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与完善
2021-01-17杨静慧曹杨杨
杨静慧,曹杨杨
(江苏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拉开了乡村复兴的序幕,体现出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变化的敏锐观察,也表现了党中央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生活的改善的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战略,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没有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就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和谐,这些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所以,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第一,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一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农村” 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生产方式,有效推进了农业的高效化、科学化。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应用需要坚实的技术基础,这就有赖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尤其是农村网络设施的完善。第二,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能促进农村的文化繁荣。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的繁荣能够让农村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完善能够推动乡村文明的发展。第三,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能促进农村的生态和谐。生态和谐是建立美丽乡村的关键之一,也是乡村振兴必须要实现的目标之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想要拥有绿水青山就必须整治农村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率较低,而胡乱排放的污水和随地乱扔的垃圾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
农村公共服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检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反映出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是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我们可以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设施建设来考察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老问题不少,主要体现在农村水利设施老旧、道路建设不足以及农村生活设施不完善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直接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度,乡村的振兴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善农村社会设施的建设,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农村医疗设施的落后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完善农村社会设施的建设,农村社会设施的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结果,也是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支撑。此外,乡村振兴要求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公的根源,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医疗设施、教育资源以及社会保障上的巨大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乡村能否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城乡公共服务能否实现均等化。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保障。第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产业兴旺。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实现产业兴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优秀的流通销售能力来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而电商平台的应用则有赖于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网络设施的保障。第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生态宜居。实行绿色发展方式、整治农村环境是生态宜居的必由之路。农村居住环境的改造升级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这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第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乡风文明。实现乡风文明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农村的传统优秀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农村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优秀农村文化。这有赖于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不断发展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完善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基础。第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治理有效。实现治理有效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农村治理工作,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包括第三部门、农村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助。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也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这个层面上,治理有效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第五,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生活富裕。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村居民享有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高水平的农村公共服务有赖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但当前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却呈现出供给不足、供给不公及供给失衡等现状。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一个顽疾。国家给予的财政支持有限,基层政府和农民的财力有限,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的不足。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财政资金中支农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仅占 40%,其中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会更少。”[1]资金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小型水利建设的不足。农田灌溉设施质量差,这些设施的管护也不到位,政府官方设立的管护机构运转困难,民间的管护组织也体现出有心无力的状态。此外,农村水利设施缺乏专业技术。2018年的《中国水利年鉴》显示,我国农村的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不到一半,其中的微灌和喷灌面积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第二,农村交通设施方面。首先我国农村的道路规划不合理,通达率和密集率不高。其次农村道路建设质量差,在农村道路建设中速度被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农村道路的建设质量。最后是道路建成之后缺少养护,导致农村的道路使用寿命偏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农村公路的养护存在资金匮乏、养护体系不健全和养护技术落后等问题。第三,农村电力设施方面。首先是农村电网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由于农村的地形不像城市那样平整,农村电网设施建设存在困难。其次是农村电网线路不耐用,主要由于农村电路负荷较高导致损耗过快的问题。最后是农村供电容量低。第四,农村供水设施方面。自来水普及率较低,这在西部农村尤为突出。第五,在农村网络设施方面。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2.3%,农村网民只占全国网民数量的30.4%[2],农村网络设施供给不足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农村社会设施不足。第一,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教育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较为突出。第二,农村的医疗水平低、缺少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80%的医疗资源都在城市,但是全国只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虽然农民对于好医院好医生的需求强烈,但目前为止为我国农村医疗体系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公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党中央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强调要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造成了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公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水平、城乡医疗水平以及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大。
第一,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的目标,连续八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尽管教育投入已经如此之大,城乡教育水平依然差距很大。“以北大、清华为例,北大乡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大学2010级乡村生源仅占17%。”[3]第二,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城市人均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量是农村的两倍以上。[4]农民不仅享有的医疗资源在数量上不如城市居民,在质量上也远远比不上城市医疗资源。农村医疗水平低、医疗设备差和医护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医疗体系老大难的问题。由于农村医疗水平偏低,大量农民涌入到城市看病,导致了城市医疗资源的供不应求以及农村医疗资源的限制。第三,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大。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比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的社会保险体系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但是城乡的社会保险水平依然差距不小,“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低保标准2127元/人年,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的69. 4%。”[4]仅仅从低保标准就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距,我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国提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农民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导致了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存在供给失衡的现象。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失衡主要是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和供给结构失衡。
第一,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如果以前农民追求的是吃饱穿暖,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民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尽管农村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供给却跟不上需求的脚步。国家将大量的资金与心力投入到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中去,而农村的公共服务则是通过基层政府的财政资金和农民自筹的方式供给。基层政府和农民的财力都极其有限,无法支撑起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切实满足农民如今的公共需求。
第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一方面,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并非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又出现过剩的情况,其根源在于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方式。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政府作为农民的代理人,可能会脱离委托人也就是农民的目标,主要是由于政府的官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政府官员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并不会以公共利益为先,提供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相反,政府官员会使自身以及自己部门的利益最大化,提供一些见效快、容易出政绩的公共服务,这也就导致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的出现。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失的原因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政府为主体的垄断式供给模式以及我国一直实行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诸多弊端。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治理理论认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不仅囿于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私人组织同样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甚至供给效能更佳。”[5]但在很长的时间内,政府垄断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单一的供给主体是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失衡以及供给不公的因素之一。第一,缺少私人组织的参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私人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存在成本沉没的风险大、收益小等突出问题。政府对于私人组织进入到农村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限制,由于农村公共服务产权界定不清晰,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私人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上升了,所以私人组织一般不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但是由私人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私人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往往供给效率高、质量高。所以政府应明晰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权,鼓励私人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给与其政策上的优惠。第二,缺少第三部门的参与。第三部门具有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它能从事政府部门以及私人组织无力、无法、无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业。由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服务,能够弥补政府供给的缺陷,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激发农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性。第三,缺少农村自治组织的参与。农村自治组织能够发挥农民的积极性,精准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实现从掌舵到划桨的转变,逐步明确农民自治组织的定位,扶持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并赋予农村自治组织更多的权力,让其能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减轻政府的负担,并且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二)农村公共服务筹资渠道单一
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很多,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的有心无力。以前农村公共服务以制度外的筹资渠道为主,而现在农村公共服务主要依靠一事一议制度进行筹资,一事一议制度能够降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但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单一的筹资渠道导致了筹集的资金不足,而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所以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主要缺少市场和社会的筹资渠道。第一,缺少市场筹资渠道。通过政府财政和一事一议制度筹集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不能支撑起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求。通过市场渠道筹资无疑具有很多优势,市场能筹集到较多的资金,而且一般而言市场筹资资金的效率也更高。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能将资金配置到最合适的领域内。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资本市场来进行资金的募集。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放松对于农村公共领域资金募集的限制,并采取激励的政策,为私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从而促使更多的私人企业进入到农村公共服务的领域内。第二,缺少社会筹资渠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多力量大,这句话放在农村公共服务的筹资上也是适用的。社会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利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资金的筹集。具体而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大众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和捐助,同时政府也可以开放海外的投资渠道来筹集更多资金。
(三)农村公共服务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国提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由政府决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类型、数量等问题。这样的决策方式导致农民的需求得不到体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主要是缺少了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以及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
第一,缺少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阿尔蒙德针提出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型供给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代表着多数人在反复协商和权衡之后达成的‘公意’。”[6]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公意的缺少。为此,我国应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使农民的意愿能在决策过程中得到体现。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挥农民的主动性,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决策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让农民能够了解到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从而提出合适的建议。第二,缺少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是精准有效提供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关键,需求表达机制的缺少也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根源之一。加强农民的需求表达能力是建立需求表达机制的前提,而挖掘需求背后的价值,充分整合需求,是建立需求表达机制的关键。当然,政府也要建立规范的需求表达平台,让农民的需求合法合理的表达出来。
(四)城乡二元结构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这是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大,供给不公的根源。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的双重身份和城乡经济分割。
第一,城乡居民的双重身份。我国现行户籍制划分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其背后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公共服务待遇。国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却又将农村居民排除在外,农村居民不仅没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农民自己还承担了绝大部分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成本。第二,城乡经济分割。我国一直实行的优先发展工业的方针,用农业来哺育工业,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和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将尽可能多的农业剩余和资本积累用于城市经济建设。”[7]这种政策也导致了农业和农村的长期落后,而且在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于一直以来的思维限制,工业和城市也并没有很好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村农业一直处于一个落后的水平。城乡二元发展模式深刻影响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公的根源。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
“协调、整合和信任是整体性治理理论关注的核心内容。”[8]“整体性治理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辅助功能,减轻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负担,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9]整体性治理理论可以为完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向。在中国情境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打造多元供给的局面,给予多元主体充分的信任和帮助,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也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度干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所以面对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自身定位,并且向市场和社会放权。
第一,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重要职能在于‘公共领域’中‘组织和执行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能。”[10]有限政府并不是弱政府,而是正确履行职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的政府。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其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领导、规划作用。另一方面,应重视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向社会和市场放权,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切实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能。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于社会、市场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投入资源扶助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等组织的发展,真正发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
第二,发挥私人部门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市场上“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 ”[11]。由私人部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同时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实现政府职能上的转变。但是由私人部门供给农村公共服务也会忽视公共利益,从而违背了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公共性的要求。所以政府部门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势,同时也要对于私人部门供给服务的过程进行监管,减轻劣势。
第三,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能够承担政府和市场不能做也做不好的事,切实弥补政府和市场力量的不足,所以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要特别重视第三部门的力量。具体而言,由第三部门供给公共服务能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能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同时第三部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也更为透明,更容易受到监管。
第四,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奥斯特罗姆认为:“在诸如森林草场等公共池塘资源的公共事务领域,除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之外,自主治理也是有效的制度选择。”[12]农村自治组织能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得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传达下去,农民的意见更能被政府知晓。农村自治组织也能整合农民的需求,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化。但是我国农村自治组织发育并不成熟,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政府在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中应予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帮助。
(二)农村公共服务筹资渠道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并且这种需求也表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但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筹资渠道单一,限制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使得农民日益多元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要做到农村公共服务筹资渠道多元化,通过多元化渠道筹到更多的资金,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输送血液。
第一,发挥政府筹资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支持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由于一直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国家将大量的资金输送到城市,从而导致投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不足。对此,一方面,政府应该逐步加大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也应完善对于农村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二,发挥市场筹资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于市场的扶持力度,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利用市场力量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发挥社会筹资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投资和捐助,同时也应发挥海外投资捐助的作用,通过多渠道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也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鼓励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
(三)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
协同治理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强化公众服务导向。“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官僚机构,而是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积极回应公众需求的开放式、互动式的政府。”[13]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需要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并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
第一,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方式。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这样的决策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农民的需求,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情况。应让农民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的决策中来,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公共服务的供给,优化农村公共资源的配置。为此,应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民主建设和决策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宣扬民主观念,最大程度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通过农村的基层组织或者采用调查访谈等方式,把农民的意见传达上去。
第二,在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中引入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应关注农民的需求,在乡村振兴中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因地制宜地提供公共服务。首先应提高农民的需求表达能力。农民的需求能够成功表达是建立需求表达机制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切实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其次,应该深入挖掘需求背后的价值,对多元化的需求进行整合。最后,应该规范农民需求表达的方式,让农民的需求能够合法合理地表达出来。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公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户籍壁垒的产生,于公共服务而言,城市居民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享受到的公共服务都比农村居民要好,而农村居民不仅享有的公共服务质量不如城市居民,而且农民一直承担着供给公共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的产生,国家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发展中,农村的资源非常有限,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导致了农村农业的长期落后。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一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全面放开城区、城镇落户限制,破除城乡壁垒。短期上,以先非户籍利益再户籍利益为逻辑顺序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长期上,通过实施分散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14]。二要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的发展,坚持整体推进和城乡融合发展。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四要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坚持规模化经营,推动乡村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五要切实改善农村道路、网络、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供给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