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与改善策略
2021-01-17侯佳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侯佳欣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为规范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加强廉政建设,财政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一些基层事业单位为适应新政策、新要求,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但内控制度实施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制度脱离自身管理实际,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制度适用性较差,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发挥出财务监督作用。
一、基层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一)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决策需要建立在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会计信息失真将对单位财务决策造成误导,甚至诱发会计核算风险。而内部控制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采取内控措施,定期核实账务信息,减少账目错误,确保账实相符,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便可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基层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正确性。
(二)避免公共资源浪费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财政补贴在资金来源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关系到国有资产,以及公共资源的利用。通过内部控制保障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的稳定运行,及时纠正错误的经济决策,严格控制经费支出,确保经费支出目标得以实现,便可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相关的岗位权限,易滋生营私舞弊。而事业单位发生贪腐事件,不仅不利于公共事业发展发展,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权责制约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经费申请、审批、执行进行控制,减少权力滥用,便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二、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制度脱离自身管理实际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不同,资金来源稳定,需要承受的财务压力较小、风险少,普遍没有形成内部控制意识。虽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行后,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但基本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目前,基层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上大多缺乏适用性、实用性,很多内容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制度未能充分联系基层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要求与本单位不配套,造成制度无法顺利落地,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内控制度缺乏执行力
只有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才能对基层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产生实质的影响。但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普遍以结果为导向,只注重管理的结果,忽略过程管理,一些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如,授权审批制度执行中,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财务部门有权拒绝在不合理支出凭证上签字,但业务部门却直接找上级领导签字,迫使财务部门在报销凭证上签字,内控制度未得到相应执行,导致经济活动缺乏严谨性,内控制度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三)未建设配套独立内控机构
一些基层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组建具有独立性的内部控制机构,财务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样的内控模式下,缺少一个更高层级的协调部门,很多财务问题,内部控制缺陷,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内部控制的监督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虽然部分单位组建了内控机构,却没有专业性人才,没有按制度要求定岗用人,现有人员缺乏内控实践能力。
(四)缺少配套的审计考核机制
实际上,审计考核力度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1]。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配套的审计考核机制,导致各部门不主动履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的义务与责任。目前,基层事业单位大多未基于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要求,构建配套审计考核评价机制,未能实现审计常态化,仍以账面审计、核算审计为主,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考核少之又少。
三、改善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现状的策略
(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优化内控制度
倘若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未结合单位自身业务特点,与单位管理实际需求脱节,制度将失去可操作性[2]。因此,基层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提高制度的合理性,保障制度内容符合需要。
首先,要提高对内控理论的认识程度,只有正确理解理论内涵,避免对内部控制的错误解读,才能对内控制度进行科学优化。基层事业单位要将内控培训列入单位年度培训计划,把内控知识学习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优化奠定基础。
其次,要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经济活动规律,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全员参与原则、相互控制原则,合理确定内控目标,制定配套的内控制度说明书,为内控制度制定提供导向。
最后,要对制度进行不断修订。例如,在单位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就要根据变化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制度完善,从而使内控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
为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基层事业单位要提高内控制度的全面性,转变内部控制模式,加强事前与事中控制,避免盲目、无序推进工作。
具体来讲,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内部控制,通过提高内控制度的精细化程度,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性。在实际内控工作中,基层事业单位可从内部控制工作链的各项细节入手,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点、控制点,做出详细规定,对管理过程做出要求。例如,预算管理内控制度建立时,要对预算预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结果考核都做出针对性规定,使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可控范围内,从而避免超预算情况的发生,使单位资金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如,在授权审批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审批权限范围进行明确,对负责的相应责任进行说明,对相关手续做出要求,从而使授权审批过程权责清晰,保障授权审批的严谨性,避免发生越权管理现象[3]。
内控模式方面,事前要做好经济业务、财务业务预测工作,提高内控预见性;事中要进行跟踪控制,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事后则要做好执行反馈工作。
(三)组建独立内部控制机构
要想使内部控制的监督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必须设置具有独立性的内部控制机构。具体来讲,基层事业单位要根据内控制度实施需要,以及单位内部管理资源的实际情况,组建具有独立性的内部控制工作小组。
该工作小组要设置一名组长,两名副组长,若干名成员,并对组长权限做出规定,坚持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避免一人独大情况的发生[4]。且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通过责任倒查避免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权利过度集中。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要专门负责研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方案,负责制度执行标准的确认,负责内部控制工作任务的推进与协调,保障内部控制工作能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保障内部控制工作小组的专业性,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教育,从而培养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专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
(四)制定配套审计考核机制
要想建立长效内部控制制度,就要有配套的审计考核制度。基层事业单位要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审计反馈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审计考核建设。
从内部审计方面来讲,基层事业单位可基于“COSO 内部控制”架构,拟定配套的内部审计评价方案,对内部控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检查工作中是否存在未落实的控制点,揭示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为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提供导向。
从外部审计方面来看,基层事业单位要积极与优质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经济鉴定,通过各项经济活动的审计结果,确认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外部审计可增强审计考核权威性,避免审计过程受到内部利益方的影响。
从审计反馈方面来看,审计后要出具客观审计报告,基层事业单位要根据审计报告建议,进行工作改进,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失责行为进行问责。
四、结束语
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制度脱离自身管理实际,制度执行力不足,缺少配套审计考核机制。因此,基层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优化内控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制定配套审计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