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都市圈边缘型新城发展策略

2021-01-17

四川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德阳成渝新城

钟 婷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1 大都市边缘型新城发展特征

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视角下,都市圈边缘型新城在发展中往往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1.1 虹吸与反补的发展过程

根据增长级理论,大都市就是区域的重要增长级,会不断吸引周边内容的集聚,出现“吸虹”效应。而作为边缘区的新城,在区域一体化初期,容易出现灯下黑的情况,但是当都市圈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地区会外溢反哺周边发展,这时边缘新城往往有机会实现新一轮发展。

1.2 区域对接中话语权不足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边缘新城难以获得和核心城市一样的话语体系,其发展诉求往往被忽略,或者没有同等的地位和小城镇的发展诉求通常被忽略,或者并没有放到同等的地位中,这也导致其难以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格局,只能被动承接大都市功能转移。

1.3 发展存在一定的混杂性

大都市圈边缘区往往具备人员复杂性、经济复杂性以及景观复杂性,边缘型新城需要在开发建设时瞄准高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

2 研究对象选择与概况

从大区域屮,凯州新城位于成渝城市群“一轴两带、两核三区”空间格局中的成渝发展主轴上;位于四川省“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空间结构中的成渝城镇发展轴;位于成都—德阳同城化“两核三城十四心三带”空间结构的东部功能拓展带上;位于成都市“东进”战略确定的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上,地理位置优越。选取凯州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大都市边缘新城的发展规律和问题具有典型性。

3 凯州新城发展问题

凯州新城的前身是成德产业园,是典型的大都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在2006年以来的十多年发展中,社会经济与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成德工业园的发展是基于同城化、共建产业园的目的进行的,区域产业转移下的被动承接式发展,其自身的产业并未形成完整生态圈,缺乏内生动力。

3.1 有产无业

原成德工业园总体规划确定了电子信息、智能装备、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但目前主导产业为家具门业、食品加工等低级加工型产业,地均产值仅5.58亿元/km2,处于德阳市工业园区末位。当前没有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上下游企业,同时各企业之间缺乏协同;缺少人才招聘、人才认证等人才服务,缺少物流运输、创新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其他生产性服务。现状工业分布比较零散,尚未形成规模。

3.2 有产无城

产城比例失衡,城市配套不足。目前产业已初步集聚开发近6 km2,城市仅为两个镇区约2 km2,产城比为3∶1。从整体用地比例来看,也是产业用地比例过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现有的配套主要是依托两个镇区进行供给,尤其是缺少教育、医疗等资源;商品住宅较少,商业及相关配套不足,缺少城市消费业态;交通方面,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依赖于成巴高速;中金简作为主要快速路,两侧集聚了大量工业,造成人货混行。

3.3 有产无境

城市建设缺乏统筹,主要是围绕两个镇区以及主要道路进行建设,中金快速两侧分布有大量现状建筑,部分位于龙泉山一侧,破坏生态环境;现状居住区以老旧场镇为主,无公园绿地。现有房屋建筑年代较远,建筑形态差,建筑色彩杂乱。城市生态骨架未形成,环境品质不佳。凯州新城区域属于龙泉山东侧典型的浅丘地形,依山建城的模式,但是依山难进山,山城缺乏互动。

3.4 有产无人

人口流失严重,缺少职业人才。近十年,户籍人口数量均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本地户籍人口约有5万人未在凯州新城居住,占到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就手机信令数据来看,就手机信令数据来看,白天较夜晚在凯州的人数明显较多;同时缺乏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本地就业人口以农民工、蓝领工人为主,缺少高端职业人才。根据凯州新城统计数据来看,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技术工人仅约3 000人。

4 发展策略建议

4.1 立足区域发展,勇担新的使命

从区域发展态势看,成渝城市群是我国十大城市群唯一人口和GDP比重均增长的城市群;其人口增长量占十大城市群的8 %~10 %,且上升趋势明显,未来将进一步集聚全国人口。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我国人口峰值约14.5亿人。按照十大城市群集聚全国70 %人口计算(现状65 %),十大城市群人口增长约1.12亿,其中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长约1000万人,总量达到1.1亿人,由此可见,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潜力大、前景好。凯州新城地处成渝经济圈主轴线,连接成绵遂资,是德阳融入成渝城市群发展主轴的重要桥头堡,承担着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新支点的重任,是推动成渝相向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成都发展看成都目前处于“近郊城市壮大”向“同城化新城出现”过渡阶段,位于第三圈层的同城化新城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凯州新城位于成都1 h经济圈内,距离成都中心约60 km,是同城化新城出现的适宜区位;凯州新城位于成都都市圈东部前沿,在成渝相向发展的格局中,发展动力强劲,将迎来蓬勃发展;凯州新城在第三圈层中具备“门户+节点”区位优势,发展潜力较大,有潜力依托成都经济区环线—成巴高速节点,将成为承担大都市功能疏解的专业化职能新城。

从德阳的发展趋势看,随着近年德阳的快速发展,德阳急需寻求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以德阳经开区、高新区、旌阳高新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建设已趋于饱和,且位于德阳中心城区的大型工业园区处于城区核心位置。考虑德阳市域工业园区的统筹布局和未来发展情况,凯州新城(原成德工业园)、罗江经开区等将是德阳着力培育的增量园区。根据德阳市的现实发展情况来看,德阳市域东、中、部发展不均衡,东部发展条件良好。德阳市西部为都江堰扩展灌区,有大量优质农田,须进行生态控制;中部国土开发强度较大,工业园区多,大多园区建设已趋饱和,加之通风、空气质量等条件一般,转型压力较大;东部以凯州新城(原成德工业园)为代表的土地容量较大,生态约束较小,宜重点发展、高效建设。位于德阳东部的凯州,有条件成为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德阳产业再出发必然选择。

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就继续跟大家聊剧本。不久,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听到那边是她的声音,Jackie,我看你并不需要我,你就跟你的兄弟们在一起吧。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回话,电话就挂了。

综上,凯州新城应该立足成渝、拥抱成都,打造德阳融入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桥头堡、国家智能装备的战略新极核、成德同城的先行示范区、宜业宜居的公园新城。

4.2 产业发展:对接区域培育品牌

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差别化发展。在传统的成绵乐经济流向上,凯州新城与成都的新都、青白江;德阳的经开区、凯州新城;绵阳的高新区、经开区分工协作,共同构建万亿级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德阳范围内,与德阳经开区、高新区、什邡经开区在重大装备制造方面协作,共建德阳“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区域分工协作,聚焦于承接德阳自身的装备制造,并聚焦于智能制造升级。承接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园、绵阳高新区的先进材料,聚焦面向高端装备的先进材料。结合成都、绵阳的研发和科创基础进行应用转化。

在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依托基础优势,聚焦高端制造。德阳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地位突出。在发电设备、石油钻采设备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但是火电、风电、石油钻采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面临转型升级。为此提出三个战略方向,往新领域走,实施“装备+”战略,发展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往专业化走,实施“专业+”战略,紧抓核心环节,发展通用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往智能化走,实施“智能+”战略,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让传统优势领域焕发新活力;最终基于“两个生命周期”,构筑装备智造产业生态,形成以智能装备、先进材料、装备维修与再制造为主导产业,以科技研发与职业教育为配套产业的产业体系。

4.3 交通体系:内畅外达品质提升

构建畅达的对外交通体系。跨过龙泉山,与德阳各区域实现至少1高1快紧密联系,构建20 min快速交通圈,在南北方向上,强化与东部新区的快速路和轨道联系,与淮州实现10 min全序列、全板块对接。在区域货运通道上,与青白江铁路港保持双通道,以及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双通道联系。

构建便捷的城市内部交通。争取调整成都-三台城际铁路线形,争取成都城际外环线在凯州设站,进一步集聚“高铁-城际-轨道-常规公交-客运”等功能,做强铁路客运枢纽,形成成都都市圈东北向门户。构建客货分流的内部路网,构建“3快2主”货运主通道,对外与成都东部新城对接,内部货运外绕;构建“3快1主”客运主通道串主要居住板块,以林荫路取代分隔性强的道路;整体形成构建形成“5横6纵”骨架路网。

4.4 空间格局:构筑山城一体格局

在生态格局上,按照近山不临山、保护龙泉山生态基底,划定开发边界;亲水不贴水、严控主要河流的两侧空间;临丘不占丘、保护特色丘体,打造公共空间;透风不挡风、东西控廊道、避粘连;南北留风道、展形态的原则进行用地结构的调整。确定“一山、一环、四廊、多点”生态格局。运用微设计手法,减少对地形的改造,结合自然地形,以组团式进行布局,体现师法自然营城理念;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将城市公共功能结合生态要素进行布局,打造多元公共活动空间;落实小街区规制:路网密度大于10 km/km2,采用小转弯半径,以近人尺度体现人本关怀。

此外,以“一山一丘一渠”为核心,打造全域生境体系;并以龙泉山标志塔、脊线公园瞭望台为支点,强化山城互望、层林尽染的大格局体验;打造绿道慢行网络,营造宜居宜业活力城市场景。

4.5 城市特色:体现浅丘城市特色

依托丘水生态本底,构建三级海绵公园体系,形成湿地成带、溪谷塑廊、公园渗透的公园开敞网络。在公共服务设施上,对接东进标准,形成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凯州新城能级与品质,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在文化弘扬上,结合自然要素,弘扬诗意栖居,彰显地域山水文化;保护现有历史人文资源,挖掘悠久历史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打造标志性建筑,培育城市现代文化,形成城市名片;整体构建“一带、一轴、两环”的自然人文游览网络。在整体形态上,结合龙泉山、人民渠等要素和城市功能,整体形成“青山为幕、碧丘绕城、整体舒缓、簇群错落”的空间秩序。

猜你喜欢

德阳成渝新城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大德如阳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车祸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