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户外建构活动的几点思考

2021-01-18张燕

幸福家庭 2021年16期
关键词:小路积木石头

张燕

建构游戏是指幼儿通过对不同建构材料进行观察、操作和搭建,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教师可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搭建,满足幼儿的搭建需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喜欢的建构游戏,我园开展了一次“巧搭智拼”教师户外建构体验活动。教师通过亲身搭建,可体验搭建乐趣,进而理解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通过研讨,可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搭建能力以及材料投放的特点。

本次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以“我们的城市”为主题,教师需在一个小时内利用各种建构材料,合作完成搭建。以下是活动流程。

1.商定搭建方案,选择搭建材料。

2.搬运搭建材料,合作完成搭建。

3.完成搭建,展示作品。

教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建构了三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分别是古城区、园区和动物园。教师们结合现场搭建情况进行交流,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梳理。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

甲:“在这次建构活动中,我们用到了非常多的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建构游戏不是简单的搭积木,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乙:“如果我们想要搭建出心中的作品,必须具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材料,如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等,且建构的区域要足以铺展搭建材料。”

丙:“我们收集了三个班级的材料,材料数量较多,但是当我们开始搭建的时候,就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不知从哪儿下手。虽然我们在之前商讨过搭建方案,但实践中还是需要不断调整。”

丁:“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完成搭建,分工合作,以搭建出孩子们喜欢的作品。”

教師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相应的建构材料。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提供大量体积较大且色彩鲜艳的彩色积木,使其掌握基本的搭建技能,如垒高、围拢、延长、盖顶等;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增加积木的数量和使用难度,提供彩色空心积木、本色实心积木、塑胶积木、软体积木、自制混合积木等,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提供结构简单、块数多的纯积木,促使幼儿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辅助材料装饰建筑物,和同伴合作建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二)建构材料的投放策略

小班“石头大玩家”建构活动的主题内容是“铺路”。教师利用橡塑纸制作了简易的“小路”,在“路”面上分别挖出两种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及长方形的空缺,并在“路”旁的小筐里准备了“石头”,即与空缺相匹配的各种图形,创设给小路铺鹅卵石的情境,引导幼儿开展“铺路”活动。


活动第一天,小雨和轩轩走进活动区,看了看“小路”,说:“老师,这条‘小路’上都是洞洞。”我说,“是啊,快看旁边的小筐里有很多三角形、圆形的‘石头’,你们可以用‘石头’把这些洞洞补上,这样我们就有一条漂亮的‘小路’了。”两个人开始分头“铺路”,小雨先拿了一块圆形的“石头”来到“小路”前,一边看手里的图形,一边观察“小路”上的空缺,很快就把圆形填进了相应的空缺。接着他又拿起一块三角形的“石头”,来到有三角形空缺的地方,第一次没能成功放进去,他想了想,把三角形转了一下,第二次就成功放进去了。“老师你看,我铺了一块三角形的‘石头’。”我夸奖道:“嗯,你真棒!你不仅会铺路,还会动脑筋。”

活动第二天,教师在建构区增添了一条红色的“小路”和一些红色的“石头”。丫丫发现了,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多了一条红色的‘小路’。”“是吗?你觉得红色的‘小路’应该铺什么颜色的‘石头’呢?”“也要是红色的‘石头’。”“对的,你可以试一试铺一条红色的‘小路’。”

活动第四天,教师在“小路”上又挖了两个更大的正方形空缺。多多走进活动区,他从“小路”的一头开始,一块块地填补图形,当他看到一个大大的正方形空缺时,他将小筐里的正方形“石头”放进去,但是大小不匹配,没有填满,他翻了又翻,没有找到合适的图形。“老师,没有大大的正方形。”他对我说。“嗯,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用两个图形拼起来呢?”听了我的建议,多多立刻在小筐里找了好几个图形,试图填补空缺,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老师,不对啊。”“你用两个三角形试试看。”多多按照我的提议,用两个三角形摆了几次,最后成功填补了空缺。他高兴极了,说:“老师你看,可以了。”我说:“多多成功了,真棒!可是还有一个大空缺呢,你能把它铺好吗?”多多又去拿了两个三角形,一会儿就铺好了。“多多,这次我们不用三角形,好吗?”听了我的话,多多又去拿了很多不同的图形进行反复的摆放,最后用两个长方形成功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

主持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建构材料的认知存在差异,我们把这些材料投放后,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了?还需要怎么做?结合案例《石头路》谈谈,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材料做了什么调整?幼儿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甲:“在活动中,教师先提供了与小路上的洞洞形状相似的图形。活动第二天,教师增添了一条红色的小路和一些红色的石头。活动第四天,教师提供了一个大大的正方形空缺和一些其他图形,引导幼儿填补空缺。教师逐步提高活动的难度,将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通过引导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其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乙:“案例中的教师投入的材料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既照顾了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孩子们学会图形对应和颜色对应,又照顾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丙:“案例中的教师不断调整材料,使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

有效的活动材料可以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使幼儿在不同的操作过程中有所收获。案例中的教师对材料的提供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教师提供一条“小路”,让幼儿自由摆放各种图形的“石头”,用“石头”填补“洞洞”。其次,教师增添了一条红色的“小路”,幼儿在操作时需要关注“石头”的图形和颜色。最后,教师又在“小路”上增添了两个大“洞洞”,引发了幼儿对图形转换的思考。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分层,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建构活动的准备和支持

虽然“石头大玩家”的建构活动结束了,但是幼儿对建构区的“小路”还是很感兴趣,愿意去拼一拼漂亮的“小路”。活动开展一个星期后,幼儿“铺路”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于是,教师决定延伸这个活动,在建构区增添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纸盒、纸筒等材料,引导幼儿以“我家的小区”或“美丽的南园”为主题,尝试使用纸盒、纸筒等材料建构房屋、树木、车辆等,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

活动第一天,成成铺完“小路”以后,跑过来拉住我的手,说:“老师,我的‘小路’铺好了,你快来看!”我来到建构区,说:“这么漂亮的‘小路’,是哪里的呀?是你家小区里的吗?”成成回答道:“是公园里的彩色小路。”“哦,那公园里的小路旁边还有什么呀?你可以把它搭建出来吗?”成成利用积木、纸盒开始搭建作品,一边搭一边说:“小路的旁边有大树,还有亭子,还有……”在讲评的时候,我鼓励成成介绍他搭建的“美丽的公园”。成成说:“我铺了彩色的小路,小路旁边有大树,有亭子,亭子的前面还有一个池塘。”

活动第二天,教师在建构区增添了纸质的小花、小草、动物、人物等,以丰富建构区的活动。在建构区,丫丫完成了“小路”和一些建筑物的构建。“老师,你快来看!”“是你们家的小区吧?你看,材料箱里有小花、小草还有小动物呢,把它们都放进你的小区里,让小区更漂亮、更热闹,好吗?”在教师的引导下,丫丫从一旁的材料箱里拿出了小花、小动物等开始摆放,一会儿,小区就热闹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除了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还需采取哪些措施,以支持幼儿参与建构活动? ”

甲:“我们需要提前和幼儿商定主题,根据主题创设环境,选择相应的材料,如房子、车子、草坪和樹木等。”

乙:“除了给幼儿提供多种材质的建构材料以外,教师可在游戏开始前引导幼儿观看一些建构相关的视频,给予材料上的支持并进行语言上的引导。”

丙:“在环境的创设上,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参照物供幼儿参考。”

丁:“我觉得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前与幼儿商定建构活动的计划。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能够很快完成搭建,但是作品较为简单。教师可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搭建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许多想法、灵感,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幼儿的生活经验越充足,游戏的建构内容就越丰富。教师在开展建构游戏“我的幼儿园”前,可带领幼儿了解幼儿园里的物品,观察幼儿园的房屋造型。教师可与幼儿一起欣赏照片,讨论搭建计划,共同绘制设计稿,促使幼儿对搭建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晨曦分园)

猜你喜欢

小路积木石头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小路
小路
那条小路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