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宫夜宴》舞出圈,舞女“出逃”博物馆

2021-01-17穿堂风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唐宫舞女夜宴

穿堂风

2021年,河南卫视一档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走红网络,节目以乐师的视角,展示了唐朝宫女们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全过程。舞女或娇憨可爱,或调皮灵动,时光恍若倒流,让观者回到千年前的唐宫夜宴。

博物馆奇妙夜,人物宝藏皆盛唐

一群化着斜红妆、体态丰腴的少女,正叽叽喳喳地为赴宴做准备。少女们云髻轻挽、明媚娇俏,一片热闹中,不乏有趣的小插曲。

只见率先出场的笛子姑娘摔了一跤,立马嘟着嘴表达自己的冒失。随后,琵琶姑娘一扭腰,撞飞了钵姑娘,还东张西望的,颇为可爱。从可爱明媚再到嘟嘴撒娇的小心思,这群舞蹈演员将宫廷女乐的生活片段融合在舞蹈中,让一组组封存在博物馆的唐代陶乐俑“活”了过来。

在运用了5G+AR等技术的《唐宫夜宴》中,你可以尽情欣赏唐朝舞女参加夜宴时鲜活有趣、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景象。这群欢乐的“唐小妞”,就像是从“博物馆”出逃而来,衣香袂影处皆是盛唐的影子,让人分不清是画中人还是人中画。

博物馆+唐宫的奇妙幻想,从舞美设计到文物参演,一点一滴还原了盛唐的气象。《唐宫夜宴》一经播出,就在各大平台上掀起热烈的讨论,正如观众说的那样,“在高科技技术还原下,一舞便是半个盛唐。”

舞乐文化焕活力,“硬货”在撑腰

《唐宫夜宴》为何能火出圈?

这是因为,演出里既有戳中年轻人所喜欢的萌趣,也有千年前盛唐舞乐的原生魅力。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都能在唐朝历史里找到答案。

《唐宫夜宴》的人物原型,来自唐三彩中的舞乐俑;它以唐朝舞女的故事进行叙述,还原了人们对唐宫乐伎生活的想象;红绿相间的齐胸襦裙和彩妆等,参考了唐代的斜红妆;“博物馆奇妙夜”般的创作形式,则借鉴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及电影《玩具总动员》;舞蹈表演中,也藏有“国家宝藏”的影子,“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这些文物“硬货”,成了河南向观众宣传文化的手段;随着画面转移,《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与《捣练图》也被融入到舞台中间,展现了唐乐不拘泥于宫廷,有着官民同乐的历史意义。

唐朝文物、唐代舞乐融入现代舞台的设计,一下便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许多人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一张来自唐朝的体验卡。

其实,唐朝的舞乐文化在历史中一直都“有名有姓”。

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大量异域舞乐的传入,引起了“胡化”之风的兴起。加上唐玄宗对舞蹈十分痴迷,舞乐很快就从宫廷贵族专享发展为“全民皆舞”,杨贵妃、安禄山、公孙大娘等,都是受唐朝人民追捧的偶像。虽然唐朝舞乐现今大多已经失传,或随着时间渐渐演变,但仍有部分被融合传承。

传统文化不枯燥,年轻一代主动拥抱

当传统文化不再枯燥,年轻人就会主动拥抱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不,《唐宫夜宴》还在发挥余热。

在河南卫视的元宵晚会上,这群唐朝小姐姐又出现了。这次,她们不是主角,而是以引领者的身份展现更多的文创节目。

一会儿,画面转向以《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传说为依托而创作的舞蹈——《水月洛神》的精华片段《芙蓉池》;一会儿,发生在河南的故事《包青天》也被改编成歌舞热闹上演;镜头再一转,经典豫剧《五世请缨》以一句“年少人盼的是立功边境,年老人我喜的是一门忠贞”,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和现代以死捍卫国土的中印士兵紧密结合在一起,讓家国情感跨越时空相互传承,令人动容。

唐朝舞女的妆容、形象玩偶等文创产品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各大美妆博主出的仿妆、插画博主出的Q版舞女插画、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仕女盲盒手办,等等,这些都是《唐宫夜宴》形成的文化影响力。其中,社交账号使用的头像、互联网平台上“卖安利”的留言、对唐风妆容的关注等,都是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播主力军的表现。

《唐宫夜宴》的出圈,是互联网时代里一次关于文化热点的传播,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视频内外,年轻人毫不含蓄地表达着喜欢和惊艳,甚至还大喊着再来一遍。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文化复兴,将过去、现在、未来联成一片,已不仅仅是千年前的大唐荣耀,也是独属现代人的骄傲自豪。

猜你喜欢

唐宫舞女夜宴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Balcony
也谈﹃舞女大班﹄
星之葬
《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的“恋母情结”
繁华如梦总是空
星之葬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