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模式疼痛护理减轻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作用研究
2021-01-18单佳敏
单佳敏
(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在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强烈疼痛感,导致其自我感受负担加重,甚至会影响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可通过应用程序化模式疼痛护理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而改善其自我感受负担,为此展开研究,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4月—2019年12月在本医院接受化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抽取96例进行研究,采用抽签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n=48)和实验组(n=48)。对照组:男性:女性为33:15;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为(66.84±5.95)岁。实验组:男性:女性为30:18;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为(66.55±6.04)岁。以上数据作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如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体征观察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程序化模式疼痛护理,具体措施为:①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主动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功能区位置、规章制度、医疗团队等,缓解患者的陌生感并与其建立信赖关系;通过交谈等方式调查其详细信息,如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并评估其心理状态与疼痛情况,据此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②成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为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护士长负责排班,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具体护理内容并进行监督与指导;定期开展会议,讨论本阶段护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同时讨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法;定期开展培训,包括:沟通技巧、老年患者的护理方法、肺癌护理、化疗副作用等内容,以此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与专业水平,进而保证护理质量。③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评患者的疼痛程度,据此为患者制定缓解措施,疼痛轻者可采取听音乐、看书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疼痛强烈者可给予镇痛药物。④强化心理疏导,除了一对一交流外,还可开展交流会、座谈会等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一方面为患者提供与其他患者交流的机会,彼此分享缓解疼痛的经验并互相鼓励,进而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可起到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鼓励,并指导其朋友、亲属、同事等在规定时间内探望患者,与其交谈感兴趣的话题,对其坚持接受化疗给予肯定评价,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⑤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也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所以护理人员要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扫并消毒,询问患者的感受在病房内摆放绿植等,定期通风;控制室内的湿度与温度;尽量放轻手脚,保证周围安静,避免影响患者休息。⑥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其下床活动;同时可将薄荷油、冰片等涂抹于疼痛位置的皮肤;可进行针刺、理疗、按摩等;上述措施均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1.3 评价标准
①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1]测评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三个月后的自我感受负担情况,总分为50分,评分越低则提示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越轻。②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量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三个月后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疼痛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9.0为本次研究分析数据的统计学软件。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达为(±s)。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自我感受负担情况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感受负担详情及差异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疼痛情况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均降低,且比照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更大,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疼痛情况及对比结果
3 讨 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临床主要采用化疗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可控制病情发展,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
但化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如疼痛、恶心、呕吐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3]。基于该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可采用程序化模式疼痛护理,该护理模式更为系统且科学,其护理质量更高,护理效果更为理想,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程序化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与自我感受负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与信心,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为分析该护理模式的具体应用效果而开展研究,其结果表示: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自其感受负担评分与疼痛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应用程序化模式疼痛护理的效果理想,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进而起到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作用,应在临床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