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时政新闻的民生视角探析
2021-01-17陈晓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陈晓波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信息时代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公众从以往的信息接受者也逐渐转向传递者,甚至是书写者。主流媒体作为我国官方政务平台的发声者,应该代表官方角色走进百姓生活。将视角从国家大事放宽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宣传倡导政务文件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关照民生实事转换角色,让官方从神坛走下来,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中。
主流媒体作为主要宣传我党和政府重要信息文件的平台,每一次发言都显得严肃而权威具有一定公信力。然而我国听民声诉民情懂民意的政策,让主流媒体必须贴近生活。由以往刻板的说教者角色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传播者角色。从百姓的平凡生活中追踪报道,发现细节,放大社会中出现的真善美,摒弃否定歪风邪气。用官方之口,诉民生之情。
一、走下神坛,贴近生活
主流媒体往往是发布官方的报道,重要领导讲话或是我国各地重要社会活动。这类新闻将政府官员放在文章的重点位置,往往忽略民生所关注的问题,对于公众来说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报道经常遭遇冷板凳,无人问津的状态常有发生。
现代网络科技的发达创造了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选材、方式、手法以及内容上应该主动将视角由政府领导转为民生群体。通过对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时事关注报道,真正做到落实民生。例如在我国官方媒体学习强国APP手机平台上,许多省份的政府部门篇幅当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民生的相关信息,真正做到了体察民情,贴合民意,关注民生。许多官方媒体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开通了自己的官方账号,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把握思想动向,在与民同乐的同时主动发声,表明观点立场,倡导社会风向。在做新闻报道的同时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百姓在新闻报道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揭开官媒神秘面纱,与之共舞。
走下神坛,进入生活,这也要求主流媒体不能以上帝视角俯瞰人民群众。要摆脱自己高高在上,权威官方的身份,选取新闻素材时,主动与人民平等对话,将自己置身于民众的身份中,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真正优秀的新闻人,应该学会从重要的领导讲话中,提炼出民生所真正关心的内容,加以传播报道,在传播重要信息的同时,树立政府官方权威形象,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用新闻报道视角的转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引导民众视角关注点。
二、开门见山,公正客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倡导中庸之道。因而传统的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往往喜欢拐弯抹角,政府文件或官方传递的信息往往隐晦的说,晦涩的说,难懂的说。这增加了民众阅读时提取重要信息的负担和难度,也降低了文章阅读的可读性。公众面对大量的信息,难以抽丝剥茧花费时间去找到关键信息,提炼出与自己相关也切实可行的政策。这一点是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报道中最忌讳的。
好的政策要有好的解读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媒体要扮演好传声筒,这一角色真正将文件精神和官方思想深度解读,吃透摸准再深入浅出传递给公众。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往往喜欢在讲话中引用古诗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递出自己中心思想的同时,让人们选择自己积淀的古诗文化领会讲话的主要内涵。
当下网络发达,资源信息浩如烟海,媒体要想在信息竞争的时代脱颖而出,就要在幕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深度挖掘采访出来的内容,要切合实际经得起社会的打磨和分析,用调查研究的数据来说话。披露更多其他媒体未知细节,充分保证公众知情权,进一步跟踪分析报道,讲好事件背后的故事,围绕事件发生的主人公立体刻画形象角色,增加新闻可读性和信息量,用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故事,分析出浅显易懂的道理,树立好政府官方权威的形象,让民众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为党发声,为民代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以领导讲话或出席活动为主,发出的稿件也多是领导讲话稿原文的摘抄或是空话套话,模式化,教条化的材料堆砌出来并不受读者欢迎。这些新闻报道虽说贴合事实,但未曾顾及到民众的阅读需求和信息获取要求。甚至有的已经变味成为领导的马屁词。这种应付了是溜须拍马的媒体文章应尽早取缔。主流媒体要从宣传假大空的角色转化为社会真善美的发声者,宣传者。新闻要从多方面改革做好政策解读的同时传递要闻,用鲜活的民生事件与严肃的官方政策结合,以小见大,传递出更多有用信息。要改变过去刻板的教条式的说教,好好说话说真话说好话,讲好生活中关于与美和民生的故事。精准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从新闻报道政务文件中 找出草蛇灰线,与百姓们真正关心的民生事件串联起来。
2020年,一位普通乡村教师的故事出现在人们面前。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校长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她牺牲自己成就学生的伟大事迹,感动了社会中一批又一批的人。云南的一些善良的群众,在她患病之时伸出手援助过她,她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云南丽江,为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她将贫困二字从这些优秀刻苦的女孩子字典中抹去,教会她们奋斗拼搏,用自己的力量为她们撑起一片天空,帮助她们飞向更远的世界。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无数人成为全国上下学习的榜样。这是一篇翔实生动感人的报道,也正是我国现实所需要的报道。
时政新闻就是要抓住时代,抓住民生,抓住热点,抓住真正核心关键的信息将之放大传递。社会风气的转变需要社会中真善美事件的发声,用一篇篇积极阳光向上的新闻串联起人们对于打倒生活苦难的希望。记者也应该在专业素养积淀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走入百姓寻常生活,听听群众心声和呼喊,报道出百姓真正需要的政策内容,真心感受群众的目光,从对话和人物以及家庭的变迁当中折射出历史发展的痕迹,并加以放大报道。时政新闻紧贴当下社会热点,不能做追风筝的人,而要做牵风筝线的人,用主流声音传递观点,带领百姓寻找政策中的民生风景。
四、提高站位,扛牢责任
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要将党和政府的文件政策解读始终放在第一位,弘扬正能量,倡导优良社会风气,树立党和政府形象。文章的报道要求真务实,深度挖掘,坚决不能犯当下社会中浮躁的毛病,出现头条党、虚假党。在新闻报道中将受众本位转化为主导角色,更多关注民生,用与人民平等的身份进行报道。
在文章中要有较高政治站位和开阔视野,也要对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笔墨。镜头应该拍的是人民,笔下的文字也应该主要勾勒人民的生活蓝图。用镜头发现社会历史巨变,发现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正好的新闻报道是在呈现人生百态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将政策和方针路线融入于事件中。那些深刻的见解,毒辣的剖析,都应该隐匿于一个个充满温情的社会事件中,让人们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在做新闻报道时一定要记住,时间是新闻的生命,抓住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是抓住了百姓的求知欲,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代表了最权威的话语权,让百姓看得透彻。做新闻人,任重而道远思想的深度,选材的角度,站位的高度都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所必须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