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更新导向下生态脆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浅析
2021-01-17姜奇奇
姜奇奇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2017年12月10日,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现状的蓝皮书。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起伏兴衰历史的“记录者”,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研究价值。近年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极大成绩,但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生态薄弱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1 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
传统村落也可以称作古村落,顾名思义村落形成时间较早、具有一定历史,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思想、道德体系、民族风俗、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中华传统的村落。村落自身自然资源丰富,多以农耕为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经济社会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可以挖卷人类文明进步阶段信息,是中华历史最大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是从时间上、空间上对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的提升、思想文化的传播,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对古村落的保护,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7 000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全国各地遍布着大小不一、民族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承载着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的综合信息,蕴藏着丰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保护这些幸存于世的古村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1)自然性损坏,传统村落一般具有年代久远、位置偏僻、贫穷落后等特点,村民保护意识不强,追求发展的同时破坏了自身村落格局、建筑风貌以及原生态环境,一些民间传统习俗濒临消亡。
(2)村落“老龄化、空巢化”严重,城市的飞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农村年轻人到城市就业居住,村庄只剩下一栋栋空房,失去活力和发展动力。
(3)拆旧建新,农民对于物质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古建筑保护意识的薄弱,使得传统村落主建筑被拆除破坏,失去历史韵味,传统村落发展中,使用错误的材料,对历史环境、建筑本体进行了修缮、改造等建设行为。
(4)错误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求快,脱离当地民俗文化,不注重传统村落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特色街道建筑被肆意拆除,新建现代游客中心以及大型集散广场,传统村落遭到破坏。
(5)商业开发过度,部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没有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价值,建设也仅仅是修路种树,不注重古建修复,新建大面积现代农家乐,让传统村落成为了没有生命力没有文化承载的大型农村体验中心。
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
3.1 乌岩头村
乌岩头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宁溪镇境内,村民人口共计280人,村庄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村中有4个院落、110间清代古建筑,村口石拱桥修建于清咸丰九年,至今仍在使用。2018年12月,乌岩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九十年代,由于乌岩头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对外交通不畅,村庄闭塞落后,村中年轻劳动力为了创造更多经济收益,选择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年人看守村庄。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乌岩头村开启了“改头换面”之路,打通了村庄与宁溪镇的公路,清理垃圾整顿村容村貌。2013年,乌岩头村被选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保护村,争取到了1 500万的建设经费,乌岩头村又一次迎来了发展契机,村民们翻修四合院办农家乐开民宿,可老房子高度不够、通风采光差,钱花了却无法达到预想效果。乌岩头村没有气馁,请同济大学教授以专业的角度,为村庄谋划一条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振兴发展策略。根据同济大学专业团队的规划,乌岩头村针对110间老建筑的不同功能定位进行了改建修复,将四合院改建为民俗博物馆,老屋子改建为咖啡屋、民宿、手工作坊,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目前,乌岩头村已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中德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研讨会等重要会议的现场考察点,一大批的学者、游客来到这里,即为学习乌岩头村保护发展的经验,也为领略乌岩头村灵动秀美的风光。
3.2 游垫村
游垫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境内,2016年11月游垫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2019年1月游垫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游垫村现存38栋明清时期赣派建筑,部分房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成为残垣断壁,有的甚至已经倒塌。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游垫村在2015年成立了古村保护理事会,政府引导村民自发对老屋进行抢救性维修,首先解决钱的问题,采取“村民自筹+社会资助+政府奖补”的方式筹集古建筑修缮资金,组建相对专业民间老屋维修队对老建筑进行统一修缮,确保工程质量,让保存较好的古建筑重现当年风采,损坏严重的古建筑延长寿命。游垫村这种模式收到村民一致好评,解决了自身资金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让村民自家房屋住起来更安全更舒心。游垫村古建筑修缮以抢救为先,保护为主,注重明清建筑复原和文化传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以“人”为出发点,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的发扬,摈弃“利益为上”的思维,将传统村落保护落到实处。
4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议
(1)开展全国性的传统村落遗存情况专项普查工作,摸清我国传统村落遗存情况、受保护情况,归纳总结保护成效好发展快速的传统村落的实践经验,推而广之,为其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2)研究制定符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要求的规范、标准等等,确定建筑修缮标准、民俗文化保护保准、古村落发展要求,让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规可依、有准可行。
(3)传统村落的保护目的是为了“人”,激发村落人居活力和创造力,解决古建筑修缮和村民对新建现代建筑、提高生活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村落古树、古道、古桥与新建道路基础设施的矛盾,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制定一个规划保护方案。
(4)制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商业开发的准入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建立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商业开发综合评估办法,评估出可开发、宜开发、不开发的传统村落分类,明确在旅游开发要着重开发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引导消费型旅游向保护型旅游方向发展,禁止开发破坏村落原生态、古建筑的行为。
(5)创新模式多方筹集传统村保护资金,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大多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因素,各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成功成熟的模式经验,探索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融资筹建机制,打破资金瓶颈。
(6)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杜绝垄断行为,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需要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开展,但也不能阻碍市场化竞争,古村落建筑修缮不能仅仅考量经济,更要考量修缮机构的工艺技术力量。
(7)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村民人人参与到村落保护工作中,通过多种宣传手段让村民了解自身村落的历史遗迹、文化传承,提高村民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参与到村落保护、家园保护之中,可以组织一批具有修缮房屋技术的村民进行专业培训,使得村民具有日常修缮维护的能力。
(8)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到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让建设与保护同步,发展与传承同步,使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5 生态脆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罗泉古镇)
5.1 罗古镇历史文化分析
罗泉古镇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县域边境,与威远县、仁寿县交界,地形多为深丘,古镇四周被山峦怀抱,沱江支流珠溪河从古镇东面穿流而过。2008年罗泉古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由于地处生态薄弱区,农业不发达,对外交通不方便,罗泉古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也使得古镇上盐神庙、万寿宫等“九宫一寺八庙”古建筑遗迹得以保留。其中,盐神庙是国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管仲的庙宇,古街建筑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门匾窗花,展示出当年匠人们的精湛技术以及中华建筑成就。由“盐”展开的另一个罗泉古镇特色便是豆腐,四川民间素有“罗泉豆腐甲天下”“不吃豆腐,枉到罗泉”的说法,最为知名的就是豆腐包子。
5.2 罗泉镇保护与发展探究
罗泉古镇的保护与发展,首先因立足自身历史遗迹、文化现状,以“盐文化、豆腐文化”为依托,着力修复古建筑、古街区,探索打造集休闲、养生等产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聘请专业机构对编制罗泉古镇的总体规划,古镇建筑遗迹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与古镇产业发展融为一体。首先打通古镇与乡道、省道、国道及高速公路的联系,交通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制定古建筑修缮标准,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不能为了修复而修复,要基于对建设年代、建筑结构、造型特色充分研究分析后,结合古镇总体规划中古建筑的功能定位,针对性地进行修复、改建以及遗址新建;古镇的发展要以产业更新为导向,发展定位要结合古镇文化,既要周边传统村落错位发展,又要“抱团”发展;完善自身基础设施配套,将自然景观与人造绿化相融合,才能吸引学者游客的到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大肆开发土地的前提下,发展古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