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中文学校在多伦多的办学实践探究(1858-1967年)
2021-01-17邬瑶瑶
邬瑶瑶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858-1947年这段时期多伦多一直是加拿大华人最大的集聚地,多伦多唐人街作为加拿大第一大华埠,在华人的教育方面也具典型的代表性。基于中国当时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无奈压迫,使得移民海外维持生计成为了中国人民主要的选择,移民加拿大也是如此。作为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自然就成为了华人的首选之地。从各个角度来看,多伦多唐人街都居于首位。从文化角度来说,虽然华人在异域的多伦多移植着中国的本土民族文化,但是又与加拿大本土的主流文化相对抗,所以中加二元文化的矛盾也成为了焦点。华侨教育从本质上讲,属于中国教育的一部分。本文以教育史的研究视角为基点,从中文学校的历史变革、办学活动、内容与改革、效果与影响四个维度来阐述多伦多中文学校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并用以点及面的方式,以多伦多为个案一窥加拿大中文学校的历史变迁。
一、多伦多中文学校的历史变革
1858-1967年加拿大华人中文学校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属于华侨教育,实际上也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是近代华人国际移民的产物。不论是淘金梦,还是修太平洋路时期,华人来到加拿大后,虽然是在寻“金山梦”,希望赚取更多的钱,改善生活,但是华人在加拿大依然维持着中华文化的传统,讲中文、吃中国菜、穿唐装。据史诗记载,加拿大华侨华人史可以追溯到1858年[1],在其移民政策的影响下,加拿大华文教育经历了发端、初步发展、陷于滞碍、重获新发展四个阶段。加拿大华文教育的发端和初步发展始于1899-1947年;1948-1967年加拿大华文教育陷于停滞;1967年至今则为加拿大华文教育的新发展时期。这也集中体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父母寄予其子女学习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和努力。在此期间多伦多华人教育的发展也遵循了上述的四个阶段。
(一)多伦多旧式中文学校教育的产生
19世纪70年代,随着加拿大华人移民的增加,其华人学龄儿童的人数也随之增多。这些儿童整日游耍却无从受到教育,所以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备受侨界的关注。因华人在此屡受隔离政策的限制和种族的歧视,所以这些孩童的父母将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寄托于祖国。希望他们能不忘根基,传承文化,因此格外重视中文的学习。
加拿大华人兴学的发端,是在卑诗省,始于淘金潮的中后期,开始只是让富家子弟能够读书,后来类似原居地的家庭私塾,即私塾教育应运而生。光绪十年以前,加拿大侨社的商人巨贾已从祖国聘请老师来教授其弟子。据调查,该期间主要的华文私塾教师主要分布在域多利和安大略省。私塾主要教授内容有“侨礼”“珠算”及“算账”,教授的内容简单实用,传授的知识十分有限,主要偏向于生活化。基于昂贵的学费普通家庭无法承受,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华商子女,因此私塾教育的普及面比较窄。但是1899年,李扬光与黄介石先生创立了“乐群私塾”,用广东话教学,可以看作为加拿大华文教育之始,以后该校几度改名,如中华学堂、华侨公立等学校。主要收纳失学的侨童,当时由维多利亚中华会馆开办,学生分为两班,大学四五十人。他们的教学用书大都为国学经典,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1914年多伦多华侨学校成立,初由华基督教长老会主办。
(二)多伦多新式中文学校的发展
新形势下,海外华侨的子女教育问题备受政府的关注。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和国内的社会变革,清政府对海外华侨人的关注大大提升。同时,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为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创造了机会。这也是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关键。受祖国的影响,海外华侨的教育也由旧式私塾向新式学堂转变,开始创办新式学堂、采用新学制、制定新课程、教授新知识,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即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在此期间,多伦多中文学校的发展经历了数次热潮。
1900年,加拿大近代中文学校的发端,始于维新派保黄会在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开办的爱国学校。此外,加拿大华侨还创办了华源私塾、泰源学校以及具有学塾性质的教育机构。因之后的种族歧视导致华侨儿童无缘进入公立学校,无奈选择退学。1874年3月18日,在唐人街成立了中国教会学校(1)《大汉公报》,1924年7月18日。。1907年,维多利亚和温哥华有爱国学堂,不久停办。1908年,维多利亚中华会馆建中华学堂[2]433。1909年,维多利亚华会馆为了解决儿童失学的问题筹建了中华学堂,该校主要是清政府官员办校,费用也由政府筹建,所以该校的发展一日千里,成为最负盛名的华校[3]。1914年,中华基督教长老会创办了多伦多华侨学校,1916年,在卡尔加里善乐社创办华侨学校,1917年,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华侨学校在温哥华创立,学生多逾200人。基于各种经费、生源减少的因素,1932年,中文学校开始停办。1925年,黄江夏总堂主办了加拿大侨社唯一的氏族学校,即文疆学校,该学校因组织、人事健全,行政较为简化,所以成绩素著。1935年,云高华洪关民治党主办了云埠大公义学。该校属于义学性质,凡是就学者,不论何人,费用豁免,该校的费用除了洪门民治党津贴外,主要依赖社会的热心人捐助,是当时侨校的一大特色。1939年,加拿大有学生159名,至70年代中有100多人[4]。研究美洲华侨史的陈匡明先生1950年列出有校名的华文学校,其中西部就有11间,东部1间,学生共1045人,教员38人[5]。1940年底,由国府教育部与侨傍委员会筹组了华侨教育总会,会员200多人,该会以研究华侨教育、协助政府、谋华侨教育之普及与发展为宗旨。
20世纪30-40年代,为了抵制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加拿大的侨胞们一心向国,中文教育的发展速度迅猛。为此一大批中文学校应需而生。例如,各地侨团开始设立华校;华侨教育会设立的幼稚园和附属小学共计11所,其中多伦多3所,温哥华8所,维多利亚7所,还有一些散落于温尼伯、渥太华、埃德蒙顿、蒙特利尔等华埠地区[6]P323。
1945年以后,为了平等权与生存权,加拿大华侨与加拿大政府进行了强烈的斗争,逐渐得到了上流社会的支持,迫使拿大加政府取消华人入境华令。1948年,加拿大政府放宽了华侨移民加拿大的政策。1967年,原有华校发展发生了好的转变,政府修改了移民法令,宣布对世界各地移民同等相待。之后中文学校的开办虽有起色,但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华侨居住地区分散,父母不愿让子女远出学习;学习益处不足,让侨胞们觉得学无所用;华文教材的缺乏等因素。
(三)1858-1967年中文学校的发展困境
加拿大的排华政策和隔离政策加强了华人办学的决心和信心,民国的成立更是让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发展看到了希望。在加拿大管制入境时期(1885-1922),中文教育一直发挥着维持中华传统、传承文化香火的主要角色,各地继续涌现着各侨团和社团建立的中文学校,并形成了华人来加拿大以后推动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学校规模较大、经营较完善。但是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加拿大全国大环境的改变,华人社区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让依赖华埠的凝聚力而兴旺起来的中文学校和中文教育,也出现了走下坡的迹象。
1947-1966年,新的中文学校不多,而老牌的中文学校无论是在师资还是学生规模上,都有普遍缩小的趋势,不少还关门大吉,使得中文教育出现了暂时的低落。战后加拿大中文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新的学校开办甚少,除了基督教会不定时开办一些小规模的英语夜校国语补习班,以及稍具规模的温哥华长老学校、温哥华天主教会学校、域多利华人协会和教会汉文夜班、爱民顿协和学校以外(2)《大汉公报》,1949年1月8日、1951年4月2日、1952年8月16日和1954年8月12日。,主要还是由原来的历史悠久的中文学校支撑整个局面。同时,不少学校都面临着很大的经费问题,不管是大的华文学校还是规模较小的学校,都需要不断捐款才能达成目标。战后,学校的规模大大缩小,华社捐助也减少了很多,最多的也就数百人(3)《大汉公报》,1947年7月7日到8月28日。,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中文学校的经费实属紧张,影响了后续中文学校的发展规模。在办学性质上,加拿大的中文学校大部分是私立性质,无法占据华人教育的主导地位,很多华人子女无法进入中文学校学习。据1968年统计,加拿大所有的华文学校只有14所,而且分布比较集中,主要是在温哥华、多伦多等地区[7]。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中文学校的教育并没有取得较大的发展。
二、多伦多中文学校的办学活动
多伦多中文学校的办学活动主要是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经费、师资、规模等客观因素影响了中文学校的办学成果;第二,多伦多华人浓浓的爱国情怀与中国民族自身的发展;第三,加拿大实施的种族隔离与排华政策。
(一)中国对中文学校的办学影响
从清末梁庆桂兴学到民国期间的兴学,加拿大中文学的创办与发展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中文学校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华侨们的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也离不开中国大陆对海外华侨移民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不断优化的教育改革的实施。中文学校的建立集中体现了华侨父母急切希望子女学习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愿望。
自民国以来,中央政府对海外华人的中文学校教育事业的关注不断加强,对华人中文教育的指导更是完善和具体。中文教育对于中国来说肯定带有政治目的,但是这种教育的资助不仅促进了华人的进步,更是加快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当时,国民政府先后鼓舞和奖励华侨教育界人士以及商界人士。1917年,先后由总统和教育部长为作出贡献的华侨教育界人士和商人以及华校颁发奖章[8]。1928年,国民政府为奖励和倡导华侨学校,特设教育委员会,使领馆特公布侨校立案条例(4)《大汉公报》,1928年8月24日。。因此,“官办学”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影响是极大的。
《少年中国晨报》激烈地呼吁华人捐助海外中文学校,它强调:唯有教育才能兴邦立国,否则就会孱弱衰败;在异国他乡的定居者,只有教育才能保证世代繁衍[9]。所以教育的发展与当时华侨的生存也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基于加拿大本土的种族歧视,使得在加拿大的华人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就业也不理想。因此,家长将眼光全部转向了祖国,希望孩子能学好中文,回国深造并继续学习。
(二)加拿大对中文学校发展的限制
1923年,加拿大国会通过了一个仅针对单一族裔的移民法律,并以此禁止华人入境。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华人的家庭和社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人道灾难。当然,华人中文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了牵连。所以,影响加拿大中文学校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当时华人的人口数不断减少。据加拿大统计局1931年和194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1931年加拿大的华人有46519人,占据加拿大总人口的0.45%;1941年,加拿大的华人有34627人,占加拿大总人口的0.3%,负增长25.6%。排华法有效地结束了华人人口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增长势头,导致加拿大华人社区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末,加拿大政府禁止华人从事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性职业[10]。同时,在限制入境时期,中文学校的发展也受了主流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所有长大的华裔少年都必须接受英文教育,与本土人交朋友,才能进入白人主流社会的职业群体。
(三)中文学校办学的其他因素
办学成功与否,一是在于行政组织上是否系统化,二是在于师资力量。老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主体,必然在整个中文学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加拿大的中文学校发展中,师资力量却很薄弱。其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师资配置问题,即老师选择学校,学校选择老师双重导致;二是老师的薪资待遇问题无法得到满足。
加拿大中文学校的教师或者教育管理者,飘洋过海来加拿大的并不多,有的是因为国内政治变迁来到海外,为了宣扬某种观念;有的则是海外求学者,因缘际会,就被聘请为中文学校的老师。所以中文学校的老师多数是兼职,只能领取微薄的报酬。随着中文学校的办学兴旺,师资需求增加,除了本地聘任以外,也会从国内聘请专门的人才,前来担任教师进行教学,或者管理学校。例如,文化学校1928年由唐山聘用李君做教员,同时李君也在温哥华华侨公立学校、满地可圣神学校教过书(5)《大汉公报》,1928年8月31日。。但是,国内聘请的教师并不是永久性的,具有时间期限,到了规定时间就要回国。中文学校还有许多不领薪水的义务老师,没有受过正规师范院校的专门训练,或者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去教授汉语,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在政府的规定下,公立学校开设的华文课程必须聘请当地人为教师,然而这些教师的汉语水平不过关,同样无法达到汉语教学的真正要求。因此,缺乏规范合格的教师是中文学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多伦多中文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改革
教学内容是学校开展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多伦多中文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国内保持着统一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文学校的发展,教学改革也至关重要。
(一)中文学校的教学内容
加拿大中文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是密切相关的,既学习了民族语言,又传承了民族文化。从教育内容讲,中文的语言文字、文化知识都是中文学校学习的重点。汉语不仅是中文教学必须的用语媒介,同时也是对母语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从传统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等科目,到近代新式学校中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国文等科目,都是设置于中华文化传统知识。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文学校选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文学校的教材使用上则带有明显的文化寓意,主要是为了加强华人的文化认同观念。同时,灌输民族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加拿大华人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渥太华自编的中国课本的“序”写到:“教材的选择,则着重于对仁爱的阐扬。把我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美德,培养学生基本的中国道德观念,进而使他们讲此种优良民族德性溶化在加拿大的生活环境中,为多元文化的社会注入新的血液。”(6)《华声报》,1986年9月26日。同时,教师作为传达知识的载体,在华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教授学生掌握中文的同时,必须符合道德标准,不忘外敌入侵和《排华法案》的耻辱,努力学贯中西,用知识的力量及热情回报祖国,挽救祖国。
(二)中文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授课时间
多伦多中文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国内保持一致,主要有国文、说话、汉语、造句、默写、历史、地理、数学、英语、法语、美术、书法、朗诵、唱游等。虽然当时的中文学校也分初、中、高等级,但是学习的科目都是共通的。无论中文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会有圣人之学、唐诗宋词、典章制度等。中文学校的课程主要以汉语为中心,有的学校一直将汉语列为中学的课程,一般在9年级至11年级开设,多数华人子女选修这门课程。例如多伦多柯街小学4%的学生是华人子女,其中85%选择了汉语课程。
多伦多的中文学校,授课时间主要有周末、平时授课、假期集中培训三种形式。由于中文学校都属于补习班性质,所以适龄儿童白天都会在当地的英文学校读书,只有夜晚、周末或者节假日才到中文学校上课,一般每次学2~3个小时。有的中文学校会分为两次进行授课。在汉语的学习上,该省平均每周3.5小时,除去了特殊节假日以外,年学时达到110小时[11]。
(三)中文学校汉语教学的改革
加拿大开始就接受中国政府的政策性指导,一直模仿国内的新学制,同时也跟随国内教育的变革,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广国语为学校教学用语。其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教材的使用;二是白话文的推广。
中文学校的汉语教育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中文》《华文》《华语》是主要的教材。版本众多,如中国大陆版、新加坡版等,这些教材大多内容呆板、缺乏本土气息、词汇匮乏,所以旧教材的改革至关重要。中国所用的主要教科书在加拿大同样普及,如历史、地理、国文等教科书。《实验国语教科书》是由关志怀和关佑章编制的一套教科书,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国语教育,1929年由实验教育社出版。据新学制的改革,这套教科书不仅在字数上大大减少,总数上也缩少到8本。这套教科书开始使用白话文,适用于低年级,课文内容以历史故事和寓言为主,通俗易懂,显然深受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也促使中文学校的语言学习与国内保持一致,使用国语和白话文。早期的华侨移民,多数为农民,很少受到教育,所以不会说国语,更听不懂。这就成为了中文学校办学的一大障碍。直到20世纪20年代,白话文在中国普及。白话文是以文言文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也称语体文。但是在加拿大华人社区白话文的普及速度较慢,他们习惯于广州传来的文言文。直到光绪末年,白话文的创始人康有为和梁启超来到加拿大,创办了加拿大华文报,才使白话文在加拿大得以推广。
四、多伦多中文学校的教学效果及影响
从主观上讲,中文学校的教育大大提升了华人子女的知识水平,也不同程度地传承了民族文化。其中有的回到国内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传承中国文化传统;有的则迫于谋生而选择就业,所从事的职业有医生、教师、军人等;从客观上来看,中文学校的教育面对许多学习困境,从而直接影响到了中文学校的教学效果。
第一,华人子女的自尊心和身体受到影响。1901年2月,洛克湾小学的一些白人家长引发了在教育方面对华人不平等的问题。他们向学校董事会提出请愿,要求将华人子弟与自己的子女隔离。因为这些家长认为华人子女不干净、肮脏、道德败坏、行为粗野,在一起学习只会给白人子女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种族隔离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华人子女的自尊心,使其在学习上受到影响。
第二,教材、教师、学习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华侨华人社没有统一的教育机构,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外国编写的教材多论述外国的风土人情,在加拿大不一定适合。所以教材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因素;基于中文学校的教师多为兼职,而且政府规定,公立学校的老师必须是本国学历,汉语水平不高,因此,老师水平也是影响学生教学的关键;由于在海外生活不易,华人子女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必须完成家务,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客观因素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三,中国与加拿大二元教育的困境。对于土生土长的华人子女而言,由于生活习惯的问题和公立学校教育的影响,英语成为他们使用的第一语言,他们已经习惯性地接受英语的思维模式,学习中文却变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虽然,随着中文学校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许多华人子女都进入中文学校,但多数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所以教学效果在语言的影响下受到了限制。
华人社会的中文教育虽说在排华法废除以前受到了许多桎梏,使得教学的效果迟迟不能有效提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深知祖国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也会慢慢重新认识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虽说,在加拿大隔离教育与排华政策的驱使下,使得华人社区被主流社会所孤立,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华人子女对加拿大文化的认同趋势。中文学校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促使中文学校在加拿大的有效发展。
五、结语
历史的总结只为现在更好的学习,通过对1858-1967年多伦多中文学校教育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了解中文学校的历史变迁,评价中文学校的历史意义。中文学校的学习,丰富了华人的生活,加深了中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互动,提升了华人子女的文化素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了民族感情,发展了中国固有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同时,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促进了加拿大华侨社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第二,给加拿大中文学校在未来以明确的定位。对于中文学校的办学要求不能过高,不能用国内的标准来衡量中文办学。结合实际,适应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应如此。华人社区中文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掌握简单的语言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具备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华裔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