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征兵入伍动员和保障机制研究
2021-01-17王晓冬
摘要:为满足中国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的工作要求,大学生入伍已经中国兵源应征的主要途径。拥有较高层级知识结构的大学生群体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部队的人员知识结构,提升了军队信息化管理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水平、军队科技水平和综合战斗力水平。从军入伍经理同时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山东理工大学还将其视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断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大学生征兵入伍动员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征兵入伍;国防教育
大学生征兵动员工作是高等院校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支持和服务强军兴军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征兵工作应大力抓实抓细抓好。2020年,山东理工大学共向部队输送174名大学生。其中毕业生99人,女兵15人,入伍学生总数、毕业生入伍数和女兵入伍数等指标创出新高,圆满完成2020年大学生征兵工作,形成了一个高等院校征兵入伍动员工作的典型案例。
一、大学生征兵入伍动员机制的内在价值研究
1、完善大学生征兵入伍动员机制,对于加强征兵人员素质,改善部队士兵结构,提高部队综合战斗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防建设的兴衰直接决定着中国强军梦、中国梦的实现。当前国际形势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当在巩固国防,加紧军队全面建设方面做出积极响应。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军队,人才是所有因素中的制胜法宝。加之目前的智能化战争和现代军事武器的不断发展,在技术练兵、科技用兵、信息化管理以及现代化战争方面对军人的要求也比以往要更加严苛。大学生凭借着学习能力强,领悟能力快,身体素质良好,思想意识先进,若加以系统的军事训练,定能够成为强本领、全方位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因此,大学生作为征召入伍的主体人群是中国国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中国军队以数字化为主导的基础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部队急需拥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大学生征兵动员工作提高了全军的综合素质,使得应征入伍的大学生逐步成为既有过硬军事本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新型士兵,为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为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2、参军入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培养才干、不断完善本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参军制度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一剂良药,为有志于报国的青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大舞台。有过军营生活锻炼经历的大学生将会在身体素质、思想意识、以及技能和专业方面获益匪浅。有入伍经历的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最鲜明的区别,是具备了敢于斗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敢于斗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
3、完善大学生征兵入伍动员机制也是高等院校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当前的教育阶段,高等院校已经发现将大学生送入部队进行再教育,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为保持稳定增长的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比例和数量,完善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制度已经成为各地高校的重点工作。在这其中,保障机制建设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许多高等院校为了鼓励大学生入伍,提出了涵盖了复学升学优待、专科(高职)升学、就业安置优待、定向招聘、经济补助等5个方面的优待政策,政策作用效果明显。而有过入伍经历的大学生,在返校后表现出远超过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高等院校塑造综合性人才的标兵。
二、现行大学生征兵入伍动员机制的不足之处
目前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军入伍仍然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动机不纯等诸多问题。
因此,各地高校相继颁布了各种优惠政策,对入伍的学生给予了充分的激励。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工作短板。
1、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整体不够过硬。目前大学生群里因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影响,存在视力缺陷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在部分班级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例。同时,身体超重、体能偏弱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这些情况导致了很多有参军入伍愿望的大学生,无法通过地方武装部门的征兵体检工作,从而遗憾的与军营擦肩而过。
2、具有从军报国意愿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据调查,具有具有从军报国意愿的大学生,往往因为收到过从军报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并与内心的兴趣出发点相结合,从而萌发参与报国的意愿。而与此对比,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没有接收过系统的拥军报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心也缺乏对于现身国防事业的兴趣,无法产生参军报国的真实意愿。
3、少数高等院校学生征兵动员氛围不够浓厚。部分高等院校对于新生军训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学新生对于大学军事教育的第一课没有产生敬畏心理。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没有开设线下课程,仅仅通过网课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相关知识,未能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而没有深厚的理论认同,大学生就难以从内心形成对中国国防事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同。而只有植根于理论认同的情感热爱,才能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
4、退役复学學生面临的学业和生活障碍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生对于参军的热情。目前退役复学学生面临的突出学业问题是因为离开大学校园两年的时间,以往专业课程的学习出现了知识断层现象,返校后因为两年前的知识遗忘问题,返校后再继续以往课程的学习较为吃力,这一点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理工课程表现的较为明显,但在文科和艺术类课程出现较少。在生活方面,当退役复学学生返校后,因为原班级学生已经升高两个年级,甚至已经毕业,这些学生不得不加入新的课程班级进行学习,新班级的学生平均年龄要比退役复学学生少两岁,加上原本不属于同一个班级,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甚至出现过退役复学大学生一直无法融入新班级的尴尬情况。而在这种境遇下,退役复学大学生往往处于较为孤立的地位,面对学业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向班级中其他同学求教,导致学业问题进一步放大。极少数退役复学大学生在这种情况无法持续加以解决的情况下,不得不终止学业。
三、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的具体动员措施
1、注重在组织机制上着力,做到责任意识到位
山东理工大学学校党委始终从办学育人的全局和高度,关心支持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建立了领导小组指导运筹、职能部门专司其职、各学院协力推进的三级组织工作模式,形成了年度有计划、落实有方案、经费有保障的征兵工作运行机制。成立由校领导为组长,党委(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大学生征兵工作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建立征兵业务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征兵业务培训,为大学生入伍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先后出台《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山东理工大学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实施办法》《山东理工大学直招士官学生资助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配套各类优惠措施,做到“国家有政策,地方有规则,学校有措施”。
2、注重在教育形式上用力,做到宣传动员到位。
学校把大学生入伍纳入学生高质量就业范畴,不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调动学生应征热情。一是浓厚参军氛围。构建线上与线下、新媒体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式征兵宣传模式,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平台等载体,利用展板、标语、电子屏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在军营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挖掘退役复学大学生创业与成长成才的鲜活事例,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在校学生携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热情。学校在淄博军分区牵头下,联合张店区人武部投资150余万元,分三期建设了全国首家高校“国防教育主题园”,打造了一处面向校园内外、突出大学生群体、能够进行常态化国防教育的基地。二是加强政策宣讲。征兵宣传走进军事理论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征兵宣传工作,建立征兵工作的课堂协同机制。疫情期间,武装部与各学院将政策宣讲、优秀士兵报告会搬到线上,在易班开发并优化“易参军”服务系统,通过系统向全校学生推送征兵政策,及时解答学生疑惑。
通过网络,有效落实了“五个一”:组织一次政策咨询会、一次士兵典型报告会、每个学院进行一次政策宣讲、每个班级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推送一条征兵宣传信息,将征兵优惠政策准确、及时、有效地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做到“不漏一人,不留盲区”。三是做好精准引导。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分年级精准动员体系:针对一年级学生,利用新生军训、军事理论课、军事专家报告会、校园国防特色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国防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针对二、三年級学生,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从军意识;针对毕业生,结合就业指导,重点介绍入伍优惠政策和在部队长期发展优势,鼓励学生报名应征。我们还以供给侧改革理念为指导,从部队、学生两个需求侧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参军意愿,主动对接部队精准征兵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部队需求专业开展宣传发动,两年来精准选送兵员33名,实现学生本人、接收部队“双满意”。
3、注重在落实政策上发力,做到服务保障到位
为适应征兵工作从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的需要,学校以“一站式服务”为理念,积极搭建服务保障“快车道”,为应征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武装部依托大学生事务中心建成全省首家高校征兵服务站,被山东省军区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服务站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一体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各个环节便捷落实。武装部在站内定期提供咨询,组织部、团委、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校医院在征兵季和开学季集中办公,为入伍和退伍复学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免去学生跑腿之苦。武装部还依托易班网,研发了“易参军”服务系统,建立学校征兵综合性跟踪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数据分析、跟踪反馈服务,探索建立了大学生服役全程服务机制。
4、注重在搭建舞台上努力,做到榜样引领到位
山东理工大学不仅把征集大学生入伍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还将其视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断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发挥退伍大学生朋辈引领作用,把学国防、知国防升华到爱国防、守国防,不断涵养大学生国防情怀。退伍复学大学生为主体的国防教育学生委员会,以“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协助学校做好征兵宣传、军训、军事理论教学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在2020级学生军训中,教官全部由国防教育学生委员会成员担任。他们以严明的纪律、硬朗的作风、严格的训练圆满完成了军训任务,示范导向作用发挥显著,在新生中吹起“尚武风”,有效带动了新生“从军志”。
近三年来,山东理工大学已有500余名学生参军入伍,连续三年被淄博市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山东省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陶克,孟斌,卢军.13万大学生进军营,你准备好了吗?——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征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解放军报,2009-11-02(04).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研究课题——高校大学生参军入伍宣传动员模式探究(19LGJ25),山东理工大学“心桥”辅导员工作室成果,论文受山东理工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资助。
作者简介:王晓冬,(1981-),湖南湘潭人,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