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影导演主体的消解和挑战
2021-01-17李嘉毅北京电影学院
李嘉毅 北京电影学院
近几年,青春成长类型的电影发展十分迅速,从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炮打响,作为一个新晋导演这样的成绩十分可喜,后来的《同桌的你》《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左耳》《栀子花开》等电影的票房也掀起了“跨界导演”的浪潮,不论是主持人、作家、演员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电影导演主体的多元性。但是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电影导演主体和电影行业的对比关系如何?下面则从两个方面来看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电影导演主体和电影行业的辩证关系
(一)推动电影市场创新性发展
电影又被称之为“造梦工厂”,每一个导演都是揣着梦想进入电影行业,尤其是新导演,他们在发行宣传和受众调查过程中得到了成长,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在国产电影创新性突破过程中他们贡献了新鲜的血液,例如,赵薇、邓超、陈思诚等都是典型代表,不论是作家、演唱者还是主持人他们都用自身的魅力吸引着一大批受众群体,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有很多先前的因素所影响。角色的转变让他们赢得了一大批的新关注者,他们在圆自己梦的同时也为我国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力量。
(二)为电影市场发展提供新生机
如今西方电影行业飞速发展,对我国国产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这些新型导演的出现确实为我国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同的艺术追求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电影,他们用梦想和热情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电影导演主体的创新性改变吸引了一大批新型的受众群体,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发展新生机。例如,电影《捉妖记》和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仅创造了票房纪录,而且也是国产电影的一股新力量,他们的出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在我国电影市场的未来突破奠定了先机。
二、电影导演主体的消解和挑战
当前很多跨界导演凸显,他们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电影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些无疑给电影业的质量提升造成了阻力,下面则从几个方面探讨电影导演主体的消解和挑战。
(一)电影的“圆梦”和艺术缔造角色甄别
电影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传播一定的政治文化、学科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正能量,每一个导演在导演作品过程中也无疑会存在着的责任。那么在当下,电影成为众多新型导演盈利工具的同时是否还可以传递艺术内涵呢?当前很多观众认为电影中的商业因素占比过高,从而呈现出了本末倒置的情况,为了博的眼球,甚至不惜用夸张的造型或者篡改历史,那么这样的作品艺术质量如何保证?例如,《小时代》系列电影涉及的场面十分奢华,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它的故事情节却比较单一,人物的感情路线也比较乏味,《分手大师》更是汇聚了众多明星和名人,形成了一部典型的喜剧作品。可见,跨界虽然圆了很多人的导演梦,但是这些导演对于艺术的理解还有所欠缺,从而让电影艺术可以得到崇敬和长期稳定发展。因而电影导演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应当重视电影创作过程中艺术含量的提升,站在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商业利益,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投资和回报固然重要,但是电影业过程中艺术价值也必然要考虑到,让电影艺术真正的可以承担“艺术”之名,传递正能量。
(二)承担“甜蜜”与“责任”
电影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因而导演们应当重视电影制作过程中艺术正能量的传递,这是业界良心,也是作为一个导演应有的责任与使命,但是就当前来看,电影艺术的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严格来说还不如电视艺术作品。《致青春》的成功引发了后面一系列青春题材电影的出现,例如,《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左耳》等,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唤起了人们的青春记忆,但是这种作品所体现的“甜蜜”趋同化还是比较严重,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电影导演应当首先了解电影艺术的真谛,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要有明确的追求以及文学素养。第三,导演的个人魅力成就一部电影,那么受众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三、结语
电影是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娱乐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提升,电影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以说电影业是我国现代物质文明的代表,但是随着商业电影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电影质量的问题,如果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满足艺术性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值得思考。本文也对此展开探索,从电影的快速发展视角出发,探讨其电影的艺术内涵,同时就当前的几点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希望对电影市场的质量提升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