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效性的相关探讨
2021-01-17凌燕长沙市林业和园林综合执法支队
凌燕 长沙市林业和园林综合执法支队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将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划分,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行为,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逐步形成战略规划,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可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绩效评价三个阶段。预算编制阶段,根据预算目标编制、汇总、批复预算[1];预算执行阶段主要包括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控制、预算调整等。绩效评估阶段主要通过定期或动态的预算评估来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复循环,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预算绩效评价
预算绩效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预算管理模式,能用来衡量政府绩效,它主要建立在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之上,用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收益,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包括预算执行结果评价和预算管理两个方面。预算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指标、标准、流程、方法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管理进行核查,进一步衡量预算管理的作用,实现当前预算管理情况的整体评价,最后,建立在整体衡量和考量之上,对行政机关奖惩机制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从根本上看,预算绩效管理本质上反映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绩效,同时,对行政机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目的
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走向,它能对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效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找到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的目标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境进行评判和打分。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管理手段到管理目标的变化之上,通过有效的模式优化公共预算管理目标,全面预算管理之下转变了支出机构的动机,能有效控制整体的支出,并做到积极有效地控制目的,而本质上,全面的预算管理也是一种鼓励创新和节约,并有效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全面的预算管理,能有效控制整体的绩效目标,并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监控,且做好绩效的评价。而在实际的绩效管理过程中,这样的模式之下,能有效促进整体绩效管理的协同发展,为事业单位带去发展动力。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一)评价指标不够全面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尚且存在着绩效管理指标不明确的问题。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指标选择,大都是建立在财政部门的评价报告中的指标,主要是把一级指标、效益和满意度指标作为参考指标,二级指标主要是对整体的服务对象满意度、可持续影响等指标进行确定,三级指标也相对简单,大都是按照整体服务对象财政指标为主,对业务的实际情况的考量较少,在实际的建设和发展中,大多数评价指标都是侧重于事后的评价,这个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结果导向型管理模式相契合,对事中各个环节的评价和监控水平较低[2]。
(二)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缺乏可操作性
大部分的绩效管理都是较为僵化的,依然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采用增量预算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展主要是根据上一年的财政支出情况,确定下一年的资金需求,为了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会结合下一年工作的特殊情况确定预算,但是没有考虑到上一年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存在预算不恰当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了在实际的绩效管理中,容易出现不合理支出情况的延续,片面采用绩效执行的方式来保障整体资金的使用,但是忽略了资金的使用效果,导致划拨资金出现低效使用的情况,造成较大的资金浪费。
(三)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方式出现偏差
全面预算管理中的绩效评价工作缺乏全面性,部分单位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单纯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因此财务处在接到划拨款项之后,执行部门并不能做到有效管理,这样就导致其他项目部门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协同程度不够。项目部门单纯为了绩效打分而存在、不重视整体的绩效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因此也不容易监控整体的绩效评价结果。如此一来就容易导致预算管理主要是针对短期的工作开展,对于整体的项目管理和单位工作规划所起到的效能不高。
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一)指标选取法
绩效考核的指标考核是最精确具体的一种评价方法,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职员的整体品德、绩效、能力等进行检查和评价,绩效评价的结果是采用指标呈现的,这样也说明了,指标能通过科学的方式划分项目和标准,让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能明确绩效考核指标的含义,具体也包括必要的说明和计算公式。在指标的选择中,需要抓取关键的指标,不一定面面俱到,而需要根据职员的行为和组织目标的方向,确定整体的指标控制在5~6 个左右,在确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整体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每个职员都是各自岗位中的绩效管理有效工具,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单位整体绩效的提升[3]。
(二)层次分析法
在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工作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但是这种指标确定大都是依照经验来判断,但是对整体管理工作的主观性和合理性难以得到把握,因此就需要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其中,将不同的问题拆分成不同的组成元素,然后按照层层对比递进的模式,确定相对重要的元素。层次分析法需要整体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换言之,植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土壤,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战略背景之下,都存在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考核结果,因此需要根据整体单位的未来发展规划,并根据每个部门中各个成员的具体分工、级别等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案。层次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方法,这样的管理过程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具体开展,然后统一协同成一个整体,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利于不同层次人员断层的弥补。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实际的管理中,需要植根于事业单位的土壤,保障整体工作的协同发展,并针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作出相关的调整,才能保障整体工作的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的是数学概念,评价实际问题,将一些边界不清晰且不容易定量的因素综合管理,从而得到一种整体的综合评价效果。首先从一个具体的综合评价问题中提取几个评价指标,设置一组评价意见;然后分别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和权重判断矩阵,对矩阵和指标权重向量进行模糊运算和归一化,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一种协同管理、对多种因素进行统筹分析,确定整体的绩效评价模式[4],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评价,在实际的管理中,需要素质和业绩的并重,因为如果单纯重视素质,也会影响人的创造力发挥,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构建一套在员工业绩考核和素质考核之上的协同管理,才能保障整体工作的稳定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为了促进整体的发展,就需要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同时保障整体工作的稳定开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合理看待这些优势,并确定整体的管理要素,保障整体工作的稳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