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作长远规划
2021-01-17
黄河干流山西段总长965公里,流经山西省4市19县,流域面积涵盖11市86县(市、区),占山西全省总面积的73.1%;吕梁山、太行山“两山”面积占到山西全省国土面积的83%,涉及11个设区市、81县(市、区);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和大清河“七河”流域面积占山西全省国土面积的72%。如何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山西省出台《“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把山川相缪、山水连绵的天然资源完美保护,协同发展。山西出台《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主战场,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实现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推动、互促互进,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的战略定位是服务山西打造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保护样板,建设成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建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示范区、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领域重要成员。
未来,山西将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黄河流域高标准保护。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打造沿黄生态长廊,守护黄河中游生态安澜。
加强“两山”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以吕梁山、太行山为主战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开展全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依托太行、吕梁“两山”构筑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完善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以营造景观林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为重点,强化野生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实施“七河”综合治理修复,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综合运用空间管控、水系连通、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园林景观等措施,推动河湖生态保护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山水田园和城市宜居自然生态之美,并以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等为重点,展现城水相依、山水相映、水草丰美、水波荡漾、碧水长流、绿韵清波的美好景象。
发展生态经济,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坚持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将“金山银山”变为“绿水青山”;坚持生态产业化,积极探索生态产业价值实现路径,促进自然资本的实现和增值,推动生态资源在开发中得到更好保护,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三晋生态文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共享共建,坚持把培育特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弘扬特色生态文化,鼓励文学、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推出一批体现山西特色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艺术作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晋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