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维度”,强化建构区域材料投放的支持性
2021-01-18殷秸雅
殷秸雅
幼儿园的建构区是幼儿交流合作、生成智慧的乐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教师应为建构区域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个别幼儿园在区域建构材料的投放中过于重视装饰美观与特色打造,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需求;或平时较少更新构建材料;或轻视了幼儿的自主性,忽视了材料对幼儿不同个性发展层次的支撑作用。
教师应以“符合幼儿活动需求”为目的,规划好一定空间内材料投放的密度,既要考虑其丰富性,又要舍去一些不实用的装饰,把材料和空间还给幼儿。
(一)墙面上可投放情景互动材料
主题建构区的墙面一般以主题墙、特色墙为主。教师可从幼儿视角出发,改变墙面的单向功能,增加幼儿与墙面的互动性。教师可以配合主题活动投放幼儿的作品,让幼儿获得成就感。教师还可以配合建构主题,利用墙面空间结合主题投放互动性材料。如“我爱我家” 建构区墙面,笔者在墙面上用小盒子建构了一个多幢房子的“生活小区”,对小区的每一幢房子标记了号码,并贴上小动物标记,表明是哪个动物住着的。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活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我为动物送六一礼物”。笔者引导幼儿制作礼物,送到小动物的“家”,笔者提问并请幼儿思考:“小动物喜欢你们送的礼物吗?”幼儿思考讨论后进行了活动的第二个环节“给小动物选择合适的小礼物”,幼儿把萝卜给了小白兔,把小鱼给了小猫。笔者通过活动合理把握墙面的密度,投放幼儿喜欢的材料,并让幼儿积极与墙面互动。这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发挥了材料对培育幼儿智慧与能力的支持性。
(二)橱柜内可投放自主收纳材料
幼儿园的教室及走廊的建构区一般会做一些矮的橱柜作为区域隔离。教师可以在这一空间存放活动材料,也可以将其作为活动桌面。如在“娃娃家厨房”的建构区,笔者投放了一些大小不一的收纳盒,让幼儿看看哪些活动材料可以放进这些盒子里,并请幼儿在橱柜内给这些盒子找一个合适的家。在笔者的引导和幼儿动手操作下,“厨房”变得井井有条。之后,笔者让幼儿负责材料的收纳整理,培养了幼儿自主动手、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三)场地上可投放多元组合材料
幼儿园户外建构活动的场地大小不一,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材料投放密度,多投放幼儿喜欢的、益智促能的多元组合材料。
一是主辅材料结合投放。如我园在攀爬区域投放了不同的攀登架、梯子、保护垫等主材料和球、轮、小车等辅助材料,用游戏的方式把多元材料串联起来。教师适时指导幼儿,用文字、视频、照片等形式记录幼儿运用材料的行为表现,并根据幼儿在攀爬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材料应用与体能发展的关系。主辅材料结合投放,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的活动和发展情况。
二是多功能材料交叉投放。如我园在“障碍物行走”活动中,投放了各种障碍物,幼儿行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低走、半蹲走、斜面走等。我园合理利用空间密度,交叉投放多功能材料,满足了幼儿的活动需求,支持了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多方面的发展。
一是教师应注意建构材料与主题内容的契合。如区域主题从“炎热的夏天”变为“收获的秋季”,投放的材料也应由空调、电扇、冰激凌等更新为稻穗、黄叶、秋季服饰等。
二是教师应注意建构材料与主题环节的契合。如在区域主题活动“收获的秋季”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环节,如“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树”“秋天的山”等。教师应投放与主题环节相匹配的材料。投放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幼儿园投放、师幼投放、亲子投放、幼儿作品投放等。教师应把握好更新频度,以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三是教师应注意建构材料与主题目标的契合。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活动的阶梯目标,及时投放不同的材料,以促进建构游戏目标的达成。如户外建构游戏,全园幼儿在同一个场地活动,但由于幼儿的年龄、能力不同,游戏教育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投放的材料也应不同。因此,幼儿园要安排好幼儿户外建构活动的时间、区域及游戏材料,以发挥材料对建构活动的支持功能。
四是教师应注意建构材料与主题类型的契合。如笔者在大班开展的“多彩的民间艺术”建构区域活动中设计了不同的活动类型。如手工花边制作、美术窗花欣赏、音乐山歌学唱、亲子桂花糕制作等。类型不同,所需要的活动材料也不同。所以,建构区域的材料应根据不同的主题类型及时更换。教师应把握材料的投放频度,以真正发挥材料的支持性。
(一)根据材料结构高低,分级投放
在建构区的手工活动中,与半成品的高结构材料相比,低结构材料更能培养幼儿的动手与思维能力。但低结构材料的操作难度大,因此,教师要根据高、低结构材料的支持性,合理地分级投放。例如,笔者在大班的建构益智区,给幼儿分好组,在每一组分别投放结构高、低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在组内自主选择材料。教师根据幼儿对材料的掌握度,适时指导,让幼儿依托材料开展适合其发展的建构活动,以发挥材料在益智益能方面的作用。
(二)根据建构阶段不同,分时投放
教师在投放高、低结构材料时要注意时机,可尝试分阶段投放,以引导幼儿建构活动的深入。如建构区的“风筝”制作活动,笔者准备了经过简单糊、画就能成型的半成品、用于拼装的零散件及可制作风筝的自然材料。这三类材料结构高低不同,操作难度也不同。因此,笔者组织幼儿进行了分階段建构活动。首先,笔者用半成品材料进行示范,让幼儿了解风筝原理;其次,笔者用零散件分组指导幼儿拼装制作;最后,笔者投放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制作。每一阶段的活动目标层层递进,建构材料的支持性难度也层层加深,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思维深度。
(三)根据个体发展差异,分区投放
建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分区投放材料。如我园是按照平铺区、垫高区、架空区、组合区分区投放积木材料的。教师分区投放为幼儿的建构活动提供了可选择、可发展的空间。教师应在分区活动中适时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在不同材料支持下的智能发展,适当引导幼儿跨区域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应强化游戏材料对活动目标的支持,让幼儿在建构活动中体验快乐和提升能力。教师应合理投放建构材料,方便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自主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建构材料,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