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支持
2021-01-17张金玲
张金玲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40)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是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重要做法,对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质量受到诸如:科研经费、工作人员以及合作机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部分高校由于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我国高校现有的科研成果未能得到有效转化,不仅浪费了高校科研人员的时间与精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对待科研成果产出的积极性。此外,我国部分高校还存在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足等问题。所以我国高校首先要加强本校科研队伍建设,提升本校科研队伍的专业素养以及科研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充分合理运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实际科研能力的提高。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作为一项多主体参与的活动,其工作质量提升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的多少以及分配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质量还与本校内部工作人员的配合程度以及工作制度具有一定的联系。此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还需要与其他机构进行密切配合。
(一)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的开展与落实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数量以及质量的提升。首先,高校得到的科研经费总量对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从宏观经济上看,我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总量在逐步增加,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高校从事实验与研究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所以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还较为紧张。其次,科研经费在地区之间的差异也是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因素之一[1]。不同地区在科研经费总量上具有较大差异,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区为例,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其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要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后,不同专业之间科研经费的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一般来说,文史类专业的科研经费在总量以及频率上都远低于理工类专业,导致文史类专业的科研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远低于理工类专业,继而对我国高校学生专业选择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与其他机构配合程度
首先,高校与合作企业之间配合程度对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二者在科研资源上的优势,同时还可以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明确企业作为使用方的需求,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其次,高校还需要及时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与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前瞻性,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及应用性提升都具有关键作用[2]。最后,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于课程成果转化工作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与其它科研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提升其科研成果的应用范围,对于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也具有关键作用。
(三)高校内部机制以及科研人员素养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动力的重要步骤。这一工作的开展还离不开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努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设。首先,科学完善的科研考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科研工作人员对于科研工作的参与度以及积极性,通过高校科研考评机制将科研人员的工作转化成果与工资、奖金以及职称平等等方面相联系,对于表现优异的科研人员进行积极的肯定与鼓励[3],对于课程成果转化时间的缩短以及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工作质量的因素之一,高校的重视与宣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本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加强高校各主体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配合程度。同时,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视可以在本校形成重视科研创新的氛围,对于我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影响。最后,高校科研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也具有重要影响。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以及质量,同时也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梗阻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部分高校由于科研队伍建设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原因,导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我国部分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相关政策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疏漏,对于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定阻碍。
(一)科研成果研发与需求信息不对称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高校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还需要行业以及企业与高校之间达成有效的对接。首先,我国部分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实用性不足,部分高校虽然也产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科研成果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帮助有限,部分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的生产需求相差甚远,实用性不足,导致研发的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转化,不利于我国高校科研实力提升。其次,高校合作企业对于科研成果的需求并没有被有效满足,高校与合作企业在科研过程中缺乏有效配合,导致高校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以及物力,对于高校合作企业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帮助有限。最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不完善也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的原因之一。部分高校没有为研发方以及使用方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4],导致大量的研发成果不能得到使用,而合作企业却由于没有高新技术更新而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首先,我国部分高校科研工作者存在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足的问题。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还需要研发方与使用方之间就科研成果的功能、效用、应用范围以及商业价值上达成一致,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转化意识对于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新产品具有重要作用[5]。但在实际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在科研方向以及科研项目的确定上没有选择自身最为擅长、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需要的项目,导致本校现有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技术投入生产,影响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其次,我国部分高校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宣传不足,部分高校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宣传科研成果的价值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导致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认识不充分,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科研人员的工作开展配合不积极,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质量提升有限。最后,我国部分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科研人员前瞻性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确定的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导致其科研项目在转化过程中存在重复性过高,其科研成果与市场上其他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由于科研时间长于其他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导致其科研成果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对于本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国部分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与相关政策联系配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于专利所属权的规划,由于高校科研成果大都由本校科研团队集体完成,但在科研成果转化之后,专利的转让以及产权下移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建设并不完善,同时,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其专利的转让大都由高校科研工作者个人之间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协商解决,但不同主题之间由于利益与诉求的不同,极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时间的延长[6],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还存在宏观性与整体性过强的问题,对于高校具体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针对性指导,部分高校自身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制度并不完善,对于实际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缺乏细节性的指导标准。最后,高校内部的考核评价机制与相关政策配合不默契。部分高校并没有将科研人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转化的科研成果纳入考核标准范围内,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校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帮助有限,不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同时,高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意见收集机制,不能有效收集师生以及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也阻碍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问题的解决与改进。
(四)高校科研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首先,我国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较为模糊,科研主动性不足,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工作仅仅是由于科研成果与职称评价以及工资奖金相挂钩而参与,对于科研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以及有效运用关心程度不足,不利于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效率的提高。其次,我国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工作态度不端正,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情况[7],对待科研成果的研发以及后续的转化关注不足。最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本校科研人员的努力,还需要与企业研发部门进一步配合。但在实际的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研发部门之间的沟通不足,高校科研人员在具体的科研过程中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对于本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需求以及同类院校科研项目了解不足,使得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对于企业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提升帮助有限,导致科研成果无法有效转化,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实际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策略以及路径
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是提升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利用率,推动我国企业实际的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建设,提升科研成果研发方与使用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完善本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与相关政策的贴合程度,优化科研队伍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要提升本校不同专业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在科研项目的选题上要经过多方讨论,除了本校科研人员之外,还要积极听取本校师生以及行业从业者的意见与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其次,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还要积极了解行业需求并不断对本校科研工作进行调整。高校要与合作企业以及行业内的专家保持积极的沟通,同时在科研过程中主动邀请相关专家以及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高校要加强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聘请相关技术人员构建高质量的校企沟通平台,为高校研发方以及企业使用方之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为高校科研成果投入实际生产奠定一定的基础,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实力。
(二)提升高校内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努力。我国高校需要不断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氛围。首先,高校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校内宣传媒介,通过校园广播、校报以及板报等形式宣传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本校的网络平台以及公众号等形式宣传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作用,提升不同主体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配合程度。其次,高校还要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对于本校现有的科研成果,高校还可以积极了解本地区企业以及其他地区企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本校科研成果的运用范围,从而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最后,高校还需要不但加强科研人员培训,帮助高校科研工作人员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目前的需求,同时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以及技术人员的交流预判其在技术方面的需求,提升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前瞻性,不断推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
(三)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建设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及时了解我国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从而不断提升本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与相关政策的一致性,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首先,高校要提升本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机制与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之前,高校要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与相关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同时还要提升对于教育部门所传达的政策以及会议精神的重视程度,深入理解并贯彻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8]。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本校的意见收集机制,积极听取本校师生以及科研工作者的意见与建议,对于本校科研创新工作进行积极调整,同时,高校还要鼓励本校科研工作人员创新工作形式,从而不断丰富本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优化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模式。最后,高校还要积极与本地区教育部门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提升本校在实际科研成果转化措施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在尊重我国相关科研成果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细节化的工作措施,从而不断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四)加强高校科研队伍建设
高校科研队伍建设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具有关键作用,高校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以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高校首先要完善本校科研人员队伍的培训机制,加强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培训。高校要不断完善本校的校内培训机制,为本校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校内培训环境以及机制;同时,高校还要进一步优化本校科研人员的校外培训机制,鼓励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参观同类院校以及其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经验。其次,高校除了提升本校科研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进一步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对于本校科研工作人员的思政教育,从而进一步端正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升科研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感以及工作积极性[9]。最后,高校还要不断提升本校科研部门与企业研发部门的配合程度。积极与企业科研部门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进一步缩短高校科研工作成果投入生产以及使用的时间,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