄”铜匾挂上了大门。两年后,山庄外墙和附近的两座寺庙也完工了。

有意思的是,几乎与康熙帝同时代的印度奥朗则布、法国路易十四和俄罗斯彼得大帝,都把宫殿和园林景观用作显示自己权威的中心舞台,突出强调等级制度,而避暑山庄则定位于皇帝与臣民亲近和交流的场所,反其道而行之,刻意消除君臣之间的社会差异。

从1711年至1717年,康熙帝经常会到热河。夏天关外的活动季开启后,康熙帝要在避暑山庄停留约三个月。随后前往木兰围场,狩猎一个多月,又在热河停留一段时间,再返回北京。到了农历十一月和十二月,康熙帝通常会进行一次额外的北巡,在此期间也要到热河停留两天。

康熙帝北巡时,避暑山庄是主要的统治中心,他每天要会见官员,处理国家事务或赏赐大臣。在木兰围场之旅中,会见基本停止,更多的是蒙古各旗的首领前来朝觐皇帝。这类活动的核心是赐费,即由皇帝单方面赏赐臣民。

在热河,赏赐物品范围很广,包括马匹等牲畜、肉类、水果、毛皮、纺织品、贵重金属和其他精制物品。朝廷官员偶尔还会收到皇帝的墨宝、画作、图书或其他雅赏物品。在魏瑞明看来,就像皇帝把自己打到的猎物赏给臣下是变相展示其武功一样,上述赏赐品既是物品的交换,又构成了其文才的公开表演。

康熙帝有意通过避暑山庄的活动场景,拉近臣属与帝王的关系。1708年夏天,作为康熙随行官员中的一员,张玉书前往热河,参加了皇帝一年一度的夏季巡游,张玉书对此有过详细描述:

康熙帝亲自带领客人从正门进入,翻过一座小山,来到位于行宫中心的湖区。人们走过一座小桥,来到了“芝径云堤”,皇帝登上一座小亭子,向聚集在一起的客人介绍他新建的园林。

众人继续前往中心的岛屿,参观了康熙帝的私人住所,然后在宫苑中游览。他们从如意洲乘船渡湖,在树木遮阴的岸边徘徊,走访了热河山谷的温泉。宫苑游览中还有戏曲表演和宴会款待,臣子们获准在那里享用御膳。

9天后,官员们再次前往游览,这次是徒步穿越园林西边的山麓。在康熙帝的带领下,这群人体验了宫苑的许多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玉书的原始叙述里,主客之间的亲密感更加生动,可见,他非常享受这段备受优待的游程。在紫禁城里,大臣们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外廷,且总是小心翼翼,而在避暑山庄,皇帝甚至允许他们一睹自己的起居住所,着实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从本质上说,在张玉书对游览行宫的体验和描写中,这个政治威严的象征性景观被归入了精英社交的场所,皇帝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士逗留于此,一起穿行于园林之中。避暑山庄拉近了君臣关系,起到了紫禁城所不具备的作用。

“无限次的邀请”

在中国古代,对皇家园林的描绘和描述相当罕见,避暑山庄却是例外。

1711年,康熙皇帝正式启动了一个项目:编纂《御制避暑山庄诗》。

康熙帝一生勤勉好学,博学多才,能诗善文。他亲自从避暑山庄中选出36景,每景作诗一首,并命大臣为其诗逐句注释。此外,每诗附一圖,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清朝显然对皇家园林的管理更加严格。康熙年间,不直接为皇帝服务或不参与避暑山庄维护的人,想进入参观的可能性不大。《御制避暑山庄诗》的印制,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座皇家园林,相当于皇帝给了他们“无限次的邀请”。

《御制避暑山庄诗》并不是单纯描绘这座宫苑,也不是单纯再现在帝王引导下游览热河的体验。“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景观,通过它,宫廷构建了皇帝身份的综合视觉呈现,并试图将其传达给读者。御制诗画册页集一般惯例和创新形式于一身,从皇帝的角度传达每一景的视觉、感官、情感、行为、知识和文化元素,创造一种亲密感。”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9月6日

猜你喜欢

龙脉热河避暑山庄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中华龙脉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复方龙脉宁不同提取液对H2O2诱导H9c2 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论山水画之“龙脉”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