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展人:做一根有温度的枝干

2021-01-17MOMO李晓松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策展陈列花鸟画

MOMO 李晓松

策展人,一个听起来就“高大上”的职业。想象中的策展人,一定是高冷而严肃的,穿着精致的衣装,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艺术气息。策展人的工作场景大概是这样:白板上画着展厅的平面图,桌面上散落着改了又改的策划文案,厚厚的书籍是针对展品的研究……

策展流程大揭秘

策展流程大揭秘我们观看一场展览的时间,一般在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之内,但这背后凝结着策展人成千上万小时的努力。一场展览的诞生,一般需要好几年的时间,长的甚至需要十几年。

那么策划一场展览到底需要几步?一场展览里包含哪些策展人的“小心思”?让我们回顾《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这场展览的策划过程,与策展人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寻找切入点

拿到展览的选题以后,策展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收集资料、研究展品,然后找到一个切入点。

初见《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这个名字,副标题大家肯定都能理解,那么“回望归鸿”是什么意思呢?1937年至1946年,徐悲鸿曾在重庆居住,创作了《巴人汲水图》《愚公移山》等彪炳史册的鸿篇巨制。在重庆的这段时光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虽然大师已逝,但七十多年后,徐悲鸿的作品回到了重庆,就像鸿雁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家”。“回望归鸿”,重庆迎接着这位大师的回归,我们也能从展出的作品中,看见那些辉煌的过去,了解大师的艺术作品与创作理念。

搭建框架

有了一个点,便要以此为中心,开始搭建展览的框架。这时,设计师一般会加入团队,与策展人一起了解展品。这个过程时刻伴随着沟通与讨论:如何规划框架?这件展品要不要展出?展出的话,放在第几单元?感性与理性交织,创作的灵感不断涌现,一场有温度的展览便诞生了。

撰写文本

踏入一个展厅,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或许是摆在门口的展品,或许是恢宏的题目,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那便是前言。每次看展,除了看或挂在墙上、或陈列在立柜中的展品外,你有没有注意过它们的介绍呢?从敲下第一个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字结束,所有的文本,都传递着策展人的想法。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来一场云看展,记得先点开前言部分,阅读一下。当时,“徐先生,欢迎回来!”这句短短的话,让参加开幕式的徐悲鸿儿子徐庆平教授十分感动。

图录出版

策展人是整场展览的支柱,也是一位投入的创作者。文字、图片、版面设计,从三维的展览到平面的图录,点点滴滴都凝聚着策展人的心血。除了在展览中看到的展品、介绍,图录汇总还会附有一些研究性的文章,由整个策展团队的同事撰写成,介绍他们对于这场展览的思考。所以你也喜欢这场展览,不妨在看展后入手一本图录,让展览常伴你身边。

宣传推广

你是如何知道这场展览的?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还是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宣传尤其重要。策展人作为展览的主创,还肩负着推广展览的重担。与宣传部门的沟通、面向媒体记者的介绍,甚至还有针对讲解员的培训。站在展览最前列的讲解员,也会塑造起观众对展览最直观的印象,是人们回忆起展览时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讲解员面对观众之前,策展人也需要把讲解员当成观众,先将展覽的主题思想传递出去。

文创产品

当展览进入尾声,最后那扇大门通向哪里?当然是文创产品区。近年来,展览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除了看展,我们还能把喜欢的文物文创带回家。作为最熟悉这场展览的人,策展人也清楚地知道哪些展品适合提取哪些元素,来做出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到这里,策展人这根枝干终于把重要的枝丫延展开来,为我们勾勒出一场有温度的展览的创作过程。但这并不是全部,除此之外,策展人还需要考虑展厅的色调布局、展览的音乐配置、展览的形式设计等等一系列的内容。正是有策展人这根有温度的树干,才能让一场展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充满巧思的世界

看完一场展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大厅中央立柜里陈列的重点文物,还是通柜中能做成一套表情包的明星展品?抑或是某个震撼的布景、某处精致的细节……

展厅的布置和陈列看似简单,实则藏着诸多巧思。看一个故事,我们会被扣人心弦的高潮剧情所吸引,也会在平稳的叙述中放松心情,观看一场展览同样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一场展览全部都是用立柜陈列的国宝级文物,每一件都伴随着详细的介绍,你的观展体验如何?会不会因为全程亢奋而感到疲惫?通柜中沉睡的看似不起眼的文物,便是在调节观展的节奏,给我们更舒适的体验。这一切,都是策展人的安排。

如果问策展人:展品的陈列有什么规则?他们大概会无奈地一笑,跟你细数文物的陈列方式:书画立轴就挂起来,册页就平放,重要的大型器物会用立柜。其他的展品一般就放在通柜里面,但也要注重层次感,比如说一组四个展品中有一件比较好看,或者有铭文的,那么就把它“立”起来,突出一点。

但为什么会是无奈地一笑呢?因为上面说的,其实都是最基础的陈列方式。实际上陈列也需要根据展品本身的情况和展览的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则。

站在观众的角度,我们去看一场展览,会期待着看到更丰富的展品,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但对策展人来说,展品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例如2011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鉴真和空海: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展览”,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展厅中,只陈列了三件展品,是某种意义上的“袖珍”展览,但这场展览却非常成功,备受好评。

在看展的过程中,你有留意过布景吗?除了最基础的通柜、立柜之外,在展览中还会出现一些场景化的布置,比如客厅。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策展人,会如何布置客厅呢?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还原。通过1:1的还原,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屋主曾经的生活日常,并以此来想象他的故事。但在木心美术馆内,策展人却没有直接还原,而是用更有意境的方式来呈现。不大的空间里放着一张茶几、一张沙发、两张椅子,背景墙是木心的巨幅照片,他带着一顶有檐的帽子,左手揣在兜里,右手拄着拐杖,微微低头,看着下方的会客厅,温和而又优雅。中国人讲究的意境、韵味,从简单的布置中流露出来。

一场展览的策划时间通常很紧张,策展人的工作也是在与时间赛跑。拿到选题之后,便要开始思考展品清单。首先需要挑选的,便是重点展品和明星展品。重点展品一般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也是对外宣传时主推的展品,比如一级文物,那便是妥妥的重点展品。

那什么是明星展品呢?简单来说,便是话题度最高的展品。它可能是贵重的一级文物,也可能是一组神态各异的陶人俑、一套精致的编钟……如果说重点展品是团队的队长,那么明星展品便是门面担当,吸引着观众们的目光。之后要挑选的便是通柜中相较之下普通一些的展品,它们与重点展品、明星展品相辅相成,搭配出一个舒适的观展节奏。

选择好展品后,如何安排它们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单元中陈列的展品,都有它的独特意义。在“自然的吟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花鸟画艺术展”中,有两幅荷花图,它们都是由国画大师张大千绘制的,却放在了两个不同的单元。一幅画放在“新桐初引:花鸟画中的审美移情”单元,用荷花的高洁,以移情遣志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画高级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意义;另一幅放在“画中听香:花鸟画中的形神关系”单元,呈现了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艺术表达层次,介绍了中国画的意境与韵味。

策展人是一个非常需要想象力的职业。一件件展品,经过策展人的精挑细選,来到台前与观众们见面;一个个空白的展厅,在策展人的手里被逐渐填满,用那独特的意境与巧思,带你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Q=MOMO A=李晓松

Q:策划过的展览中,感情最深的是哪一个呢?

A:《自然的吟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花鸟画艺术展》吧。这个展览已经十多年了,是我感情最深的一个,也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它是花鸟画,非常有文学性,我在里面用了诗化的语言,又引用了很多的诗歌,比如说李白、苏轼的诗,跟作品比较贴切,整个展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观众不光可以看到漂亮的花鸟画,也可以体会到文字的优美,文字和作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是我们馆的第一个对外交流展,除了在全国很多博物馆进行过巡回展览,还走出了国门: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作为文化交流的收官之作,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2017年,受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邀请,再次走出国门。

Q:走出国门的展览跟国内的展览有哪些不同?

A:要出国的展览都会准备两个版本,一个对内的,一个对外的。对内讲的是绘画的艺术,但对外的展览,由于文化差异,外国观众很难理解到中国画的内涵。

那讲什么?通常我们会介绍一些概念。比如外国人画花,比较喜欢画一束花,而中国画里则经常只绘制一株或是一截,这叫折枝花,那我就介绍中国画里折枝花的概念。再比如说我们介绍四条屏,也就是以四幅为一组的画,它是中国画中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能更好地诠释中国画的美感。

还比如说画中涉及的一些民间习俗,比如五子登科、金榜题名,外国观众不熟悉,你得介绍清楚。关于这个还有一件趣事,特好玩。当时这个展览去了法国,但我自己不懂法语,所以是由一位中文很好的法国人来翻译文本。我们谈到什么叫“喜上眉梢”,他问我:“喜上眉梢是不是边画眉毛边笑?”你想想文化差异有多大!

所以走出国门的展览,就不能照搬在中国的展览,必须是不同的版本,这样更便于文化交流。

Q:站在策展人的角度,有没有什么观展小技巧能介绍一下?

A:如果你对这个展览很感兴趣,建议可以按照顺序来参观;但如果你时间紧迫,但你又想看更多的内容,尤其是想了解最主要的,那可以去看放在立柜中的重点展品,也能快速了解展览的内容。

猜你喜欢

策展陈列花鸟画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关于策展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2017 艺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