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语造词法与词义的演变浅析近十年的网络用语
2021-08-13银睿
银 睿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长沙 410081)
引言
现代汉语词汇是古代、近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提到:词汇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其主要的变化是新词的大量产生,有一些旧词则被闲置;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1]。网络用语是新词中的一种,网络用语是近十年出现的新兴文化,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的特殊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网络用语,其来源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来词、方言词、古语词、行业语、隐语等,范围广阔。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研究,也可以探寻现代汉语新词的产生方式和发展过程。本文将选用《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的近十年来年度流行用语,从造词法分类和词义演变途径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一、网络用语及语言单位形式
(一)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其中包含各国文字、拼音、字母、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往往表达了特殊的含义。网络用语,作为现代汉语词语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根据常用的词语划分标准划分。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来词、方言词、古语词、行业语、隐语等,范围广阔。例如:“正能量”来源于专业术语,原本是指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中的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流行是来自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能量场,通过激发潜能达到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又如“不忘初心”就是来自于政治中的文化口号,来自于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句,鼓励人民实现中国梦。下面,对近十年《咬文嚼字》推选出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进行罗列。如表1所示。
表1
(二)语言单位形式
本文主要是针对词进行探讨,但在这近十年的年度网络中,存在词、短语以及单句的不同形式。单句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好区分开来,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有特定的语调的句子,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例如表1中“我勒个去”“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是个狼人”等。因此,主要是需要区分开来词和短语。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并且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词也是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巨婴”“小公举”等;而短语是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构成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是大于词却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例如“吃瓜群众”。词和短语的区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语法结构上看,词具有定型性,而短语则具有临时性和可扩展性;二是从声音形式方面来看,词的内部不允许停顿,而短语的内部则可以停顿。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年度网络用语中如“不忘初心”等词组形式不在我们这次研究的对象之中。在王鹏《浅析2010—2019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2]一文中曾对这十年的流行语以语法单位进行分类,在《咬文嚼字》近十年的网络流行用语中,词和短语还是其最主要的语法单位形式,尤其是词语占48%的比例;其次是句子和语素,句子的数量多于语素,其中句子大多是缩略语,反映了人们为了称说简便而简化压缩语句的特点。如表2所示。
表2 语法单位情况
二、造词法
(一)造词法研究综述
造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新词。陈光磊曾在《汉语造词法》[3],强调造词法是新词形成的方法,它对造成一个词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和手段做分析,说明词所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学者对其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著书。孙常叙先生在《汉语词汇》里最早建立了汉语造词法体系,分为语音造词方法、语义造词方法和结构造词方法三种[4]。此外,孙常叙先生在造词法研究中指出了汉语造词法的新旧质之间的不同。任学良先生把汉语造词法体系分为词汇学造词法、句法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和综合式造词法五种[5]。葛本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把汉语造词法划分得更加细致,分为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八种[6]。
而蒋绍愚先生在《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中也曾提到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角度看,汉语造词法可分为以下几类:旧词变为新词、词与词之间凝固或在线生成复合词、词与词缀生成派生词、译音词、来源不明的词五类[7],本文也将用蒋绍愚的造词法分析上述网络用语。
(二)从造词法看网络用语
1.旧词变为新词
从旧词演变成新词,其演变途径主要有三个:
(1)语音存在变化。主要是指单音词,复音词也有,在网络用语中有出现方言语音导致词发生变化,如“香菇”“蓝瘦”原本是指“想哭”“难受”,是由于广西南宁的方言口音所带来的语音变化,被网友广为使用。除此之外,还有“雨女无瓜”来自电视剧《巴啦啦小魔仙》,其本是“与你无关”的谐音,意思即为与你无关,由于演员的口音问题导致语音发生了改变,在网上成为一种风潮。
此外,还有语音的合音现象,例如“我宣你”原本指是“我喜欢你”,其中“喜欢”(xǐ huān)合音为“宣”(xuān),还有“表”表示不要,是从“不要”(bú yào)合音后形成“表”(biǎo)。
(2)义变。主要是词义的引申。例如“光盘”本来是指一种存储硬盘,因为一北京民间公益组织发起名为“光盘行动”的活动而引申为不浪费粮食吃光盘中饭菜的意思。之后,各大媒体宣传节约粮食的理念纷纷使用了“光盘”一词,还出现了“今天你光盘了吗”等流行口号。此外,“锦鲤”一词,原本是指一种高档观赏鱼,极具观赏价值,古时候素来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表示幸运、幸福的寓意,后来因为支付宝举办的一次抽奖活动而在网络上爆红,泛指获得极小概率的幸运的人。
(3)改造。其中可分为多种方式,首先是换素,指原有复合词的一个语素被替换,例如“谣言”原本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后来把“言”换成了“盐”,指因为日本地震核电站泄漏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能抵抗核辐射。此外,缩略语在网络用语中十分常见,它是指人们为了称说简便,在复合词或多音节的句子中提取两三个字并压缩成词的构词方式,压缩后的词义还是与原来的意义相同,例如:“白富美”是由“皮肤白、富有、美丽”三个词语简缩而成;“高富帅”是“身材高、富有、帅气”三个词语的缩略形式;“何弃疗”是“为何么放弃治疗”的缩略,指一种带有调侃的疑惑反问;“官宣”是指“官方宣布”等。
2.词与词凝固或在线生成复合词
词与词合成复合词在网络用语中常常出现,一般都是在线生成的复合词,很少存在凝固过程,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词组,而是一个复合词。例如:
“柠檬精”是由“柠檬”与“精”在线生成而来的。“柠檬”本来是特指一种水果,在这里主要是转喻为“酸”的意思。在网络用语中“酸”又等同于“嫉妒、羡慕”的意思,因此在“柠檬精”中的“柠檬”表示羡慕嫉妒的意思,而“精”字主要是表示为“人”。所以“柠檬精”表示的是对他人美好事物的羡慕或嫉妒,可用于他人身上或自嘲。除此之外,还有“杠精”“戏精”等词也是在线生成而来的。
3.词与词缀生成派生词
词与词缀形成派生词,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十分常见,先秦就有“~然”“~尔”等词缀,还有后来产生的“~子”“~头”“~儿”等经典词缀,这些词缀都是由词根词素在常年的使用过程中虚化而来的。但在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类词缀”,也称为“准词缀”,相较于词缀,类词缀的词汇意义还十分明显,它既具有词缀的语法意义,还有着词根词素的部分实词意义。吕叔湘曾总结过常见的类词缀,包括化、家、型、式、超、准、类、反等,并提出了汉语的一个特点是类词缀比词缀还多。在网络用语中也有许多类词缀生成的派生词,例如“中国式”,这个说法最初是源自王海鸥的小说《中国式离婚》,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而在媒体上大批出现这种针对中国的人或社会问题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些“中国式XX”的派生词,能看出一些国家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此外,还有“XX主义”“X系”等。
4.译音词
译音词是根据汉语的词汇对非汉语的词汇加以改造形成的,可分为完全音义和半音半译。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国际社会也越来越紧密,出现了许多译音的网络用语。例如:“伐木累”就是对于“family”的完全音义,意为家庭,是由于某档节目的口号而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从以上列举看来,现代网络用语也十分符合汉语造词法的分类和方法。
三、词义的演变
历史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词义的演变,其是指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新的用法等。词义演变的原因有许多,社会的发展也是影响到词义演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网络的快速发展会导致词义也发生变化。对于词义演变的方式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总结。王力在《汉语词汇史》中提到了词义变化的三种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二是词义的缩小,三是词义的转移[8]。而蒋绍愚在《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中总结了七种演变途径:一是引申,二是扩大和缩小,三是义位间聚合或组合关系的影响(包括“同步引申”“相因生义”“词义沾染”),四是缩略,五是语用推理,六是语法化,七是语境吸收[5]。下面本文将着重使用引申、扩大两种途径分析网络用语。
(一)引申
引申是一种最常见的词义运动变化的途径,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关于引申,有许多学者都有研究。罗正坚在《汉语词汇引申导论》中曾把引申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13类:所在、对象、特征、状态、性质、功能、工具、原因—结果、结果—原因、部分—整体、整体—部分、特定—普通、普通—特定[9]。词义引申存在的心理基础就是联想,即通常所说的隐喻和转喻。隐喻是两个相似事物间的联想,转喻是两个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想。转喻和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认知中非常普遍的心理活动。所以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的引申,是词义演变中最常见的一种途径。而在现代网络用语中也常有体现,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柠檬精”,就是依靠人们的联想所造成的词义引申,从“柠檬”引申到“酸”是因为柠檬具有酸的特点性质,然后引申到“羡慕、嫉妒”的意思,表示一个羡慕嫉妒他人美好事物的人。还有“巨婴”是指成年婴儿,即心智思想还处于婴儿时期的成年人,主要是把“婴儿”的幼稚、弱小等概念特征义转移到一个成年人身上,即“心智不成熟”这一概念在同一认知领域的事物转移。
(二)词义的扩大
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必然在发展变化,而词义的扩大与社会的发展和人认识的深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关于词义扩大的最成熟的观点分为两种:一是指词的义项数目的增加;二是相对词的某一义项而言,其指称范围大小的增加。在网络用语中,词义的扩大是最常有的现象。例如2014年的十大流行用语中的“醉了”,其原本是描述一个人的醉酒情况,后因为某一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用作表示“无语、嫌弃”的态度而在网络中走红。此外,还有“围脖”一词,原本指围住脖子用来阻止寒风从脖子钻进去的保暖物,但通过谐音方式指微型博客,简称微博。还有2019年的十大网络用语中的“硬核”一词,是从英语“hardcore”而来,原本指的是一种从20世纪90年代在荷兰出现的锐舞派对里的电子舞曲,歌曲要表达的主题更剧烈,更加接近于工业舞曲。后来引申演变成一种选择、喜好和生活方式,例如“硬核游戏”(hardcore game)即指操作十分困难的游戏。近年来,其含义也进一步引申,在《汉语大字典》中,“硬”具有“刚强、坚硬”的义项,所以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等等。在2019年初的电影《流浪地球》中,还引发了大家对“硬核科幻”的讨论,使“硬核”的热度更进一步,此为“硬核”一词义项的增加。
结束语
网络流行用语,在近十年的时间快速发展,也体现了网民们超强的创造力。语言的动态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只要社会不断变化,人们的思维和需求也不断变化,就必然会产生新的表达。本文从造词法和词义演变分析网络用语,发现在现代生活中创造的新词,除了极少数网络用语不符合汉语造词法外,大多数都能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角度归于汉语造词法的分类之中。网络流行用语研究,也是对当今社会问题和现象以及人的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