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初探
2021-01-17王小霞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旧店镇人民政府
王小霞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旧店镇人民政府
一、引言
农村地区现已成为我国重点开发区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这一区域的开发过程中,观念陈旧、意识淡薄、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以促进农村产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地域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之,越来越多的资源紧缺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从农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看来,因耕地面积减少、用水量增加以及化肥的使用现象越来越普遍,使得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现象呢,我国需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并且要优化生态环境,以此来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基于农业发展现状,使用现代化的制度能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生态农业的进度对制度和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并且需要借助于相应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取得很好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常见问题
首先,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农业资源短缺两方面因素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为了确保生态农业经济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选择更加集约化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农业资源的分布相对分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集约化农业生产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在我国占有主导地位,而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又加剧了污染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技术滞后也是影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现阶段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生产者普遍比较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而对于生物技术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影响生态农业发展。
四、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
(一)强化对各种污染源的把控
在农业经济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新时期下,要想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让水土资源以及森林资源都能得到保护,加大对污染源的把控非常有必要。因此,应该加大对清洁化生产的推动速度,将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环境指标评估,应用现代化生态检测技术,通过环境检测,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开展。实践得知,应用清洁生产模式,可以从根源将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清除掉,让农业市场结构得到全方位优化。此外,积极应用环保性饲料,建立健全的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体系产业链,减少秸秆的燃烧,严格把控农业生产污染源,进而让农村环境得到美化。
(二)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能力
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期间,农业部门人员应该总结生态学规律以及自然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充分发挥出生态农业发展规律的作用,全面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山东临沂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模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当地农业生产需求优化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结构,将生态农业资源与能量协同整合,构建循环流动机制,在保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也可以和自然环境维持和谐的关系,在保证生态农业开放性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与经济活动,维持生态农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三)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生产系统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特色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实现各地区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各地区也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有效优化农作物的种植养殖结构,建立具有更强生态化特点的种植养殖体系。为了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可以尝试建立农林牧渔复合型高效生态体系,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农业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之下,使当地的生物数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平衡,在构建区域养殖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突出生态平衡的特点。在落实农业设施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如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效益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证,进而达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的发展目的。
五、结束语
尽管我国已十分重视此方面的环保与经济,但仍存在可进步、可发展的空间,这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有机结合。相关机构及人员需从思想观念入手,增强基层民众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监管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采取整治与防治措施。当然,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政府及相关机构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宣教与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