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2021-01-17田芳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2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新课标教学方法

田芳兰

摘要:随着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我们课堂的品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理念;新课标;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新高考体制的进行,虽然提升了历史地位,但同时高考试题的难度也必然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理念、新思想和新主张,在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看来,听起来虽然很好,但如何在实践中与具体教学内容实现有机融合,确实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来,历史课堂难以发生本质变化或者说变化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显著的重要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效率?这将是我们值得的思考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更新,课堂效率低下。

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随着新高考的要求做出改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仍然沿用着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以一个听众的角色存在,老师成为整个课堂的核心与关键,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模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很少,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丧失对历史的兴趣。此外,高效课堂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是偶尔在示范课或公开课才会贯彻新课改,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基本还是沿用之前的老式教学法。伴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教师们应该从心里接受新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品质。

二、教师自身对新课标和考试大纲没有认真研读,没有真正与新教材

进行融合,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事实上,我们有多少老师真正的读过新课标,即使是学校组织教师业务进行新课标培训内容,大部分老师认为这些内容是纯理论,难记,没用,而当成了一种负担,那平时更谈不上主动研究了。就是作为教学之本的教材,上课前真正研读的又有多少人?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决定的,而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個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课标要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应当通过“说课标、说教材”来落实第一个支点,在说课标的时候,老师要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或学段目标,要了解考纲的具体规定;再说教材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我认为,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课标、教材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枕边书。

三、教师课堂满堂灌,导致课堂容量与有限课时的矛盾进而影响课堂

效率的提高。

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下面的学生睡到一大片,老师们还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讲课但学生却不领情。“把课堂还给学生”已经呼吁了很长时间了,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的教师太爱讲。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总是觉得学生很差,不能够自己领会,因此总喜欢把自己领会理解的东西告诉学生。学生不能自主探究和学习,思考太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会应用。老师一遍一遍的重复,但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老师讲的很累,学生学的很累。导致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阶段,教师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记住”,就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丧失,安全沦为了课堂的配角。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产生矛盾。

上述矛盾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没有吃准课程标准,没有深入挖掘,教师没有控制好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相反,也有出现利用主动者——学生的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此作为“新”之所在,造成收不住课堂而拖延了时间。其四,对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和应变能力未能跟上高效课堂的要求,无力应急处理生成性问题,导致纠缠过远,课程重心转移,教学时间紧张。所以领会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大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成为课堂的引导人,而不是被课堂绑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新课程内涵,俯视教材主流,抓准模块思路,灵活控制教材应用中的调整与整合,补充与删减,教学时数对我们限制的影响就会缩小。

四、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给学生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不适应,因此而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功能作用、分层推进、框架构筑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和较好的协调机制。课程设计的功能目标和实际操作中的功能发挥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从教学管理层到教师操作层,都难以站在高屋建瓴的地位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强烈的责任意识面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弥补这种学习困境。

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之中考历史学科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历史学科学习简单,历史意识没有形成,所以,不足以驾驭高中模块历史知识学习的重任。模块教学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缺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才弥补初中的知识,所以高中历史课堂任务很本无法完成,更别谈效率。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课表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古代史》

[2]岳晓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新课标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