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021-01-18杨霓虹
杨霓虹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引导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提高幼儿对小学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因此,幼儿园教师要与小学教师、幼儿家长密切合作,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人承担社会责任以及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由于年龄不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会有所差异。而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规则意识、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3~6岁的幼儿正处于身心的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幼儿园教师正确地引导与悉心地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锻炼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与小学的学习环境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因此,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学习内容、生活作息、学习方式等都会发生各种变化,这会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笔者发现,幼儿园教师不仅对幼儿进行知识启蒙,还会带幼儿游戏,陪伴幼儿学习,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幼儿五大领域的能力目标,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注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引导幼儿学会生活自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但是进入小学后,小学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开始成为幼儿生活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小学教师不会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不会陪幼儿玩耍、做游戏等。在小学,幼儿需要自己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接受新的学习方式。这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在学习环境方面,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幼儿园的教室一般会被布置得非常丰富、有趣,教室里还有各种活动区角,例如表演区、构建区、美工区、阅读区等。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在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活动。例如,幼儿可以在表演区唱歌、跳舞或是演奏乐器,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在美工区,幼儿可以穿上围裙,画自己喜欢的图案;在构建区,幼儿可以利用纸盒、积木等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
另外,幼儿园的卫生间就在教室里,这样是为了方便幼儿如厕。幼儿园既是幼儿学习的地方,也是充满童趣的游戏乐园,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户外区域活动。例如,园区有彩色的橡胶跑道、滑梯、摇摇马、跷跷板、秋千等娱乐设施。幼儿可以在幼儿园充满欢乐、童趣的环境中,参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释放自己活泼好动的天性。
而小学的教室中主要是摆放着整齐的课桌椅,除了黑板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一般都没有布置其他的活动区角。卫生间也不在教室里,幼儿如厕需要去离教室较远的地方。虽然户外的活动场地是面积更大的操场,但是操场上没有各种娱乐器械。在小学的课间活动中,幼儿玩得更多的是跳绳、踢毽子、做操等。因此,幼儿需要积极地去适应环境的改变,部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可能会出现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环境的问题。
第二,幼儿学习的内容和生活作息的时间不同。在幼儿园阶段,教师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挖掘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教育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大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力求为幼儿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而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学校会按教育大纲设置学习课程,幼儿上课和下课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在上课时,幼儿要集中精力学习,不能随意讲话,不能打闹,要严格遵守课堂的纪律。在下课后,幼儿才能如厕、喝水、休息或是玩耍。同时,幼儿园和小学中的作息时间也不同。除了课程时间与休息时间不同,幼儿的午休方式和放学时间也不同。在幼儿园,幼儿午休是躺着睡午觉;在小学,幼儿午休大多是采取自愿原则,幼儿一般只能趴在课桌上小憩。在放学时间上,幼儿园下午的课程会安排得比较少,以游戏活动为主,放学时间早;而小学下午有2~3节课,放学时间比幼儿园晚。由于学习内容和作息时间发生变化,这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第三,教学方式不同。幼儿园教师会亲切地照顾幼儿,温柔地鼓励幼儿,和幼儿形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带幼儿唱歌、跳舞、读故事、做游戏,在学习生活上多方位地引导和照顾幼儿。但在小学,不同的学科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知识,不会照顾幼儿的生活。同时,下课时间是幼儿的独立活动时间,教师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在小学,幼儿需要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挑战,很多任务需要幼儿自己独立完成,例如如厕、午休、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等。
这些明显的差异,都需要幼儿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幼小衔接阶段,着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3~6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具备以下特性。
(一)心理特点
3~6岁的幼儿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爱观察、爱动手、爱探索。幼儿的思维能力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性思维发展,他们可以初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水果、动物等,还可以理解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幼儿的个性已经逐渐稳定并且初步形成,有的幼儿性格热情,有的幼儿性格安静,有的幼儿性格大胆,也有的幼儿性格胆怯的,幼儿个性上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二)生理特征
3~6岁幼儿身体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幼儿的内脏器官、大脑以及肌肉都在快速发育,他们的大脑和身体机能都在逐渐变强。相较于婴儿时期,幼儿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逐步加强。尤其是在集体环境中,幼儿大多会服从指挥,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
3~6岁幼儿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大多能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能正常地与人进行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幼儿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他们可以辨别行为的好坏,会产生自尊心和羞愧感,有一定的自制力,其自觉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良好的时间观念。教师要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幼儿每天按时起床,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穿衣和洗漱,让幼儿每天准时入园。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整理收纳柜、叠好衣物、放好水杯、将玩具或是书籍每次用完后放回原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比赛,例如比一比谁的书包最整洁,调动幼儿动手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照顾自己的能力。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幼儿鼓励,和幼儿共同设计相应的奖励制度。例如,幼儿每做好一件事或是表现很突出的时候,教师可以奖励他一颗小星星,在集齐十颗小星星后可以换一朵小红花,在集齐十朵小红花后可以换一个小礼物。这样的激励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二)运动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运动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身体适应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教师要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幼儿主动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教师要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性,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例如接力跑、简单的障碍赛、跳绳比赛、丢沙包、跳远比赛、拍篮球等。教师要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身体发展,锻炼幼儿的运动能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交到朋友、找到玩伴,帮助幼儿快速融入小学的集体生活。教师要着重引导幼儿学会辨别行为的好坏,培养幼儿懂礼貌、爱谦让、讲文明、有礼仪的良好品质。教师要多和幼儿家长交流,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向幼儿传达正确的三观,引导幼儿与人为善、学会感恩。在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幼兒要说“谢谢”;在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幼儿要主动认识错误、说“对不起”等。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多带幼儿接触人群,引导幼儿广泛结交朋友,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教育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邵武市幼托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