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析

2021-01-17李爱武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思政

李爱武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感染性和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全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实现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客观需要。因此,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源泉就在于把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有机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渠道,而高校思政课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课融会贯通,提升教学效果。[1]

(一)价值依据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就是文化。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立在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弘扬和繁荣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深深地埋藏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深受影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能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性和亲和力。

(二)逻辑依据

在教学方法上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充实教学内容,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能突出思政课的德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是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正确引导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适应了时代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间具有相通、相契的性质。天下大同思想、辩证法思想、人生的最高理想等方面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都有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飞跃;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高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旗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学情依据

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三个问题,在某职业技术学院300名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都有哪些内容?表示知道的学生占比75.3%。二是平时是否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表示关注的学生占比62%。三是对哪些传统文化感兴趣?在19种传统文化(如茶文化、戏曲、诗歌、武术等)中,对诗歌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大,占52%,而对五行、阴阳、星宿、盗墓、太极等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最小,仅占0.67%。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广为流传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目光。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结合近年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方面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把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始终,其形式多种多样,实践教学、音像教学、案例教学等都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墨客遗传下来的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各种文体,给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再到鲁迅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不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良的爱国传统;从著名诗人闻一多撰写《七子之歌》的动人故事到歌曲《龙的传人》,无数诗人、词人的爱国情怀、祖国遭遇的屈辱历史、铿锵有力的美妙歌声,都会瞬间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爱国作为一种深厚的情感,包含着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同时,爱国主义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吟诵传唱、声情并茂的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把经久不衰的儒家道德精神融入大学生家风教育

良好的家风固然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古人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中强调整体利益至上的道德原则。儒家推崇的“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它强调“仁”是从“爱人”出发,以达到“人恒爱之”的和谐关系。仁爱的形式有多种,由此产生的情感多种多样,有骨肉情、手足情、鱼水情、故园情、友情、爱情等。在我国传统伦理中,对亲情特别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因此中华民族形成了尊老爱幼和孝顺、敬重、赡养父母的良好家风。此外,在对待他人关系上也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体现出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传统文化的特质就在于重道德。中华传统教育就是要帮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超越禽兽的境界,成为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人。[3]儒家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学习和弘扬儒家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扭转社会风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更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把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融入大学生处世为学教育

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种务实精神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非宗教、非世俗的文化,摒弃虚幻,立足现实,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4]

在当前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网络学习资源如此丰富广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渐行渐远的趋势,教师的作用也似乎越来越小,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日渐浮躁。然而,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文化知识,也在于“修身”“修心”。做学问如同做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必须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甘得住清贫。树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立足今天的现实主义思想,培养潜心钻研、务实肯干、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才能学有所成,造福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务实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灵活应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能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则会使教学如虎添翼,收放自如。相反,教学内容中生搬硬套、重复叠加,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课堂效果。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有的不仅过时,而且腐朽有害,必须坚决淘汰;还有的需要加以维护和保存。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2]207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真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着正面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5]

(二)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虽然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总结和展现,但它并非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但各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不平衡,因此要使我国的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就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继续保持各自特色,又必须扬长避短,优胜劣汰,打开国门,博采众长。教学中切忌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要善于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发展现代文化。

(三)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炎黄子孙们辛勤耕耘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责无旁贷,而且是思政课极好的教学资源。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