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徽州采茶歌的美学特征、传承困境与推广路径

2021-01-17刘璟颉刘春安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徽州民间音乐

刘璟颉,周 芳,刘春安

(1.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2.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00)

徽州采茶歌是基于茶文化的生产与生活创作的采茶调。采茶姑娘素有“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之说。远在唐代,杜牧在《题茶山》一诗中用“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描述采茶姑娘在茶山采茶时歌声飘荡山谷的情景[1]。采茶歌的生成与传播实际上也反映了茶文化在民间的成熟与完善。

一、徽州采茶歌的美学特征

徽州采茶歌源于徽州民间采茶活动,其内容与采茶劳动相关,反映徽州茶区的茶事活动,以徽州各地方言吟诵而口传心授,代代传承,是扎根于民间土壤、带着泥土芳香、表达民众情感和生活的民间口头艺术,后由徽州民间艺人整理,不断修改和完善,成为独具地域性特色的采茶歌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演变出采茶歌以外的采茶舞、采茶戏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采茶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徽州文化宝库中的珍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具有较为显著的美学价值,值得分析、传承与发展。

(一)集本土文化与自发性于一体

徽州采茶歌根植于徽州本土,地域文化气息鲜明,受众基础扎实。徽州采茶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情真挚,唱词皆用徽州土语,保留了大量的徽州方言俚语、古词古语,受众基础扎实,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当今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形势下,徽州采茶歌作为本土文化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被大众所追捧。

徽州采茶歌作为徽州地方民间艺术,题材和内容来源于茶农的茶园劳作,随性而作,没有固定的演唱技巧,也没有固定的演出方式,呈现出自发性特征。其一,采茶歌是在采茶劳作中产生的山歌、号子、小调、歌舞音乐,是社会大众自发创作的艺术形态,是原生态的,是自然、客观的;其二,采茶歌源于地方采茶劳作,多为自发创作与传唱,这也是徽州采茶歌作为本土文化被大众广泛接受、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

(二)集真情表达与雅俗共赏于一体

徽州采茶歌源于徽州民间采茶活动,反映的是徽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表达了徽州人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浓烈的家国情怀。就其文化特质来说,徽州采茶歌将忙碌的采茶景象充分表达出来,地域特色明显,语言极其生动,音调古朴典雅,节奏轻快,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和语言习惯。[2]徽州采茶歌在不同环境和氛围中展现出不同的歌曲旋律,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和浓郁的古山越气息。

(三)集文化传承与民间日用于一体

徽州采茶歌作为地方艺术是徽州文化的瑰宝。采茶歌的形式为当地社会大众所接受,口口相传,并逐渐成为成熟的、体系化的徽州优秀民间艺术,成为徽州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采茶歌是劳动者在茶园劳作时的艺术体现,经过世代口口相传、集体创作吟唱沉淀至今。采茶歌将茶农在茶事中的真实情感加以总结和提炼,反映了徽州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融入了徽州的人文精粹,包含着“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2]《请茶歌》在吟唱徽州名茶的同时显示出徽州人“敬香茶”接待游客的社会风貌,表达了“茶香伴君走天涯”的美好祝福。《十二月采茶》是徽州百姓喜爱的一首采茶歌,它结合茶叶生长不同季节的自然景物来应对历史上各种人物,为徽州旅游增添了人文韵味[3]。

二、徽州采茶歌的传承困境

在当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流行音乐文化、网络音乐文化扑面而来,徽州采茶歌岌岌可危,其保护与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

(一)传播主体困境

现如今,徽州采茶歌普遍存在传承人年事已高或奔波家庭生活的状态,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老本行中,大部分传承人的子女都不愿意传承祖业。[4]传承主体与受众群体出现的断层对徽州采茶歌的传承产生了制约作用。

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生存与发展空间狭窄也制约着徽州采茶歌的发展。现代社会中,民间传统音乐发展前景模糊,创作环境不佳,这使得徽州采茶歌与其他诸多民歌一样日渐凋零。

(二)传播机制困境

徽州采茶歌作为地方传统文化,其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传播困局。

1.传播渠道狭隘,传播地域受到限制

徽州采茶歌是茶农在茶事过程中自发创作形成的地方音乐文化,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茶农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媒体技术接触少,只能口口相传,传播渠道狭隘,这使得徽州采茶歌在传播地域上受到限制。

2.徽州采茶歌系统理论支撑缺乏、研究成果转化不够

徽州采茶歌在漫长的时间里累积而成,歌曲技艺多为口传心授,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专业理论体系,音乐艺术专业人士对采茶歌的研究兴趣不浓,深度不够,成果转化不足,这也使得徽州采茶歌缺乏音乐系统理论支撑[5],因此缺乏市场竞争力,没能形成独具徽州地域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三、徽州采茶歌的推广路径

(一)规范资料收集整理、研究阐发,完善徽州采茶歌文化发展体系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徽州采茶歌一直以来或流于民间艺人之口,或遗存在地方典籍之中,载体或为口头声音或为图书文字,不能做到活态传承。

1.要深化徽州采茶歌发掘和抢救工作

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组织相关专家积极寻访徽州各地,寻找徽州采茶歌宝贵的文化资源,获得一手资料和数据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挥新媒体优势,加强资料的采集、整理与转化,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使其数字化资源能够完整保存与流传。

2.要注重徽州采茶歌的艺术研究工作

加大对徽州采茶歌艺术研究力度,着力加强徽州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学科建设,架构徽州民间音乐知识、思想与学术体系,建设高品位的徽州民间音乐系统理论,注重成果转化,推出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为徽州采茶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发掘徽州采茶歌特色和优势,形成徽州高品质的文化品牌

要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采茶歌的文化美学特征,寻找突破口,实现从艺术本质到艺术理念和艺术方法的全面变革,发掘徽州采茶歌特色和优势,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建设并形成高品质的文化品牌,努力将徽州采茶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三)完善传承机制,培育与扶持并重,注重徽州采茶歌活态传承

徽州采茶歌无法脱离社会,因此应以推动徽州采茶歌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此过程中要围绕传承人展开,专注采茶歌传承人的保护、挖掘与培养,注重活态传承。[6]

1.要注重徽州采茶歌传承人的保护

要充分重视传承人的挖掘与培养,着力解决目前传承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状,要不断完善传承人生存与发展环境,通过激励措施增强传承人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鼓励其创作,要充分改善传播困境,提升传承人创作意愿和传播意愿,为徽州采茶歌的传承营造一个良性的“活”的生态空间,注重活态传承,为徽州采茶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7]

2.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人才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作品和理念、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观需要专业人士去发现和培养。

首先,应加强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地方政府应坚持“请进来”策略,将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请上讲堂。其次,应坚持“走出去”策略,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专业人员走入社会,引导并鼓励他们对采茶歌进行研究与创作。

3.引导受众的关注与参与

做好徽州采茶歌的“三进”工作,即让具有高度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徽州采茶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让徽州采茶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如此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培养他们对民族、国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此外,也可让徽州采茶歌走入社会,以“雅俗共赏”的社区活动形式促使大众了解采茶歌,拉近大众与民间传统音乐的距离。

(四)开拓徽州采茶歌传播空间

拓展受众面,增加受众的艺术体验与互动,提高徽州采茶歌的传播效率。

徽州采茶歌只有走入市场、适应市场,才能拓宽传播渠道和受众面,实现传承发展。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让文化单位、学校、社区担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努力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环境与氛围,提升采茶歌演出比重、场次和曝光率,激发社会大众观看徽州采茶歌演出的积极性。[8]

徽州采茶歌作为徽州地域古老的民间文化,其内容质朴、自然、真挚,是徽州人民生产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继往开来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养料[9],音乐工作者要从自身出发,善于探索徽州采茶歌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加强对徽州采茶歌等民间传统音乐的重视与认同,深入群众中去进行徽州采茶歌资料搜集、挖掘、整理,对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和歌曲艺术价值取向加以研究和阐释,不断创新,将最美的民间音乐艺术呈现出来,努力寻找新时代文化融合背景下徽州采茶歌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使传统民歌艺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徽州民间音乐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音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走徽州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