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21-01-17李馨雨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主体育人

李馨雨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30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为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彰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价值,在梳理当前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更多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忽视课程思政建设,更缺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刻认识,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到位,对于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没有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二是部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到位,如教务、人事、学生等部门对于课程思政及其协同育人的理念认识不深,导致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并不清楚。三是部分二级学院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认识不到位,非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承担,其他课程主要是针对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对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刻,特别是对于课程思政如何开展并不清楚。四是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到位,有的教师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混为一谈,以为专业课也将变成思政课,有的教师课程思政在重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时将忽视专业课的重要性,“导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重‘专业技能’轻‘工匠精神’,忽略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背后蕴含的价值引领元素,结果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忽视课程思政,陷思想政治理论课于思政教育‘孤岛’。”[2]存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没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一样,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3]。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不明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否落实的关键在于育人主体,一般认为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场所仅限于课堂教学,只要在课堂教学时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即可。事实上,根据高职院校课程类型,课程思政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的专业课程,还包括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不仅包括校内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在校外合作单位的见习实习活动,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是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不仅需要校内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还需要校外合作单位的协调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不仅包括专任教师,还包括辅导员、用人单位指导教师,因此,明确各个课程思政育人主体责任对于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非常重要。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欠缺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如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导向,有利于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纳入部门与教师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激发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并不完善,要么仍然采取以往的考核办法,只是将课程思政作为一小部分,无法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要么只是关注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纳入其中,要么评价方式上采用量化评价或外在评价较多,而定性评价与自我评价较少,在评价过程上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存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新时代高职教育评价改革的意义还没有完全把握,没有将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因为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而对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评价制度及评分标准缺乏,教学考核中没有体现课程思政的考核指标,对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引导明显不够”[4]。这导致教师缺少参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积极性。

(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不全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只是一次“课堂革命”,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涉及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教务、人事、学生、二级学院、教师、合作单位等各个利益相关者,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涉及各种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与配合,因此,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十分必要。但是,由于上文论述中所提及的关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认识不到位、育人主体责任不明晰、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不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工作中存在主导性缺位,边际模糊,糨糊逻辑,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现象,课程思政建设合力难以形成。”[5]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部门之间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制,各自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处于无规可循的状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基于自身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进行实践探索,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作为支撑。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

(一)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同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6]。因此,高职院校上下都应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认同,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一是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的理念认同。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是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注重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都是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二是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的理念认同。在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必要补充,实现在进行专门的思政课教育之外,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调动全校的思政资源,以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与同行是密不可分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首先要解决同向的问题,实现两者政治统一性,从而为同行创造条件,而同行是同向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7]。只有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同,才能为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

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键在于构建责任主体有效协同的育人模式,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一是高职院校党委行政做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出台制度化办法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规范化,明确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举措和育人保障等,特别是构建校级层面协同育人领导小组,用以协调校内校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资源。二是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依据自身部门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承担相应的职责[8],如人事部门主要负责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校内外培训与提升工作;教务部门负责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选用适合课程思政的教材,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学研究、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等工作;学生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协调与实施工作;二级学院主要负责本学院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一方面制定与学校顶层设计同向同行的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师主要负责所教授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如在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技术专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通过在课程思政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9];辅导员主要负责将课程思政不仅要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还应融入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中,加强辅导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10];合作单位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可以与高职院校就课程思政及其协同育人开展合作研究。

(三)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考核评价

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是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衡量标准和反馈机制[11]。因此,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欠缺的现状,亟须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首先,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应注重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在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之前,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以便在进行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时能够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实现精准讲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发展性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以更全面评价这门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其次,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应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往课程教学评价更多注重定量评价,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注重教书的同时,也注重育人的成效,由此在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时应探索通过谈话、访谈、学生自述、设计成长档案等形式来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最后,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应注重调动各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不只是以往督导组评价教师或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一线性评价,而是激发各个责任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积极性,通过自评、互评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的全面评价。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结果作为激励与惩处的重要依据。

(四)健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理念问题、主体问题、评价问题、协同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基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着力构建“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12]。就理念引导制度而言,一是要求高职院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通过业务学习、学术研讨等形式能够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之中,成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积极引导者,以实际行动引领学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二是要求二级学院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等专业探讨活动来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三是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建立互动交流长效机制,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对交流。就责任落实制度而言,为了保障上文所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能够落到实处,需要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落实制度。一是构建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制度,明确各个责任主体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的责任,二是构建监督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制度,建立由高职院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合作单位代表组成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责任督导委员会,将主体责任纳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考核评价之中,监督各个育人主体的责任落实情况,并将督导情况反馈给各个育人主体。就协同配合制度而言,要求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体能够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协同制度。就资源整合制度而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要求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通力合作,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掘高职院校可利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要求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部门优势,做好课程思政资源补充。就动态评估制度而言,便是强调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满意度、认同感和获得感,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指标,实施多元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方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主体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碳审计主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何谓“主体间性”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