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置型社区治理问题分析

2021-01-17崔优优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楼栋志愿居民

崔优优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安置型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逐渐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关注。例如,2019年3月无锡市新吴区政府出台了《无锡市新吴区安置房综合改造提升实施指导意见》,拉开了安置房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的帷幕。与一般的社区相比,安置型社区的居民构成、生活方式、社区管理方面均存在着不同,因而在社会治理中也有一些显著的问题。为了维持社区内部的和谐稳定,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居民社会融入,本文以社区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以H社区为代表的安置型社区治理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一、H社区概况

H社区由原H村在2004年撤村建居,自2009年接管异地安置的“三村两湾”居民,下辖三个小区共计58栋2 300多套动迁房。现有本地居民2 500余人,外地人口2 800余人,是典型的“过渡型”社区,即位于城市边缘新建的集中居住小区。虽然在景观上与城市社区差别不大,但居民主要是征地拆迁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和开发区企业招收的外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传统的农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征地拆迁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与本地居民的相处,都对社区治理带来挑战。社区的居民大多为异地安置村民,居民安置结束后,小区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大多未到位。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居民反响强烈,对社区工作存在信任感和参与感低、认同感弱等问题。

二、社区治理项目

(一)社区典型治理方案

社区拆迁安置居民原本都是农民,与土地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经常有居民毁绿种菜,并由此引发邻里矛盾。为了解决社区内失地农民毁绿种菜的问题,社区党委前期通过成立志愿小组,充分搜集民情民意,召集种菜居民开展微讨论。并为有需要的居民免费发放种子和花盆,将绿化带里开垦的“菜园”,搬到自家阳台的微小阵地上,并且开展种植评比活动,将优秀成果在社区三楼阳台展示。社区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种植微课堂活动,教授先进科学的种植方法。一系列举措彻底解决了毁绿种菜的问题,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感,构建了“阳台菜农”志愿团队。通过这一项目不仅改善了社区生活环境,还有效地调节了居民与社区的矛盾,有利于社区内部的和谐发展。

(二)社区治理模式

H社区本着“居民事、居民议”的治理思路,致力于社区协商民主建设,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采用了“同心议事 同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在原有“同心议事厅”的基础上,围绕议事会召开精准化、议事氛围家常化、议事步骤精简化三方面寻求创新。建成社区—小区—楼栋三级议事会,通过楼栋治理领袖串门闲聊的方式,严格遵守社区治理原则召开议事会,按照“楼栋问题居民提、解决问题居民想、落实需求社区做”的三个步骤,实现“楼栋议题楼内议,小事琐事邻里治”。通过议事会,解决了一系列社区的日常管理问题和有关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三)社区治理工作方法

针对于社区实际情况,社区采用了“八微四全”工作方法,通过在社区中成立志愿小组,并发挥社区中能人的作用,以楼栋为单元,以个人意愿、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为依据,发掘培育各类特色团队。利用社区天空花园、党群服务中心、小区休闲广场等硬件设施,链接人际关系,提供交友、交流、活动的平台,促进熟人社会的形成,并引导社区内的兴趣组、才艺团队等群体转变为志愿服务主体。通过进行社区活动和成立小组,为社区中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并形成低龄老人帮扶高领老人的志愿群体。

社区中志愿小组通过召开同心议事会提档升级,开辟种植区域,加强对阳台菜农的引导和管理,并将收入所得按一定比例捐给残疾人托养点和社区低保、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借鉴疫情防控中给隔离住户集中配送生活物资的方式,组织党员志愿者送菜上门,使天空花园兼具交流兴趣爱好、整治小区绿化、培育志愿服务精神等多个功能。

通过引入量化评比体系,强化社区内党建引领,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通过促进志愿小组、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治理全员化。并定期聘请专业社工和专家开展社区教育讲座,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发掘社区内能人,培养社区领袖,提升社区志愿管理团队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在社区中形成守望相助的新风尚。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幸福感,缓解社区内的矛盾,维持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安置房社区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典型安置房社区

1. M社区

M社区成立于2009年9月,是一个纯安置房社区。在实际工作和运行中,将管理、教育、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重视为社区居民提供实际的服务。与H社区相似,M社区中的居民主要由拆迁安置居民构成,社区内老年人和儿童数量较多,成立初期社区内矛盾尖锐。作为拆迁安置型社区,社区中的主要问题有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双职工子女教育问题、隔代教育问题、残疾人就业问题等。

作为安置型社区,社区内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拆迁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社区的治理模式主要通过党建引领,强化社区内党员模范作用,并定期开展党员活动,动员社区内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内的和谐稳定,并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感。

针对社区内双职工子女教育问题,M社区在2019年开展了公益暑托班项目。该项目旨在解决假期双职工家庭子女的看护和隔代教育问题。通过项目的开展,在暑假期间为社区内有需求的儿童提供了看护场所。同时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及活动丰富儿童的假期生活,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增加其知识储备。

此项目虽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并且顺利结项,但是项目仅限于假期期间,并没有得到长期的开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内双职工家庭的子女教育和隔代教育问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有待考量,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2. X社区

X区的安置房独立小区共有75个,涉及69个社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造时间较长,已近20年时间。出现基础设施陈旧、公建配套不足、公共空间杂乱无序、安防技防设施老化等问题。

针对安置房老旧问题,X区实施了社区改造计划,将老旧小区进行翻修重建,加强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建设,并从2019年起逐步实施改造计划,通过改善物业管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1]。

(二)典型安置社区的问题

1. 社区老旧,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容易滋生各项违法违规行为

在对典型的安置型社区进行观察分析时发现,由于安置型社区建立时间较早,出现了社区基础设施老旧的问题,而且配套设施不足,有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未能得到良好解决。而且安置型社区居民主要由拆迁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组成,人员结构较为复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管理上的难度。社区内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较差,虽然在有些社区内存在志愿小组,但志愿小组在进行社区治理活动时通常是非专业的、经验性的[2]。在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时,社区服务中心修建得较为完善,但是居民区老旧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 社区内工作人员数量缺乏,且专业化水平较低

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差,缺乏专职社工的专业指导。由于编制、待遇等的约束,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中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比例极低,且老龄化严重,非属地人员多,整体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社区中志愿小组的成员多是社区内的退休老年人,在开展工作时不具有专业性,在工作时有经验主义倾向。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的组织,在维护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承担着政治任务。且社区内的考核评比数量多且工作量大,会给社区带来任务上的压力,使得社区人员在开展面对社区居民的工作时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由于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且社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多且杂,难以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入手进行工作,行政性趋向明显[3]。

3. 社会融入问题

安置型社区作为过渡性社区,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农村社区在向城市社区转化过程中的城市化问题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变问题、居民融入问题和在拆迁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征地拆迁的特殊性,导致安置型社区内容易产生历史遗留问题,关于钱款、住房等存在争议,容易威胁社区内的和谐稳定,需要社区采取有效的应对机制。

在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化过程中,居民的社会融入也是社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初到陌生城市对生活环境的不熟悉以及相对的经济状况拮据,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常表现出焦虑、孤独、抑郁等外显情绪。对于这种情况,社区需要针对个人进行相应的情绪辅导、心理治疗,并通过一定的物质帮扶帮助其走出困境。

安置型社区中老年人和儿童数量较多,养老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也是社区内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对典型的安置型社区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社区内对于老年人相较于物质帮扶,在精神慰藉方面还存在缺陷与不足。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缺少以需求为导向的综合评估,对于社区的儿童的成长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四、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建议

(一)宏观层面

在宏观政策层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治理制度,强化属地化管理制度,明确各主体的责任[4]。社区内的工作人员的待遇低,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足。因此,需要对于安置型社区进行财政支持,促进老旧安置型社区的改造重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幸福感,增强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加强对于社区物业的管理和监督。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通过三社联动提高社区治理水平[5]。

(二)中观层面

建立起居民自组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增强社区参与的意识,踊跃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工作。在为老服务、垃圾分类、睦邻友好等社区自治领域,培育出志愿团队,在丰富小区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小区人际关系和谐、提高小区事务群众参与水平、推动睦邻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完善社区居民及其他情况的收集统计大数据系统。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系统全面地采集社区居民基本自然情况一直是一个难题。这就需要社区从日常管理入手,通过与派出所、住建登记机关、物业公司等部门协调,在办事流程中尽可能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居民个人数据,同时必须注意个人信息的合法使用,避免泄露造成不良后果。

将社区按区域划分,并通过发掘社区中能人和领袖进行带领指导工作,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配齐小区对应片区的网格员、楼道长以及物业人员,主要处理小区层面的居民集体诉求,协助指导楼栋邻里议事会,并对治理领袖开展协商民主、议事方式、团队培育等方面的培训。在每个楼栋推选出至少一名有担当有能力的居民作为治理领袖,收集议题、协调解决楼栋内一般性矛盾。形成社区党委统筹—小区治理工作室指导—楼栋治理领袖主抓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同时,通过开展需求调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开展公益微创投项目,引导社区能人参与到社区营造中,为社区中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社区工作者需要积极链接资源,设计青少年活动,让外地本地孩子们相互结识交友,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辅导。

在进行社区活动时要特别关注老年人和青少年两大人群,以社区自组织作为“邻里共治”的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供给精细化、服务推进项目化、服务产品链条化的服务体系。带动推广睦邻文化,营造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文化风尚。

(三)微观层面

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更好地融入社区,提高城市化水平。动员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促进居民与城市社区的融合,减少社会排斥感。社区需要针对有需要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个案辅导。

加强对于社区工作者的培养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更好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居民的满意程度,并通过量化评比考核的方式,推动社区治理常态化、精细化。

猜你喜欢

楼栋志愿居民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推行“楼栋工作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
我志愿……
句容市崇明街道:“楼栋党员”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楼栋自管”为何行之不远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标准地址在广电行业资源与业务交互中的实践演进与展望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