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2021-01-18张慧芳
张慧芳
(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700)
情感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思维迟钝或奔逸、精神兴奋或抑郁等症状[1],甚至会出现妄想、幻觉、自杀的念头。如果不给予患者及时的干预,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将对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6月~2019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60例难治性情感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0例,年龄26~54岁,平均年龄(33.4±2.2)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1±1.1)年;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
观察组30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3.5±2.1)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0±1.0)年;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
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按时按量供给药物,确保患者无异常情况出现。
1.2.2 观察组患者
针对性护理干预。①环境护理。整理病房的环境,保持干净整洁,护理人员着装干净,行为大方,与患者沟通时态度温和,提升患者的心情愉悦性,从而帮助患者进行后续的治疗。②心理护理。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从而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向患者家属告知相关注意事项,让其参与到护理干预当中来,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从而使得患者具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病情和治疗。对不同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制定属于个人的针对性心理调节方案。③健康教育。对患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人生定位,避免产生扭曲的心理,形成正确的思维判断能力。④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促进康复。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测,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总体情况
采用BPRS量表进行评测,涵盖向力、妄想、狂躁、焦虑、幻觉等内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及%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及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相差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s,分)
注:2组对比结果,P<0.05
?
2.2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总体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定向力评分、妄想评分、狂躁评分、焦虑评分、幻觉评分、以及BPRS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总体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总体情况对比(±s,分)
注:2组对比结果,P<0.05
?
3 讨 论
难治性情感障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诱发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患者典型的心理表现为:①忧郁素质:多愁善感、沉静严肃,并且多伴有消极的情绪;②轻燥狂素质:进取心强、精神充沛、情感易高涨。③环性素质:忧郁素质和轻燥狂素质交叉发生,并且单独一种情绪持续时间较长[2]。临床上对于难治性情感障碍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辅以心理调节,而护理干预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针对患者的情绪做护理,通过改善周围的环境、家属的态度等等方式[3],针对性的调节患者的情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促进患者康复。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它的科学性更强,针对性更强,因此,在改善难治性情感障碍的过程当中,意义重大[4]。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定向力评分、妄想评分、狂躁评分、焦虑评分、幻觉评分、以及BPRS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难治性情感障碍治疗中的作用良好,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使得患者的定向力、妄想、狂躁、焦虑、幻觉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大大提升,也使得社会安全性更高[5],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可以作为常用手段作用于临床,也值得在临床进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