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小家为国家的百万三峡移民

2021-01-17邱晓玲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黄葛树舍小家库区

邱晓玲

2003年2月14日,在“《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中,三峡移民荣获《感动中国》2002年度特别奖,这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奖项。奖状中这样写道:“三峡百万移民:携妻执子,远离故土,举家迁移,告别祖辈的家园,你们向故乡作最后的凝望,把眷恋深藏在心底。你们割舍个人的情感和利益,为的是成就几代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为的是造福更多的后代子孙。”

滚滚东逝的长江水难以忘怀那些舍小家、为国家,顾全大局的百万移民。1992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自此开启了三峡建设的新纪元,其中,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从1993年起,移民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看惯了江上的白帆,听惯了船工号子的百万三峡移民,上演了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但在大义和大节面前,这些普普通通的三峡人作出了不寻常的重大抉择。他们拆掉自己一砖一瓦建起的房屋,砍掉自己一锹土、一瓢水种植的果树,最后一次祭拜祖坟,最后一次在院坝里摆酒席,捧一把三峡的土,挖一株黄葛树苗,担起水桶,扛起锄头,告别家乡,向着新家园出发!

重庆市巫山县年龄最大的外迁移民(即离开重庆迁往外地的移民)是郑英章。为了支持三峡建设,93岁高龄的她主动随儿子迁至广东安家落户。她18岁嫁到巫山大昌,整整75年,从一头青丝到满头银发,从未离开过。离别那天,就要跨出大门了,她却又停下了脚步,回过身去,双手紧紧抓住门框,默默地停了许久。

重庆市云阳县居民徐继波全家六兄妹都是移民,但只有“幺儿(家里最小的兒子)”徐继波是外迁移民。外迁前一天晚上,徐家举行了一场家庭欢送晚会。虽然早已决定要笑着欢送徐继波去上海,但一家人终究没忍住抱头痛哭。第二天,家人为徐继波准备了一棵黄葛树苗,希望他能把三峡的根深深扎在上海崇明岛的土地上。

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不会忘记那些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三峡移民。重庆市忠县东溪镇兴旺村外迁移民成仕珍,在迁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后,利用该镇发展的优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创办了旺塘幼儿园。后来,她又在此基础上开办了移民旺腾文武学校,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滚滚东逝的长江水见证着那些开拓开放、勇于创新的库区人民。库区人民知难而进、重建家园,用心血与汗水,建起了一个个移民新村、一座座现代化移民新城。城市变大、交通变畅、经济变强、生态变美、生活变好,库区城镇呈现出一派繁荣崭新的气象。

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的冉振爱是就地后靠搬迁移民(往后退、往高处搬迁的移民)。他抓住浙江农业大学支援库区在村里建立果树“新品种试种基地”的机遇,他带领乡亲们在“坡坡坎坎草不长”的荒山坡上建起一片果园。几年来,村里的果园逐渐成形,种下的柠檬树为村里带来可观的收入。他还带领全村乡亲修筑公路,改变了村里的水果因交通不便积压烂在家里的历史,闯出了一条移民致富路。

三峡移民的故事,虽然是百万平凡人的故事,却讲述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那座熠熠生辉的奖杯便是最好的见证。而三峡移民精神,也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壮丽的篇章!

猜你喜欢

黄葛树舍小家库区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黄葛树
一封家书
俞峰 舍小家团聚 保大家安全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黄葛树小蠹虫危害的发生及防治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