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对外开放策略
2021-01-17徐秀珍孙宇心冯艺瑶
□文/徐秀珍 孙宇心 冯艺瑶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提要]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也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新的变数。疫情引发的教学挑战和应对策略,打破传统教育的秩序和格局。后疫情时代,高校对外开放面临新挑战、新危机。本文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要求出发,提出几点策略。
疫情影响下,国际化教育也受到巨大冲击,各大高校采取了远程在线教学、停课不停学、延缓开学等教学政策。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人们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我们即将迎来各种局势跌宕交融的“后疫情时期”。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要积极做好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的准备,坚持教育对外开放,迎接时代的新挑战,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
一、后疫情时代对高校对外开放提出新要求
(一)整合资源,搭建优质教学平台。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一系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资源数量、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高校除了要考虑如何获取资源以外,还要学会从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和探索,使资源真正转化为有效开展高校教育的要素。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制作精品网课,将视频和课件上传至平台。对于优秀的教学资源,不仅要进行整合,还要学会共享,引进名校的优质课程也有利于本校的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基本特征,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课堂实时互动、随堂测试、过程监测、教学评价及数据分析等功能的统一,有效地实现线上教学,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重视质量,优化来华留学工作。来华留学事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在后疫情时代,国内与国际各种势力相互激荡影响,我们不仅要看到西方国家对人才流动的限制,还要看到中国在此次疫情中彰显出的大国担当和文化魅力对于国际人才的吸引。在此次危机推动国际留学大变局的历史时刻,来华留学已经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关键性阶段。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学习的关键,我们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规范建设,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也要紧抓来华留学生的“质量”。我们要提高招生标准,实行严格规范的招生做法,避免部分留学生中介机构利用奖学金扰乱留学市场秩序,严把质量关,杜绝滥竽充数现象。
(三)分享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多个合作平台,总结分享教育扶贫的中国经验,助力教育减贫国际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等前瞻性研究,更加主动深入参与教科文组织中长期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积极参与相关教育国际规则、标准制定与实施。高校要紧跟国家脚步,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工作,分享高等教育的经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平台,鼓励师生参与到国际交流中,坚持“引进和培养”结合,提供更多的国际教育公共产品,推动全球教育体系变革。
(四)发挥优势,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之间互帮互助,共克时艰,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积极响应。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休戚与共,“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无边界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上民族——国家已经成为某种‘虚构’”。我国主动与世界各国分享实施疫情防控、开展网络授课,实现“停课不停学”“复工复学”的经验,推荐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提供免费优质教学资源。许多留学生情系祖国,也曾通过媒体以不同方式为祖国加油,甚至筹集、捐赠抗疫物资,凸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是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任务,也是时代的担当。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一)人才流动规模下降。疫情期间,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的思潮有所抬头,新民粹主义在欧美国家盛行,不少地区不断爆出种族歧视隔阂的言论和行为。目前来说,全球都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中,受境外疫情不确定的影响,由各种危机造成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对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出于安全考虑,国际学生流动的规模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增长的势头可能会暂时受挫。
(二)线上教学质量不高。部分教师对网络教学所需的设备、软件不熟悉,缺乏经验。课堂上以讲授PPT为主,偶尔进行签到提问,师生的互动性不足。线上教学隔着屏幕,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神情来判断是否理解、掌握知识点,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控大大降低。单纯的网上直播、问题解答无法实现教师对学生这种言传身教式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独自一人长时间的盯着屏幕,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发呆走神等现象,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碰上网络卡顿、平台崩溃等问题,更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竞争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世界经济下行和分化的大趋势,许多高校出现经费收紧等制约学校发展的情况。为了维护国家教育的声誉、保住留学目的国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世界各国和各类教学机构都在思考新的策略、制定新的政策来提升国际教育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国际教育方面,流动市场将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于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较好的窗口期。不过,对于国内高校的竞争压力将会增加,对高校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科研环境、教育竞争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对外开放策略
(一)推动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转型升级。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学生结构国际化、学科专业国际化、管理服务国际化,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制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品质国际化校园,加强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各类“外语+专业”的技术人才。推动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增强教师与学生交互的深度、广度和频度,创新培养机制。疫情期间,线上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师生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支持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确保来华留学生“延迟开学不停课”,覆盖到不同国别、不同时区的全部学生,并通过网络平台做到及时性的上传下达、答疑释惑。同时线上学习资源也更好地满足我国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使校内全体学生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和外国文化的熏陶,使国际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态势。
(二)打造疫情下留学生日常管理队伍。留学生在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应冉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建立疫情防控机制,打造能够应对风险的留学生管理队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身处国别地区的时区、所处国家的疫情风险等级、网络基础设施情况、学业完成进度等分类,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努力做到对每一名滞留国外的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精准把握。关于在校留学生,对其可能出现的焦虑、烦躁、不安、紧张、思乡等情绪要进行及时的疏导,避免进一步发展出现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思政教育,增强留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认同感,引导留学生消解恐慌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搭建与留学生家人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执行性。
(三)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互联网+”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混合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线上与线下教学都各有利弊,我们要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达到一个科学的教学比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深度。教师们可以在线下进行传统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及时得到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融入先进的教学设备或网络软件,提高课堂趣味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们课前与课后利用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巩固强化知识点。高校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等情况,设计合理可行的混合教学方案,增强教学效果。通过线上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共享优秀教学资源。通过线下互动、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沟通,灵活应用知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能力的锻炼。
(四)打造国际高校合作网。在规划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局中要提高我国在国际学生流动格局中的地位,我们需要在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推动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同时,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高校合作办学。当前,高校合作办学主要体现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合作上,因此我们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人才。各大高校需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名额,与发展中国家沟通学习教学理念,分享中国教育发展的丰富经验,提供必要的资金或技术援助。各大高校需要积极推动与合作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和创新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品牌专业课程建设、“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育实力。在新的历史关头,高校需要以高要求、高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做好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力度吸引国际人才,打造高校合作网。我们要保有“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情怀,坚持共赢理念,致力于解决人类和平发展相关问题,发挥高校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后疫情时代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要开阔办学视野、创新办学理念,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着力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鼓励师生参与海外学习交流项目,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深化与海外知名高校的沟通,对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升级。面对百年大变局,高校必须担负起对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做到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