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不足与应对措施

2021-01-17覃兰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师德师范生

覃兰燕

(湘南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与其他大部分职业一样都具有“学习”的性质,每位从业者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都要不定期地补充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当下作为培养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课题,就是探究如何强化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在适应高校教学改革需要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专业的高素质要求。

一、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分析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实践性知识。关于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技能比赛、师范生训练、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逐渐关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提上日程,由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组成的教师专业化内容,整个培养过程其实就是以实践价值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1]。教师专业技能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其中教学技巧涉及沟通技巧、板书技巧、灵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技巧等;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学设计能力、授课表达能力和课程组织管理能力等。教师专业技能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能力,这是一个外化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现象,是在教育实践中证实教育科学理论的环节。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不仅包括教师基本功练习和技能培养,比如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学设计与呈现、课程组织和管理等,还包括教师职业素养,即师德培育内容。

二、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专业化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书育人是身为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养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即便是一所拥有各种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学大楼的学校,只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依然无法确保教育质量。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以来,相关部门就多次提出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提升师范生教师专业性就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举措。学校教育的持续性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人民教师,所以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升未来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

(二)师范生教师专业化是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合理地把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教师视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业务素质、专业精神、教学观念以及教育态度等都是课程改革的支撑力量,更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运行的内在动力[2]。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的主要场所,为了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拥有高素质的师资保证,就必须积极做好教师专业化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程度。

(三)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促使学生进步的根本保障

一个国家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事业,而教育事业的振兴主要看教师队伍。教师职业不仅能通过“传道解惑”让受教育者成长,教育者本身在此过程中也能共同进步,自觉完善自身的教育者才能更好地促使受教育者进步。当下就读师范专业的学生就是今后教育事业的教育者,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而言,还是重要的后备力量。为了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宗旨落到实处,就应让今后即将踏上教师职业生涯的师范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性,通过完善自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三、目前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不足

(一)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占比太低

高校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主要被分为学科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中的实践课程比例占比很低,大部分师范学院的教育类课程都是以中国教育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法、学科教学法、教师礼仪等纯理论性内容为主,很少涉及教学法、微格教学或教育统计与测量这类偏实践性的课程,即便是涉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也都会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回避,转而将重点放在了理论讲解上。所以在职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教师专业技能养成训练。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练习,才能让师范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教育教学衔接性不强

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几乎都是叠加教师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知识,这从客观角度出发就是分离教学内容的错误做法,加之教育学类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对局限且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尽管现阶段高校师范生培养方案突出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之类的条件性知识以及学科知识,但仍然缺乏实践性知识教学内容。教师职业发展和教育实践课程属于正相关影响关系,但培养方案中缺失了学生心理辅导、班级管理、处理突发性教学事件等内容。相关调查显示,这部分内容对于新任教师缩短职业适应周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师德培育方式单一且不重视实践环节

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已经拓宽到了师德水平。强化教师素养和职业情感的关键就是师德教育实践,同时,这在升华师范生对师德内涵的理解、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以及树立正确教育观中,也是重要环节。当前师德培育方式过于单一,积极开展教育实习这项活动一直以来就是引导师范生参与师德实践的有效方式,但这一途径的实际操作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这种教育实习都安排在师范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扑面而来的就业压力对学校工作安排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忽视了实习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师范生对教育实践环节重视度的降低。

(四)现有的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动力不足是普遍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中的一个问题,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评机制欠缺科学性和规范性,没有针对技能培养的刚性管理方法。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一方面需要按照一定计划和组织开展训练,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项目构建明确且有计划性的考评机制,全方位地调动师范生积极性,为各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不过大部分高师院校仅针对“三字一画”这类书写技能内容形成了规范考核机制,很少涉及师范生其他专业技能的考核,更是无从谈起合理的考评标准。

四、助力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策略

(一)基于多途径资源整合来强化师德践行能力

所有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的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来判断,以往的经验和总结表明,实践是人们探索、解决和思考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要想将师德教育的内涵深深刻进师范生心中,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参加实践,提升学生对师德的认知高度。作为师德培育重要环节的师德实践,第一,要健全教育实习管理体制[3]。在制定教育实习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做好宣传工作,端正学生的教育实习态度,避免“散乱”现象出现,最大化地发挥教育实践平台的价值;第二,通过社会调研的引入实现“研学”结合。立足于现实鼓励学生就教育教学展开调查研究,通过了解现实性的师德需求理解师德教育的意义;第三,进一步拓展师德课堂。将校园内的各种社团作为主要阵地,组织学生参加志愿助教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教师专业化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开办主题式道德讲堂,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教师情怀。

(二)将从教技能训练作为专业化实践培养重要内容

首先,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给学生带来系统性的从教技能训练。为了充分发挥整体性育人功能,就需要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以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能力分解,增设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比如学科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综合实践活动等[4]。其次,巧借大学生社团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技能拓展训练。比如利用微格教学系统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备课、同课异构、观摩讨论等训练,在模拟教学情景的过程中体验各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对比、积累、分析和总结,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从教技能。邀请当地其他中小学名师或特级教师到校内召开座谈会或进行心得分享,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一线教师教育案例,提供“拜师学艺”的机会。最后,通过优化教育见习、实习来强化师范生从教能力。合理利用教育见习的机会加强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优化工作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重置时间,一年级以见习为主,即进入课堂听课和观察,二年级以调查实习为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三年级以教学实习为主,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是提升实习安排的合理性,在能力互补原则下进行实习分组参与校园实习;三是指导学生实习与调查要同步进行,在做好备课、上课和班级管理的同时,做好调查、反思和行为研究工作。

(三)通过优化师范课程设置形成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原有的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甚至逐渐与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脱轨。现阶段高校师范生最缺的是教育学科课程和实践性知识课程。不具备较高教育素质的师范生必然会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遇到生存和发展难题,所以必须改革教育课程,以此来切实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素质,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未来的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从当下师范生抓起,开展系统性的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学习[5]。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调整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有效地整合教育学科课程,实现师范生教师专业化,提升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第一,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可适当增设网络教育、微格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等课程;第二,关于教育学科知识,统一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和教育心理学整合为普通心理学,再以拓宽学生视野为目的增设心理学、教育类选修课程[6];第三,关于教师职业技能,加强教师口语、说课、班主任工作和三笔字等内容的训练;第四,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将新课标分析、中高考研究等作为新型课程内容。

(四)发挥考核评价对师范生专业化训练的刚性管理作用

考核评价本就是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本上确保技能培养顺利开展的工作环节。在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的过程中,高师院校需全方位地结合考核标准、制度、内容和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第一,构建考评制度。借助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行为,保证培养工作水平;第二,确定考评内容的全面性。考评内容要涉及多个板块的多项技能,包括基本技能、教育技能、教学技能、教研技能等;第三,细化考评标准。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教师专业技能的特点和内容来确定各个评价项目的权重,提升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避免出现主观性评价行为;第四,调整考评方式。考评方式要具有动态化、多元化特征,针对不同的技能灵活地选用作品单元展示、现场模拟、实际操作等考评形式[7]。比如对于教研技能考核内容为调查报告或论文撰写,教师基本技能考核内容为口语表达和书写技能等,教学技能考评内容为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试讲等。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考评环节的全面综合性,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就是一个面向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化发展是整个职业生涯的追求。高师院校要提高对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重视程度,从各个不同的技能要素和环节入手,构建一个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化技能培训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具体培养内容,丰富培养形式,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切实助力高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师德师范生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