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塑造权威到贴近群众:《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转向论析

2021-01-17石映昕杨尚勤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月刊共产党传播

石映昕 杨尚勤

【摘要】《共产党》月刊在8个月的时间里一共发行了6期,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前四期,《共产党》月刊通过宣介苏俄和第三国际、介绍列宁其人其事的手段,塑造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典范和列宁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从第四期开始,《共产党》月刊开始以偏朴素平实的“对话式”文章对劳动群众进行阶级教育与政治动员活动。新时代,要从《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转向中寻求历史启示,实现话语创新、话语重构、话语平实,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键词】《共产党》月刊;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围绕中国的未来出路、世界的格局变化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艰苦的理论探索。这些探索的结果很大一部分都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平台,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新青年》所蕴含的无产阶级理论武器引起了军阀的恐惧,在军阀的恫吓下,《新青年》的收稿、出版与发行等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值此风雨如晦之际,《共产党》月刊在以陈独秀和李达为核心人物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努力下应运而生,月刊或随《新青年》秘密附赠、或经伪装后直接寄送至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共产党》月刊创办于1920年11月,一共发行了六期,在中共“一大”召开的前夕停刊。《共产党》月刊与《新青年》一样,都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寻找救国之路为己任;同时,《共产党》月刊也有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即它是中共第一个机关刊物。目前学界学人对《共产党》月刊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月刊的作者群研究、月刊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关系研究和月刊对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的作用研究等①,但总体上看,鲜有学人关注到《共产党》月刊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文本风格差异情况。本文即从六期《共产党》月刊所刊文本的话语风格转向出发,探讨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及影响,以期为学界深化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借鉴。

一、塑造权威:第一到第四期《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取向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典范:《共产党》月刊对苏俄和第三国际的宣介

《共产党》月刊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而这一天正是俄国发起十月革命的三周年纪念日。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总结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并沿着苏俄走过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前进,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中国的唯一出路。由此,《共产党》月刊宣介了十月革命的经过及意义,并将苏俄塑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典范。

第一,提出苏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值得学习的榜样。塑造权威的有效方略,是将塑造客体定位为包括目标受众在内的大部分人的追随对象。在《共产党》月刊第一号的开篇短言中,陈独秀就直言:“代他②而起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俄罗斯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最新的试验场。”[1]而苏俄的成功,不但值得中国学习其经验,而且,“意大利的社会党及英美共产党,也都想要继俄而起开辟一个新的生产方法(的)试验场”。

第二,通过描述俄国在革命前后的变化来突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先进性。从沙皇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再到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同样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在短短的一年内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月刊着重描写了布尔什维克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的作用。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劳动人民开始翻身做主人,这一切变化令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心怀向往,这种向往体现在《共产党》月刊中,便塑造出了一个值得学习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进步苏俄形象。

第三,描绘了一个具有强大领导力和历史正义性的第三国际形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大炮轰开,闭关锁国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第三国际建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态势向好,它“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起最团结的力量,让整个世界都看到希望”。[2]所以中国要想实现阶级革命的胜利,必然要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中去。为第三国际塑造一个正面形象,是《共产党》月刊由世界视角出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方略。

(二)伟大的思想家:《共产党》月刊对列宁其人其事的介绍

第一,通过介绍列宁生平经历来刻画伟人形象。月刊第一期所刊的《列宁的历史》是一部列宁的微传记,集中介绍了列宁从出生到领导十月革命胜利这段时间的个人历程。该文并非简单地对列宁生平所经历的事件进行流水账式的梳理,而是有侧重地以较大篇幅描写列宁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研究、传播和踐行马克思主义的历程,这就使得一位信仰坚定、百折不挠、敢于斗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除了《列宁的历史》一文,《共产党》月刊还在《世界消息》栏目多次提及列宁的名字,指出包括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共产党组织都欢迎与支持列宁及苏俄的主张,这也从侧面描绘出了列宁的光辉形象。

第二,通过译介列宁的著作来展现其思想深度,从而起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在《共产党》月刊第四期上,沈雁冰翻译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第一章,介绍了列宁关于阶级社会的生成与变革的思想。月刊将《列宁的著作一览表》首次介绍到了中国,通过月刊罗列的书单,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列宁在社会科学领域上的高超造诣,这种信服感将使得读者愿意去接触乃至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贴近群众:第四到第六期《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转向

《共产党》月刊发行到第四期,在继续刊登以学理化和严肃化语言宣介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的同时,也开始刊载一些语言风格偏朴素平实的“对话式”的文章,而对话的对象,就是月刊作者意图对其进行政治动员的广大劳动人民。《共产党》月刊从第四期开始,以贴近群众的文风继续传播着马克思主义。

(一)厘清痛苦的根源:《共产党》月刊对劳动群众的阶级教育

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方兴未艾,官僚资本主义和西方殖民势力仍旧在压迫欺凌中国劳苦大众的情况下,从城市中的工厂到城市外的田野,到处都是劳而不获的工人与农民的悲惨身影。劳动人民受了什么样的困苦?这些困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摆脱困苦?《共产党》月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给出了科学的答案。

一方面,以共情的语调表述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任何一个政党都是其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无产阶级政党也不例外。《共产党》月刊第四期的《告劳农兵》一文开篇即是家常式的问句:“我先问一声大家:普通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你们所最希望的是什么?”紧接着,文章又分别以一个普通农民和一个普通工人的口吻陈白着劳动人民生活上的痛苦:“我们在乡下的人一年到头苦作,……我们自己什么都轮不到!我们的希望达不到!”“我们在工厂里做工的人,也是一年到头苦作,可是厂里的工钱克扣得利害,我们不能养活自己……我们都害了病了。”[3]《告劳农兵》还以最平實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者和劳动群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就是你们,我们是一伙儿。”月刊描述的劳苦大众的惨状唤起了劳动人民的阶级同情,在这种贴近群众的文风下,受苦受难的广大无产阶级更容易产生阶级自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寻求阶级自为的可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饱受剥削和欺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底层民众间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在描写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痛苦的同时,还以质朴而不失条理的文风分析着这些痛苦的阶级根源。月刊第五期《告劳动》一文与上一期的《告劳农兵》是姊妹篇,同样以贴近群众的文风向劳动者们提出了疑问:“粮食是诸君种的,布帛是诸君织的,……现在诸君却为什么这样困苦呢?”这些痛苦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告劳动》以朴素的语言讲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资本家给佣工的工钱仅够糊口度命,其余大部分利益都到了资本家的荷包,因此资本家一天富似一天,劳动者一天穷似一天。”[4]《共产党》月刊以并不晦涩的语言分析了阶级剥削的实质,从而推动劳苦大众加深对中国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期待。

(二)设计革命的方略:《共产党》月刊对劳动群众的革命动员

面对劳动人民日益加深的困境,具有强烈使命感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何去何从?在《共产党》月刊第五期的开篇短言即表白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全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那(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当担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的)大责任呢?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的使命。”[5]而在后三期《共产党》月刊中,也能够清楚地看出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时的动员用意。

首先,以举例的方式来说明中国革命不适合走温和道路的道理。《告劳动》说,“你们的困苦也决不是枝枝节节可以解决的”[6]。具体而言,《夺取政权》说得更清楚:“你要办工厂,开矿山,他们就要先把你的资本敲去一半,此外还要时时孝敬。你若想去教育人才,他们不是停办学校,就是欠薪水。”[7]《共产党》月刊采取举例子的方式,不只是为了告诫对机会主义道路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也是为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决不能采取迎合的态度”的道理告诉劳动人民,在广大劳动群众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

其次,在告诫劳动群众什么路不能走的基础上,《共产党》月刊也为他们规划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蓝图。在20世纪20年代的工厂和煤矿里的工人们不仅没有工时上的限制,而且连应得的工资也经常被克扣,假如有人生病或受伤,会被资本家当作用坏的工具无情抛弃,所以工人们也自嘲自己为“牛马”。《共产党》月刊所指出的共产主义方向,以“人的生活”一词,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地吸引了遭遇“牛马”境遇的劳动群众的兴趣,这也是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罢工运动时喊出的“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的先声。

最后,在明确未来目标的基础上,《共产党》月刊也给出了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方案。在当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中国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但究竟走哪条路尚存争议。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直截了当地向中国人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要逃出奴隶的境遇,我们不可听议会派的欺骗,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家阶级,从他们手里抢来政权。”[8]在月刊第六期的开篇短言里,作者同样以贴近民众的口吻问群众:“中国的劳工呀!我们处到这个时候,还是让那强盗的列国宰割我们,让那班政客军阀把铁索系在我们肩上任凭他们掠夺压迫吗?或者谋求自卫的方法,把这要破产的社会夺到我们手里来行社会主义的改造?”[9]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走阶级斗争的道路,广大劳动人民才能翻身做主人。这也是《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三、《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文本话语转向的原因

不难发现,从第四期开始,《共产党》月刊文章的主要风格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即从以学理化的严肃语言塑造一个权威的他者形象到以平实朴素的唠家常式的语言陈述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共产党》月刊的主线,而语言上转向也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客观环境息息相关。

《共产党》虽为月刊,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的内因与军阀阻碍的外因,《共产党》月刊在1921年前三个月被迫停刊。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月刊的发行数量比较少,读者一般是具有一定学识的知识分子,因此《共产党》月刊以严肃化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能够引起读者学理上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激烈的论争中,赞颂苏俄十月革命的历史成绩、擘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美好未来是马克思主义者赢得支持者的重要手段。中国要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因此社会主义的苏俄成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榜样,一个权威的社会主义他者形象就此在《共产党》月刊中被塑造出来了,这也确实为相当一部分不明社会主义为何物的人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现实对象。

当《共产党》月刊发行到第四期时,发行量的增大和读者受众的多元化使得月刊必须想办法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广大劳动人民既是受到阶级压迫的对象,又是进行阶级斗争的主力军。因此,在陈独秀、李达等人的努力下,《共产党》月刊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劳动群众讲高深的道理,而是以一种和老乡唠家常式的口吻帮劳动人民构想逃脱困苦境遇的方法。这种平易近人的文本风格对劳动人民起到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作用,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广度。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逻辑研究”,项目号:19JD710042]

注 释:

①韦明的《〈共产党〉月刊作者、译者笔名考述》(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年第2期);陈正辉、王瀛培的《〈共产党〉月刊与早期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形象的塑造》(载《许昌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舒畅的《〈共产党〉月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②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的“他”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

参考文献:

[1]短言[J].共产党,1920(1):1.

[2]将死的第二国际和将兴的第三国际[J].共产党,1921(3):10-17.

[3]吉生.告劳农兵[J].共产党,1921(4):4-13.

[4]TS.告劳动[J].共产党,1921(5):2-3.

[5]短言[J].共产党,1921(4):1.

[6]TS.告劳动[J].共产党,1921(5):2-3.

[7]无懈.夺取政权[J].共产党,1921(5):3-9.

[8]短言[J].共产党,1921(4):1.

[9]短言[J].共产党,1921(6):1.

(石映昕为西北工业大学在读博士;杨尚勤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月刊共产党传播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诗选刊 月刊
画与理
画与理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