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01-18季克锴
邱 亮,陈 明,季克锴,袁 翀,耿 亮
(淮安市中医院外二科,江苏 淮安 223000)
肺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老年人为主要的发病群体,其中最常见的为非小细胞肺癌,近几年,随着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对于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1]。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患者的伤害比较大,并发症多。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作为新型的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已经被大量的应用,为了进一步的分析该手术的可行性,本文针对本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患者42例作为研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42例,所选时间区间为2014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抽签法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21)与研究组(n=21)。其中参照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上限71岁,下限41岁,平均年龄在(42.6±7.3)岁。研究组男12例,女9例,年龄上限72岁,下限42岁,平均年龄在(342.85±7.7)岁。对比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组间无差异,P值>0.05。
纳入依据:本次实验经过医院伦理会的批准,且患者和家属对此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者同意书;在手术前进行CT检查,显示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小于4厘米,淋巴结直径小于2厘米;肺血管和肺叶支气管没有收到癌症侵犯[2]。
排除依据:出现了转移瘤,双肺出现了多发的肿瘤,肺属于良性病变等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行传统的开胸肺癌根治手术[3],方式如下:在外侧做好切口,切开的部分前锯肌和背阔肌,从第四根或者第五根间进胸,分离病变的区域即肺叶的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
研究组行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方式如下:选择双腔气管插管,做好选择性的单肺通气,让患者保持健侧卧位体位,倘若患者是右侧肺癌,则保持左侧卧位体位,在患者的腋中线第七或者第八根肋间作出2厘米的切口,利用血管钳进行肌肉的钝性分离,并以trocar进行穿刺,以此作为手术的观察孔,胸腔镜从观察孔的位置放入[4],这样能够全面了解胸腔内部的结构,在腋前线第四或者第五肋间,划定5厘米的手术切口,利用电刀切开肌层和肋间组织,以此进入到胸腔,放入切口保护套,以此作为操作孔,在胸腔镜的帮助下,按照手术的需要,使用胸腔镜器械,对于病变的肺叶、亚肺叶及区域淋巴结进行切除,注意不可伤到四周的正常的组织,在完成以上的手术操作之后,逐层的缝好手术中的切口。
1.3 观察指标
通过统计对比2组手术中、后各项指标变化,包含: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后疼痛评分。
记录和分析2组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记录的所有资料均予以Excel SPSS19.0 for windows软件计算,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2组手术中、后各项指标变化,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现2组并发症,采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即证实数据具有可比性。
2 结 果
2.1 对比2组手术中、后各项指标变化
通过表1可知,研究组手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手术时间的高于参照组,组间具有差异(P<0.05)。
表1 对比2组手术中、后各项指标变化
2.2 对比2组并发症
表2数据证实,研究组并发症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比2组并发症[n(%)]
3 讨 论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作为常见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危害较大,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需要尽早开展治疗。传统的开胸肺癌根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不适宜在临床上进行使用[5]。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是利用现代电视摄像技术,高科技仪器设备等给予患者提供更为安全的治疗,对于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并且手术后因为切口长度和切口数不多,手术后患者疼痛也较轻以及并发症也比较少,手术后缝合的效果也较为理想,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患者对此的接受度也比较高[6]。
本次实验数据证实,研究组手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率均优于参照组,P值<0.05,其说明了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效果显著,手术较为彻底,且能够降低疼痛,更有利于整体的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效果更理想,手术中各项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疼痛,且对患者的伤害也比较小,值得被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