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绣-衣线绣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2021-01-17孙若晨
孙若晨
摘 要:山东地区的刺绣统称鲁绣,衣线绣作为当今鲁绣体系中最古老的一支,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衣线绣具有鲜明的北方特征,材料坚韧、针法独特、花纹苍劲,在明代之前非常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鲁绣的工艺种类不断增加,而古老的衣线绣逐渐被人遗忘。2020年“鲁绣-衣线绣”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山东博物馆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在该项目的研究、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鲁绣;衣线绣非遗;文创产品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始终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刺绣在全国各地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并因地域不同而发展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以及京绣、闽绣、汴绣等,均是因独具地域特征而得名。说起山东的刺绣,当称鲁绣。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鲁绣作为山东的代表性项目赫然在列,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鲁绣在当今有诸多分支,如抽纱绣、绒绣、发丝绣等,其中最为古老的一支当称衣线绣。因所用绣线是用双股丝线合捻而成,在绣制过程中不分劈,类似缝衣线故名。鲁绣与南方刺绣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较为粗犷,色彩更为浓烈鲜明,多使用高纯度色彩和强对比色;在针法运用上粗中有细,牢度强而耐磨;构图自然生动,表达直接,反映了山东地区人民性格中的刚直、豪爽与大气。在明代之前一直是宫廷和民间的重要绣种,代表着北方的刺绣风格,故也被人称作北绣。
衣线的原材料来自北方特有的野生柞蚕丝。柞蚕是一种起源于鲁西南地区的野生蚕,因喜食柞树叶而得名,适宜在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野外山林中生存。野生柞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产蚕丝较南方桑蚕丝,纤维长且粗,手感略生硬但韧性好,天然带有黄色,还有较好的耐热和耐湿性。柞蚕丝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天然纺织原料之一。山东在历史上是柞蚕丝的主要产地之一,正是具备了良好的蚕业发展基础,历史上山东地区的丝织业和刺绣业都比较发达,还曾一度成为全国丝织业和刺绣业的中心。
最早在今山东地区重视丝织业生产的是商末周初的姜子牙,因其祖先曾被分封到吕地,以吕为氏,所以又叫吕尚。据《史记》记载,吕尚是“东海上人”,即今天山东东部沿海一带人。辅佐周文王扩大势力,又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大业,因此获封齐地。他根据齐国地处海滨、地势低洼、多盐碱地的情况,在做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渔业、盐业、手工业和商业。《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公以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手工业和渔盐商业的发展,使齐国经济条件日益改善,吸引四方人口聚集。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内政改革,加速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齐鲁大地上的蚕桑丝绸业已经有所成就。齐国和鲁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作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作鲁缟。后世也用齐纨鲁缟指代名贵的丝织品。但管仲认为仅靠纺织品获利仍远远不够,因此他提倡利用丝制品加工,如刺绣、织带、编履等手工业,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他深知种桑和养蚕是丝织业的基础,极力主张重奖懂蚕桑和防治蚕病的人,并免除他们的兵役等。他鼓励蚕桑丝织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使齐国不久成为国力最强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方,号称“冠带衣履天下”。
时至汉代,《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齐鲁千亩桑麻。”说明丝织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汉人王充在《论衡》中说:“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恒妇无不巧,日见而手狎也。”这是史书关于地方刺绣最早的记载。说明在这一时期山东地区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相当普及。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齐三服官”为汉代齐地为宫廷制作织品的官方手工業机构,主做皇帝冠服。说明当时山东地区已具备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从业人数众多,并且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刺绣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此后即沿袭鲁绣之称。
六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山东人民为躲避战乱、奴役和统治阶级的压迫,不断逃至吴越等地。而那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经普遍发展起来,江南丝织业的发展吸引了很多山东手工艺师南迁。
唐代,安史之乱后,丝织业、刺绣业生产中心继续向江南转移。五代十国时期,山东地区常年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环境稳定,为后来刺绣业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两宋时期,南方刺绣逐渐兴盛,而北方的鲁绣逐渐衰退,这一时期古老的鲁绣工艺罕见文献记载,亦尚未见传世或出土实物。
1975年,山东邹县发现了一座元代至正十年(1350)的李裕庵墓。墓中出土有600年前绣制的绣衣、鞋等服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鲁绣文物。
到了明代,山东的“鲁绣”、上海的“顾绣”、东北地区的“辑线绣”及北京的“洒线绣”等都因不同的风格而闻名于世。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鲁绣立轴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等藏品中可见鲁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特有风格。反观服饰方面,受清代初期改服易制政策的影响,明代官服的存世量奇少,仅在孔府存有部分明代传世官服。其中的蟒袍、马面裙等带有刺绣纹样的服装上皆可寻到衣线绣的踪迹。
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专以传授工艺,改良土货为宗旨”的官办工艺局在济南西门外创立。该局投资2万两,设铜铁、毛毯、织布、绣花、木器、人力车6厂,1905年改名工艺传习所。其中绣花工厂的绣品独具特色,并在当时的东洋赛会上获优等奖章。至民国初期,随着英国的传教士将西方抽纱花边刺绣传入山东和我国沿海一带,自此,抽纱绣、绒绣等流行于鲁绣之乡,旧时衣线绣如黄鹤杳杳一时难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春天,在山东济南芙蓉街龙神庙内,张志强、刘云莲、王远胜等七位民间绣花艺人自发组织起来,自带工具,在当时的花纱布公司(后来的纺织品站)借来了一匹白布,运用当时的鲁绣民间技艺,开始了有组织的刺绣生产。逐渐的,这个民间手工艺小组发展壮大为国有集体企业原济南刺绣厂,首创了机绣长针绣法及其衍生机绣针法,把鲁绣推向了全国,把鲁绣工艺带上了新的高峰。鲁绣在这一时期衍生出发丝绣、花边绣等新分支。一件件大型作品绣制而成,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鲁绣不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震惊了工艺美术界同行,还以实用艺术商品的形式行销北京、上海、西藏等省市自治区,甚至出口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新中国赚回大批外汇。当年全省的抽纱刺绣业年销售收入为70亿~8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5亿美元,居全国前列。鲁绣在这一时期焕发出短暂新生,但是反观传统的衣线绣这一最古老的分支,在这一时期愈发销声匿迹。
2009年“鲁绣”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似,鲁绣工艺也面临生存困难的问题。经过多方努力,最终由山东博物馆将原济南刺绣厂的近2000件精美作品作为馆藏文物永久收藏。在2009至今的十余年中,鲁绣作品在山东博物馆被不断整理、研究并展出,为鲁绣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搭建了一个理想平台,在鲁绣的弘扬与传播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与尝试。
2014年,山东博物馆在对鲁绣相关藏品的研究中,通过对比法研究发现,在馆藏的50年代绣制的鲁绣藏品中,曾使用过“衣线”,也就是传统衣线绣的主要绣材。同时,于原济南刺绣厂遗存材料中发现了疑似现存的衣线线样。为了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衣线绣这一山东地方特色工艺,山东博物馆工作团队在深挖馆藏文物的基础上,先后赴故宫博物院、孔府档案馆等单位对衣线绣实物进行了调研,并走访了老刺绣艺人张明珍、高秀云及原济南刺绣厂厂长马培凎,对衣线线样进行了确认。据原济南刺绣厂厂长马培凎回忆,1952年成立的那支民间刺绣小组中,曾有人自家中带来过“衣线”。1987年,原济南刺绣厂在绣制大型作品《竹林七贤图》(图1)时,为了表现鲁绣特征,在绣制画面中人物手托的琴套时,刻意使用了“衣线”。这件作品由9人耗时3500工时集体创作完成,纵140厘米,横303厘米,运用了散套针、仿锦、平绣、横捆、风车等二十七种针法,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
2015年,山东博物馆经过多方联络和查访确定“衣线”由生丝按照特定的股数和捻度加捻而成。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复制出与衣线绣绣线近乎一致的绣线,成为衣线绣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的重要节点。随后,在绣线染色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结合山东博物馆馆藏孔府旧藏服饰的修复、保护、复制工作,对衣线绣针法进行发掘与总结,使得衣线绣工艺得以保护和传承。
2020年山东博物馆举办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展览中的一件具有典型鲁绣衣线绣风格和技法的“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图2)引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这件花鸟裙来自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为马面式裙,裙长88厘米,直摆124厘米,腰宽60厘米。裙身衣料为丝织暗花纱,呈淡黄色,具有明显的珍珠样光泽,硬度较高,具有柞蚕丝制品的特点。主体裙摆衣料暗花底紋为折枝梅花。上部裙腰处镶白色暗菱纹纱,两侧缀一对穿鼻。裙摆处用鲁绣衣线绣风格和技法绣一圈花鸟纹样。所用绣线为衣线,颜色多达50种,内容包括山石、小桥流水、牡丹、石榴花、菊花、睡莲、荷花、蜀葵、牵牛花、竹子、梅花、蝴蝶、翠鸟、燕子、鸾凤等纹饰。
山东博物馆文创团队在保护和传承鲁绣衣线绣技艺的基础上,从藏品细节着眼,从色彩、纹样、款式三方面入手,对“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进行了手绣复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目前的面料原材料、机器纺织技术和染色技术较明代手工技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衣料的光泽度与原文物相比较差,手感也较为柔软,透明度较高。但是,刺绣花鸟纹样的材料和颜色、技法,得益于之前衣线绣的相关研究成果,尚能通过手工刺绣的方式高度还原。其款式结构也相对简单,复原难度也不大。在复原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面料和绣线进行手工染色,然后经过裁剪绣片、纹样落稿、上撑等工序,由2名绣工耗时32天方可完成绣制。再由制衣人员根据原文物结构进行手工或机器缝制。一条手工衣线绣花鸟裙(图3)的制作过程才算完成。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大批汉服爱好者的欢迎。
这条花鸟裙为衣线绣的普及应用做出了贡献。衣线绣的作品和人物记载虽然匮乏,但从元代出土绣衣到明清服饰与欣赏品,再到20世纪刺绣作品,特别是今山东博物馆对衣线的重新发现与运用,衣线绣虽历经千年、断断续续,却仍然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藏鲁绣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11.
[2]宋爱华.“衣线绣”中“衣线”的重新发掘[J].走向世界,2020(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