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教学关键词

2021-01-17姑扎丽努尔托乎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历史大学生

姑扎丽努尔·托乎提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追求三大教学关键词“好”“中国”“故事”的有效结合,是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构建课程体系内容丰富的新教材,深度挖掘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认同,以期培养大学生成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教学关键词的思想指引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融通中外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教育号召。“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中国舆论所追求的,将其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可以丰富思政课程的内涵,这也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了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将“讲好中国故事”完全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环节中,全面构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情感体系[1]。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教学关键词的详细论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强调一个“好”字。在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好”的判断标准,那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价值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求学生能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多个层面深入学习中国好故事,例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大层面选择优秀的“好”故事。

以社会层面为例,讲好“中国社会好故事”的关键在于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等关键词,从社会层面提出具体价值要求。就这一点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倡导要积极培育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意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保社会正常运转,凸显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有效优化,共同构建历史现实体系,明确其中的内涵,关心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追求国家长治久安。就当前我国社会而言,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其利益格局正在发生着不断的转变和调整。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别敏感,社会发展形势复杂,大学生面临价值多元化选择,必须有能力分辨、筛选当前的海量化信息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启蒙、引导、规范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选择讲社会好故事,确保故事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接地气、有温度且充满正能量。在引导学生知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形成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认同[2]。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选择更多的社会焦点故事,因为社会焦点故事中所汇集的是各类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是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辨别社会舆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甚至是家国情怀的良好内容。而在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情感需求,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充分调动,帮助学生基于反思层面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绳,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实现积极的、完善的道德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感知能力,在正确的道德指引下形成自身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同时,也为大学生构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多维度价值观念,进而确保高校校园内社会风气良好[3]。

在个人层面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从个人层面讲好故事,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传递到每个人身上,体现价值要求,为青年人立足社会提供基本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当重要,希望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更多具有感染力的优秀故事,彰显青少年一代勇于担当、敢于奋进的爱国精神。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契机,可以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赢得人生未来发展出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入学生个人层面的优秀案例,确保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能够有效引导、感染学生,进而赋予学生追求中国梦想、汇聚中国力量的信心与决心。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梦想,而每个人力量的汇聚、努力行动则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大学生要持续充实自我、沉下心来认真做事,如此才能担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这也是当前中国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建设能时刻引领高校思政课程明确方向,所以“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还在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挖掘潜在的知识内容,讲好故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中国故事要结合实际来看,其中涵盖了太多内容,例如革命建设内容、改革发展内容、民族兴衰内容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讲授中国站起来、中国富起来、中国强起来的生动小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意识,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真实内涵[4]。

以中国“强起来”为例,教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学生讲述各种生动有趣且具有历史震慑力的中国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产生的新理论内容进行解读,深度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发展建设中提出的新要求[5]。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探索,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新时代发展有机融合的过程。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这些都是教师值得为学生讲述的优秀中国故事,教师要将这些故事讲好、讲透彻,让大学生明白自身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了解新时代、新思想、新内涵,真正强大起来[6]。实际上,教学中教师所建立的纵轴主线是相当长的,它与横向时间线索相互交织,结合理论逐渐形成纵向实践探索过程,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也让大学生了解到中国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是如何一点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这些感性认知与理性学习足以培养大学生作为中国人的主人翁意识,承担起未来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真正认识祖国,了解“中国”二字的真实含义[7]。

强大起来的中国必将富裕,在教学中,教师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讲解必须深入到位,结合中国故事宣传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主题和历史背景,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与挫折的经验教训,从而确保改革开放的稳步深入实施。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发展波动较大,我国必须做到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应对一系列重大挑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丰富的空间与素材,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把握国家与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逐步引领大学生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走向富裕,进而让中国全面富起来。

(三)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在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思想引领下,教师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关键词“故事”,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文化激荡创造空间条件。在该过程中,要结合历史切入,以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教育渗透的目标对象,通过理性思考不断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为大学生渗透真实历史。当然,在明确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学会合理利用各种历史史料内容,为学生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文化、学习历史的习惯[8]。所以说,教师必须用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特别突出“故事”二字的真实内涵,以此熏陶学生,深入学生人性讲述故事的内涵真谛。基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思想,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历史,并转变自身的非历史态度。教师在帮助学生独立分析历史的过程中,必须了解某些阶段性错误对全盘历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不能以“全盘西方化理论”的角度去讲解中国历史,更不能抹杀革命、民族独立以及人民解放这一段伟大的革命斗争历史[9]。所以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帮助其深入理解历史上的各种史料内容,真正还原历史真相。在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历史人物与事件,在客观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历史证据,用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坚定唯物历史观奠定基础,确保将故事真正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体系之上,强有力地批判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足之处,批判消解历史的不正确行为,并分析对当代大学生都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10]。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在讲历史故事、经历现实故事的过程中做到同步创新发展,深刻总结知识内容、汲取教训,注意分析、客观合理评价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能力,帮助大学生判断错误舆论,让大学生真正回归到理性认识中,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的所有不良内容,更多深入思考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更佳的姿态走向未来。

三、结束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客观评价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思想,从多个层面深入抓住思政教育三大关键词“好”“中国”“故事”。争取为学生讲好、讲透中国故事,明确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讲清楚历史内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认知能力与舆论纠错能力,真正建立起历史自信,让大学生在深入思考历史的过程中也能正视前方,成为未来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价值观历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历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