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系赣江汉水滨
——空同子两地诗刍议

2021-01-17

关键词:李梦阳赣江襄阳

石 麟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李梦阳与江西、湖北的一段文字缘,源自他在正德六年(1511)至正德九年官江西提学副使的经历。之前,他潜居开封,受命后,从河南开封出发,经信阳到湖北,走云梦、汉川,由汉阳沿江东下,至九江而进入江西。李梦阳在江西为官三年,政治斗争失败,罢职家居,又从江西九江出发,入江溯汉,取道湖北襄阳回河南。往返途中,他都曾经在汉水流域徜徉。江西任上,他又数次在赣江流域巡视。因此,留下了不少关于汉水和赣江的诗篇。笔者从中间选择一些比较分析,力图窥探空同子事过境迁的心态和风格多变的笔力。

要想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李梦阳此次南行的路线。

正德六年五月,李梦阳从开封出发,六月到达南昌。那么,这一个月的行程,是怎样一个路线呢?他首先是从信阳离开河南,南下经云梦至汉川,然后由汉口入长江,从九江达到江西。到达湖北境内后的行程,有空同子自己的诗为证:

“晓行云梦泽,云起失湖村。历历横江雨,冥冥远岫昏。”[1](《晓行云梦泽》)

“远商吴蜀杂,新雨汉江波。骄燕斜斜下,轻鸥片片过。”(《刘家隔》)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刘家隔,在湖北汉川县北三十里。”[2]

“杳杳向前城,扬船浮汉行。水闻天上转,色出雨中明。”(《浮汉》)

“馆静风依马,江鸣雨濯船。”(《汉上逢钟参政》)

“汉川惊会面,江雨助停杯。已约同船下,安能晓霁来。”(《赠钟子汉上》)

“青烟自没汉阳郭,新月故悬黄鹤楼。无限往来伤赤壁,三分轻重本荆州。”(《武昌》)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李梦阳到江西后经历了哪些地方,尤其是到过赣江流域没有。

正德六年六月,李梦阳到任,居南昌。明代提学副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三年之内巡视全省,通过考试选拔“秀才”。下车伊始,李梦阳就开始了他繁忙而有序的本职工作。八月,他到九江、南康一带。九月,登庐山。十一月,至建昌府。十二月,到饶州府。农历年底,又登庐山。

正德七年,李梦阳继续巡视江西诸地。正月十五,在滕王阁,有《上元滕阁登宴》二首。春日,巡视南昌丰城,写了《清明曲江亭阁》诗,五月,又作《曲江祠亭碑》。

正德八年四、五月间,李梦阳巡视赣州,作《端午赣州晩发》等诗数十首。六月,再登庐山,作《游庐山记》。

李梦阳在明代中叶被人称之为当代李白,他的诗以气势雄伟为特色,诸体兼擅,尤长于五言七言古诗。李梦阳还是一位有艺术良知的诗人,他的作品往往批评时政,关心民瘼,江西任上,其《土兵行》《豆莝行》《余干行》等七言古诗都是关心民生疾苦的佳作,尤其是《土兵行》一诗,对当时总督江西等五省军政的陈金等人放纵广西土司狼兵残害民众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和指责,诗中句云:“北风北来江怒涌,土兵攫人人叫呼。城外之民徙城内,尘埃不见章江途。花裙蛮奴逐妇女,白夺钗环换酒沽。父老向前语蛮奴,慎勿横行王法诛。华林姚源诸贼徒,金帛子女山不如。汝能破之惟汝欲,犒赏有酒牛羊猪,大者升官佩绶趋。蛮奴怒言万里入尔都,尔生我生屠我屠。劲弓毒矢莫敢何,意气似欲无彭湖。……天下有道四夷守,此辈可使亦可虞。何况土官妻妾俱,美酒大肉吹笙竽。”

这首诗在当时影响极大,并得到后世批评家们的赞赏:“杨用修云:‘只以谣谚近语入诗史,而高古不可及。’孙豹人云:‘赣州贼作乱,都御史陈金奏调广西狼兵征之,《土兵行》所由作也。此诗当与杜陵《北征》诗并传。’”(朱彝尊《明诗综》卷三十四)[3]《国史唯疑》:“江西苦调到狼兵掠卖子女,其总兵张勇童男女各二人送费文宪家。费发愤疏闻,请严禁。诵李梦阳《土兵行》诸篇,情状具见。”(陈田《明诗纪事》丁笺卷一)[4]

此外,《豆莝行》也足以催人泪下:“昨当大风吹雪过,湖船无数冰打破。冰骧山畾峞山岳立,行人骇观泪交堕。景泰年间一丈雪,父老见之无此祸。鄱阳十日路断截,庐山百姓啼寒饿。旌竿冻折鼙鼓哑,浙军楚军袖手坐。将军部兵蔽江下,飞报沿江催豆莝。邑官号呼手足皴,马骡鸡犬遗眠卧。前时边达三千军,五个病热死两个。弯弓值冻不敢发,昔何猛毅今何懦。李郭邺城围不下,裴度淮西手可唾。从来强弱不限域,任人岂论小与大。当衢寡妇携儿哭,秋禾枯槁春难播。纵健征科何自出,大儿牵繵陆挽。”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四谓此诗:“似古谣谚,俚质生硬处,正不易到。”[5]

在江西三年,李梦阳与当地上层人物之间关系紧张,最终导致了“广信狱”。正德九年(1514)正月二十八日,“大理卿燕忠往鞫,召梦阳,羁广信狱”[6](P7347)(《明史·李梦阳传》)。关于此事的详细经过,笔者已另撰文阐述,此不赘。总之,此狱最后结局是,李梦阳因为“倚恃气节,凌轹台长,坐讦奏罢免。”[7](《列朝诗集小传·李副使梦阳》)“正德九年,是岁甲戌,阙月辛未,臣以居官无状,得蒙宽遣,罢归。”(李梦阳《宣归赋》自注)

最后,我们还得弄清楚李梦阳罢官后的回归路线。

“广信狱”毕,时值正德九年初夏,赴狱前,李梦阳就预料此次必然败诉,已做好“归途”准备。他将妻子左氏迁往靠近九江的星子县居住,但当时星子一带风传有盗贼,左氏便迁往九江以待梦阳。梦阳在广信狱即将结束的四月八日曾给挚友何景明连写二书,其二有云:“家人尚顿九江,盖俟仆同归居鹿门耳。”(《与何子书二首》)此处鹿门,指湖北襄阳县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可见李梦阳此时已有侨居襄阳的意向。何景明收信后,随即作《得献吉江西书》一诗以答,诗云:“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鼉傍客居。鼓柁襄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8]其中提到的襄江,亦即汉水,也可从侧面印证李梦阳当时的想法。

李梦阳离开九江后,溯江而上进入汉水,这有其《鸡鸣歌》为证。诗前小序云:“鸡鸣歌者,李子去江西而作者也,孤舟泝江汉而上。”诗曰:“东方白兮鸡鸣,胶胶鼓予棹兮沙之坳。明星上船桅,北斗入地。离离芦中人,逝而逝而。”

李梦阳虽然在与权贵的斗争中丢掉了官职,却在江西士子中间树立了极高的威望:“羁广信狱,诸生万余为讼寃。”[6](P7347)(《明史·李梦阳传》)而这次归乡路途,居然有一批秀才送他直到汉口,且看李梦阳的现场表述:“大江流浩浩,五日与子期。风潮变旦暮,六日达汉湄。……昔为同池萍,今向东西开。大别峙嵬嵬,林蝉暮何哀。俛首前逝波。倚舻各徘徊。”(《别诸生汉口》)

由汉口入汉江,他经历了竟陵、宜城等地,最终在襄阳停了下来。一路上,他都有诗作记载行程。聊举数例:

“盈盈窈窕女,当门是谁家。十三学画眉,十五擅琵琶。邑中有卢家,此女名莫愁。向前问此女,女闻双泪流。二十嫁夫郎,重门阿阁房。临牎种桐树,五年妾身长。自渠下扬州,置妾守空楼。悔不快剪刀,断水不东流。”(《石城乐》)《旧唐书·音乐志二》:“石城,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9]

当年七月初七,适逢立秋,空同子恰好泊舟襄阳南边的宜城,写下了《七夕宜城野泊逢立秋》一诗:“汉江天上水,牛女世间宵。自动鼋鼍影,谁传乌鹊桥。孤城古塞月,一叶楚门潮。君看西流火,分明夺斗杓。”

随即,他就到达此次旅行的目的地襄阳了。襄阳给李梦阳印象最深的名胜就是岘首山和鹿门山。于是,他大笔一挥,对这两处名山进行歌咏:

“大名终不灭,堕泪此山碑。后进才非乏,风流尔足师。古堂阴汉水,新路改城池。回首隆中接,秋云两处垂。”(《岘山》)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岘首山,即湖北襄阳之岘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九里。”岘山被后人景仰,羊祜起了很大作用。《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憇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10]李梦阳诗中特意点明的就是这座“堕泪碑”,可见此处名胜乃是空同子心仪已久的地方。

又有鹿门山,乃是庞德公、孟浩然等人隐居的名胜之地。李梦阳一到此地,就写了歌颂的诗篇《鹿门山》:“庞公真汉陇,孟子复唐诗。旧宅新秋叶,孤坟千载遗。泉袅石穴细,葛倚松门垂。望望青峰近,吾襟旷尔期。”

看到空同子对襄阳名胜的热爱和歌咏,我们会认为他定居襄阳的计划一定会付诸行动了吧!不料,事情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且看李梦阳事后追记:“李子官复罢,道浔阳,就左氏,泝江入汉,至于襄阳。将居焉,会秋积雨大水,堤几溃。左氏曰:‘子不心大梁,非患水邪?夫襄汴奚殊矣?且苏门箕颍之间,可尽谓非邱壑地哉?’李子悟,于是挈左氏归。”(《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在一首诗中李梦阳又说:“望首阳之清泉兮,二人者从之汨乎终予年。”(《已哉辞》)此首阳,即首阳山,在河南偃师县西北十五里,伯夷、叔齐隐居于此。上文梦阳妻左氏所说的苏门箕颍,与首阳一样,均泛指离开封不远的适合隐居的地区。苏门山在河南辉县西北,宋代邵雍、元代姚枢皆曾隐于此。箕山在河南登封县东南,颖水亦出自登封西颖谷,尧时巢父、许由隐居于此。可见,从江西九江回河南开封路过湖北襄阳时,李梦阳因为爱岘山、习池之胜,本想长期隐居于此。不料刚巧碰上秋雨连绵,汉水暴涨,堤防几溃。作为开封人的左氏,不想客居他乡,于是借机奉劝丈夫离开襄阳,回归家乡。于是,在深秋季节,李梦阳就携夫人离开湖北,初冬,回到河南开封。空同子有诗为证:“万里竟何事,三年违此都。短墙残菊在,别业古台孤。冬日低簷塔,霜风静野芜。但看头尽白,莫恡酒重沽。”(《繁台归集》)

在江西任上,李梦阳曾经多次在赣江沿线巡视,留下了大量描写赣江的诗篇。

正德七年正月,李梦阳有《上元滕阁登宴》二首,诗云:“滕阁上元宜,章江登宴时。衣冠还大国,唐宋自残碑。灯火阑堪凭,风尘泪欲垂。黄云驱日暮,回首见征旗。”(其一)“阳浦通新雾,阴城带古楼,君王罢歌舞,栋宇白云留。草色岁年换,客心江水流。暮昏仍一望,灯火万家州。”(其二)

清明时节,空同子巡视南昌丰城,写了《清明曲江亭阁》诗:“寒食花争丽,丰江柳独深。此行元慷慨,落日更登临。浩荡五湖际,风烟千里阴。坐看舟楫急,徒切济川心。”

夏日,又至丰城,作《曲江亭阁》,该诗题下注:“在丰城县”,诗云:“夏林一何清,馀雨淅未落。高览景自异,况值晚霁郭。夕日明锦湍,归云拥华薄。……哐当感遇寓,俯仰叹今昨。不见往者悲,只睹来者乐。顾瞻大江流,愈恨代谢速。”

此外,在丰城一带他所写下的诗作还有不少,如:“午晴发丰邑,挂席溯修濑。……棹歌落日上,满目波峤外。”(《发丰城属江涨风便》)“江船逼新月,沙色乱疏灯。暗桨故相拨,浮阳还自蒸。”(《丰城夜泊》)“地随帆席转,风进晚潮残。霞树迎窗过,晴山卷幔看。”(《舟往临江即事》)“古岸花层湿,阴江鸥半飞。波廻撼船重,雨侧入帘微。”(《雨泊丰城》)

正德八年,出于工作需要,李梦阳在赣江沿线走得更远,直到赣州,往返途中写了大量歌颂赣江沿线风土人情的作品,这里,仅按照由北往南的方向选取一些诗句作一脔之尝:

“火之发兮城南暮,飞城入兮势冲礲。急风逆不反,我心怛兮怫兮汩兮,安得术噀尔灭兮!”这是《愍灾歌》中的片段,据《明史·五行志·火灾》载:“正德……八年六月辛酉,丰城县西南连陨火星,如盆如斗。既而火作,至七月初始熄,燔二万馀家。”[6](P464-465)李梦阳当时恰在丰城,因此真实记录了火灾现场。面对令人心悸的大火,空同子感到万分恐怖、万分痛苦,他幻想着如果有法术在身,能一口水将这场大火“噀”灭就好了。

看罢丰城县恐怖的大火场面,我们再换一种心情,来看看李梦阳笔下美丽的赣江:“沙古幽幽白,江新泯泯清。水衔村作国,山绕驿为城。”(《白沙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白沙镇,在江西吉水县北二十里。”

吉水江畔既美景如诗,安福山间亦胜境如画:“三月赴安城,遥攀岭路行。前驱真避虎,绝壁亦啼莺。周览物色换,极高云气迎。俯首南赣路,孤舸会将征。”(《涧富岭赴安福》其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安福县,属江西吉安府。”

再往南的泰和县,也绝不让吉水、安福两美对峙,而要跳入空同子诗中鼎足而三:“开船日午君俄至,逆水开尊得并船。贪数岸花杯不记,已冲江雨缆犹牵。”(《泰和南行罗通政舟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泰和县,……属江西吉安府。”

还有些小的地方,其实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阿环一样,如果没有诗人让她们妆成出闺,很可能就埋没于壸奥之中了。如徐汊、窑头、赵家围等等,都是这种隐藏在大自然中的深闺美女。且看李梦阳对她们的夸饰:

“窑头江水叉江头,捩柁抛纶雨不休。琐屑漫相夸捷手,蛇龙局浅岂渠游。”(《徐汊即事》其一)“桃花潭前雪弄姿,杨柳滩头柳不迟。着心虾蟹章江出,章江只解产鸬鹚。”(《徐汊即事》其二)“北船阻风晴未放,数舸南来却恁飞。扶柁长年频着眼,浪翻江叉赵家围。”(《徐汊即事》其三)“忽吟水宿淹晨暮,七日窑头行路难。拼弄碧波消北雪,岂徐苍鬓且南冠。”(《徐汊即事》其四)《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窑头汛,在江西万安县南四十八里,遂江入赣江之口。”“章水,江西赣水之西源也,出崇义里聂都山。”

如此美景,还有皂口溪入赣江处:“迎送山相似,舟移迷北南。回看皂口日,已照石华潭。”(《江行杂诗》其四)《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皂口镇,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有皂口溪水自此入赣江。”还有攸镇驿边的古潭:“锡洲潭古怪,攸镇驿幽绝。四围青山映,鹭栖满林雪。”(《江行杂诗》其五)《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攸镇驿,在江西赣县北一百二十里。”

赣江南部最大的城市赣州,也在空同子笔下流出她靓丽的风采:“戏倦龙舟返,吾驱彩鹢行。晩天开古驿,转眼过孤城。袅袅云生濑,悠悠弟忆兄。泛蒲虽念我,宁解岭边情。”(《端午赣州晩发》)

赣江美景,名气很大的还有郁孤台。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郁孤台“在江西赣县西南。”亦即今天的赣州西北部贺兰山顶。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到此游览,或在诗词中涉及这样一处名胜。李梦阳既到赣州,不在郁孤台留下一点痕迹是不可能的。请看他的吟咏:“朔日送客返,慨然登郁孤。悲歌为闽广,指顾尽江湖。南俗羌夷杂,北流章贡俱。兵舸尚满眼,绎绎诣饶都。”(《郁孤台》)

我们得感谢李梦阳,他在赣江沿线辛劳奔波选拔秀才的同时,也用他如诗如画的生花妙笔给我们描摹了明代中叶赣江流域的佳山丽水,风土人情。

正德九年,李梦阳罢官,从九江溯江而上,在汉口又溯汉水而上,最终达到襄阳小憩。

襄阳,自古是隐逸之地,李梦阳罢官北归,经过这隐逸之地时,该是什么样的心境,可想而知。同时,襄阳还是商业气息较为浓烈的地方,作为汉江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贾们都会在这里留下痕迹。

隐逸于林泉之下,徜徉于市井之中,这都最能激发诗情。因此,一到襄阳,空同子便诗兴大发,记下了襄阳城内的繁华和城外的清幽。

“汉水白离离,月落山黑时。堤头石不平,走马谁家儿。侬住襄门西,而在汉水北。浮桥不着缆,郎讵得侬识。大舶何处来?落帆向侬浒。高鞾白帢子,识是真州估。”(《襄阳谣》)

“谁家池?高阳池。日暮归,倒接四离。醉如泥,汝为谁?拍手歌,襄阳儿。”(《白铜鞮》)

“立樯如麻,卿来谁家?新燕营巢,风多滚沙。鶄逐鸳鸯,金井石榴黄。珍宝丘山积,擅名黑门厢。”(《襄阳乐》)

当然,在这一片繁华景象的背后,也还是隐藏着下层男妇们情感的悲哀和生活的辛苦。

汉江之水,可以浣衣。且看《襄阳浣妇行》:“彼谁者妪?吾家浣衣。新寡寒贱,鬂发霜飞。体无完衣,十日九饥。态度则殊,辩是知非。妪泣答言,妾襄宫女。少小入宫,荷主怜顾。四十始出,嫁为民妇。灌田采薪,奄就贫窭。舞裳绽污,形容攺故。夫死男孺,藜藿靡救。妪咽复言:侍襄定献,几三十年。王有义辞,皇嘉特宣。父子俱觐,妃嫔如烟。钿笰载路,龙旗飘翩。御使络绎,珍车班班,汉岘同清,天歌播焉。衮舄南还,层城言言。鸟春日妍,桂宫有延。杰臣觞寿,玉娥奉筵。王既捐世,变来罔度。闻见骇异,古殿寂寞。妪勿更言,万类咸尔。厥亦天道,安之则巳。” 汉江之水,可以叉鱼。且看空同子《叉鱼行》:“汉江七月黄水涨,男妇叉鱼立江上。岸斜波紧喣泡转,千人目侧精相向。巧者十叉五叉中,血飞银尺翻金浪。鳊鱼中叉独更稳,顿之泥沙半倔强。我舟其时行遘此,仰视皇天色惆怅。……渡子徒夸好身手,如飞快浆谁曾傍。夜风大声吼盘涡,地拆澒洞豗鼋鼍。如瓮之蛟手可得,蛇龙岂复安巢窝,消息定理鱼奈何。”

以上所写,还是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日子里,普通民众的生活便有如此的艰辛。如果碰上干旱水溢的灾难,芸芸众生就更加苦不堪言了。请看《襄阳歌》:

“烈风夜行岘山道,天阴城空鬼鸣啸。蒹葭委折波涛白,通济桥头老鸧叫。人言黄昏虎搏牛,牛虎两伤归各忧。万事岂尔能前谋,不如置之宽且休。君不见,百足之虫光如虹,雷火烧死枯树中。”(其一)

“昨来三日雨不住,逢人面色如地皮。老龙之堤岂易打,襄阳难是养鱼池。南倒江势虽汹涌,我堤如山撼不动。但虑祸患起细微,丁宁疆吏防蝼孔。我闻斯地连年乖雨旸,二麦干死秋禾伤。众心讻讻久未定,小儿何得跳商羊,天公好生民寿康。”(其四)

这里有作者对灾难的描述,也有对防灾救灾的建议,还有对灾难消退的希望,当然,也有那么一些恐惧心理。也正因为此,李梦阳才在妻子的劝说之下,最终离开了襄阳,回到河南开封。

另一方面,空同子对襄阳风物还是非常留恋的,他在襄阳只有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却写下了大量的赞美襄阳山水的诗篇,这本身就可以说明李梦阳的一种情感,更何况,那些诗篇中的句子却又实实在在描摹了襄阳一带的江山胜迹,而且生动异常。且看:

“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谢岩秋日始集》)

“蝶戏犹余蘂,蝉吟已怯枝。乾坤入汉日,霜露望乡时。屈子偏生楚,王通不负隋。晩枫江更苦,莫上岘山祠。”(《秋望》)

“秦客楚山北,秋园古堞西。野风吹万木,禾径卧孤麑。江汉归舟迥,关河落日低。可留吾便醉,为爱白铜鞮。”(《拨闷覃园》)

“山鸣野风至,汉水白萧萧。月滉鱼龙醒,云蒸豺虎骄。有家惊节物,不寐想前朝。万古英雄迹,江城夜寂寥。”(《野风》)

“炳烛揺襄水,开门认楚山。风云惨淡曙,天地有无间。露益他乡白,秋随老鬓还。飞来何处鹘,逸翮绕江关。”(《早起》)

“秋风群雁过,万里顺归毛。揺落已如此,云霄空自高。盈盈拂楚塞,冉冉影湖涛。定出边烽里,哀鸣嗟尔劳。”(《襄中见雁》)

“楚望峰头望楚云,遥怜紫盖紫阳君。……里名冠盖非吾事,愿访鹿门麋鹿群。”(《楚望望襄中形势》)

这里有对襄汉山河美景的真情描写,也有对曾经隐居于此的先贤前辈的由衷推崇,还有淡淡的人生哀愁、款款的离情别绪,最终,襄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那些名胜古迹、名流踪影,都在空同子心中融化成永久的情结和思念。到了菊花盛开的重阳日,当他和友人再次登上高峰放眼远望时,就有些儿“告别游”的意味了:

“登高此日吾惟汝,把酒他年忆菊时。酒剧江山聊自放,菊深风雨为谁迟。谩于孔乐伤王赋,莫遣将归学宋悲。转眼干戈西北异,楚云回首任支离。”(《楚山九日太华君同登》)

果然,空同子告别了友人,告别了佳山丽水,也告别了他曾经想栖息于此的灵魂驿站、心灵港湾,在一首告别诗中,他缓缓道出了这一切:“自我徘徊襄汉间,秋风倐忽吹襄山。鶖鸧竟日乱洲渚,鸿雁孤鸣愁草菅。秦路伤心紫芝折,楚岩回首桂花斑。层城月出歌钟满,谁念扬雄独闭关。”(《别太华君》)这种不忍离别的心情,在他的《渡汉》诗中也有体现:“好游良有殚,今朝竟言归。”(其一)“闲登古樊城,回望岘首山。”(其五)

更为有趣的是,李梦阳回到开封以后,对这段襄中之游仍然念念不忘,还在咀嚼回味,且看他正德十年《中秋》诗中的句子:“汉江江上月,今夕去年看。尚忆岘山曲,秋城波色寒。”

李梦阳一辈子所写的诗篇不下两千首,他描写过长江,也描写过黄河,但如果一定要追究其写得最多、写得最好的河流而言,则无疑是赣江和汉水。

就李空同诗歌的风格而论,他是以豪雄为主体特征的,如我们前面涉及的《土兵行》《豆莝行》《叉鱼行》《襄阳歌》等均乃如此,为了加深印象,此处不妨再举同样是写于江西的两例:

“弯弓西射白龙堆,归来洗刀青海头。昆仑沙碛不入眼,拂袂乃作东南游。”(《戏作放歌寄别吴子》)

“荒滨鹘立夕啼鹕,春行縁岸竹木枯。黄蒿破屋走白狐,东至信州西鄱湖。”(《余干行》)

这样一些诗句,意境开阔,气势雄壮,充满阳刚之气。但是,这种主体风格多半是体现在空同子的七古、七律之中。他的五言诗,尤其是五律,出人意料地写得平淡纡徐;而他的七言诗,尤其是七绝,也往往流露出天然妙丽。然而,无论是平淡纡徐也罢,天然妙丽也罢,字里行间却还是暗透出一股豪爽健朗之气。

进而,我们将李梦阳赣水诗和汉江诗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

最大的相同点是感情真挚,对于赣江汉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空同子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乃至依恋。第二个共同点是用五彩斑斓之笔写出了两地景物之美、名胜之美,而且往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有机结合。相同的第三点是通过各种诗体来表达诗人对两地山山水水的热爱,而且风格多变。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描摹山水的同时,作者没有忘记芸芸众生由于天灾人祸所经受的苦难。

不同点也是很明显的:其一,赣江诗重在景物“野趣”的描写,汉水诗重在山水“典故”的描写。其二,赣江诗体现的是过客心态,汉水诗则有休憩心理。第三,赣江诗的山林文化色彩更厚,汉江诗的市井文化气味更浓。第四,赣江诗是公务旅行两不误的游记,汉水诗是罢职归家孤独者的反思。第五,即便是关心民瘼的诗句,赣江诗有点解民倒悬的垂怜,而汉江诗则更是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的体味。一言以蔽之,赣江诗表现的只是李梦阳与山水的融合,汉江诗则除了融合于山水之外,空同子还逐步由官场回到草民之中。

猜你喜欢

李梦阳赣江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千里赣江第一城
赣江奔流
李梦阳与郑岳关系考辨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赣江颂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雨落赣江 〔外一首〕
李梦阳诗歌与西北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