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
2021-01-17宋胜云
宋胜云
(廊坊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以及生活态度和理念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变化。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承受来自家庭、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较大压力[1]。上述的这些压力问题,都会引发学生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问题,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面对学生如此之多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切身考虑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疏导,化解心理问题。多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可以有针对性地处理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提升高校心理疏导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3][4]。
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工作中的定位
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扮演着管理者、传播者、服务者和教育者的角色。管理者角色意味着辅导员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具体包括课时考勤、内务整理、组织班会、党建工作等,同时还兼顾学校的一部分行政管理事务[5];传播者角色是指辅导员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辅导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学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将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用发展的眼光去解决未来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提升在社会的竞争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6];服务者角色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过去,大学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和管理学生。今天,高校辅导员增加了为学生服务的工作内容,在教育和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思想、态度的引导,激发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综合素质层面扩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掘大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角色意味着辅导员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动态[7][8]。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显著。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工作中的优势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提供思政理论教育。任课教师在心理工作中的优势,在于其可以直接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在实际的思政课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并不强,不仅不会达成理想的思政教学和心理疏导的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思政教学出现厌烦和抵触的心理[9]。
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是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负责的,可以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教育、辅导、咨询、测试和研究等服务[10]。心理咨询师的优势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水平高;其劣势在于面向全体师生,疏导对象的总量较大,对每个来访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并不了解,这就导致在心理疏导工作中,工作方法并不适合每个个体,心理疏导的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辅导员的工作对比心理咨询中心和思政教师的工作,突出的优势在于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与学生的距离比较亲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频繁。这就给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便捷条件,也有利于辅导员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开展沟通。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不足的原因
(一)工作任务重
目前阶段,高校通常情况下会为多个班级甚至多个专业配备同一名辅导员。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压力大大增加[11]。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除了处理各项管理事务之外,还要负责监督学生日常的起居和考勤情况,近年来依照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又增加了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工作内容。
(二)心理疏导工作责任大、难度高
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接触到的新鲜事物,都与过去十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个性化差异不断被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些背景都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增加了难度[12]。
(三)心理疏导工作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
目前阶段一些高校的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足,在心理疏导的工作能力上有所欠缺,并未系统地学习过大学生心理疏导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的心理疏导工作中缺少专业的方法,这就会导致心理疏导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校辅导员在心理疏导能力上的培养途径
(一)从实施的心理疏导工作模式上进行提升
在心理疏导工作中,辅导员应从主动性、共情性、双向性、动态性、方向性和亲和性六个方面对自身的能力提出要求。主动性指的就是高校辅导员应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主动发现学生已经出现或是出现征兆的心理问题,在提前明确问题的情况下,有利于辅导员调整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法,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积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共情性就是指高校辅导员应提升自身的共情能力,这样可以切身体会到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真实心理状态,帮助学生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双向性指的是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建立具有双向性的互动体验。提升心理疏导中的互动,其实也就是增加心理疏导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真实的心理感受反馈给辅导员,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与辅导员的亲密交流,可以调动学生在接受心理疏导中的主动性;动态性指的是要将心理疏导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心理疏导工作中的目的、方法、技巧、策略都将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针对实际状况应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方向性是指在心理疏导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导,引导大学生的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和性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心理疏导过程当作平等的、具有体贴性质的师生交流。
在工作模式上,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应构建教育引导模式、心理咨询模式、冲突缓解模式等不同的模式。教育引导模式是指帮助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将关注的重点从发扬自己的个性、独立性,转移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目标的确立上来。当代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自身价值,才能将自身的发展放到社会整体的发展变化中来,用自己独立的眼光来分辨社会发展变化的方向,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心理咨询模式则可以帮助学生缓解来自家庭、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当前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在原本的学习任务之外,又增加了许多的压力来源。当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变成了对进入社会工作的恐惧之后,将面临着心理失衡的危险,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甚至会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胁。为此辅导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大方地与老师沟通,疏解其心中的负面情绪;冲突缓解模式,是指学生片面看待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冲突问题,严重影响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心理冲突问题,高校辅导员可以在工作的方法上与心理学教学区别开来,主要面向学生来宣传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疏导活动,并协助学生找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建议。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互动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信息
高校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信息,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将这些心理信息纳入到集中的资料库中,不仅可以观察学生正面、负面情绪的发展变化方向,也有利于合理制定心理疏导计划,使工作方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信息的收集,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的质量。
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心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一般会在网络平台抒发自己的情绪,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当面会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面谈会议的沟通方式,必须在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之后,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否则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高校辅导员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心理问卷,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整体化的评估。可以建立心理状态档案,档案中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状态问卷的结果、心理疏导和谈话的记录等。通过现代的档案管理方法,同时将档案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中,这样有利于快速查询、调出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必须加强管理,提升工作中的隐私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状况,这样能对学生起到鼓励、支持和引导的积极作用。
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心理信息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辅导员应从心理疏导的初衷出发,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合理还原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果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状态的异常或是有心理问题的征兆时,辅导员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如果学生心理状态真的出现问题,主动沟通也可以为后续的心理疏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是学生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心理疏导,则表明其可能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就应从学生的表现出发,找到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其次,辅导员应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从浅层和深层意识上来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层意识才是引发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心理分析发现问题的实质原因,将学生潜意识中需要解决的心理冲突展现出来。
(三)正确运用心理疏导的路径
针对不同男女群体的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进行区别处理,大学时期是由少年向青年阶段的过渡时期,男女大学生在这一阶段面临的人生规划和生理状态的变化各不相同。在心理状态的问题中,男女不同群体在心理上都会受到生理变化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针对学生特定的年级来选择适合的心理疏导对策。针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可以帮助其更快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与人际交流模式,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低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倦怠的情绪,对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会不高。辅导员应从鼓励教育的模式着手,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时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应主要从未来的就业方向着手,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帮助其用健康、平稳的心态面对进入社会后的更多挑战。
(四)积极学习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
辅导员在平时应积极学习心理咨询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要对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继续深入的了解,了解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例如“需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可以解释为人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形式、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时,心理或生理上的欠缺,为了寻求这份欠缺的东西,人们可以不断为之进行索取,并在获取后可以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心理学中的“需要”是对客观存在与对客观存在的追求之间存在的必然性的反映。这种必然性所导致的,就是个人活动可以带给人一定的活动积极性。例如“认知”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对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对包括“需要”、“认知”、“共情”在内的众多心理学概念的系统化学习,并不是要求辅导员经过一小段时间的学习,就能成为心理学职业技能水平非常高的专家,而是需要辅导员做到对与自己的学生工作有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细致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心理咨询方法形成系统的印象,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前来咨询心理问题时,知道该从哪个方向进行疏导。心理咨询还有一些小技巧需要辅导员进行学习,例如眼神鼓励、信息反馈、咨询沟通时保持合理的距离和角度等。总的来说,在对一门专业知识进行总体、系统化了解后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习的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辅导员对心理学的知识,完成系统化学习的基础上,辅导员应重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会如何使用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不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更好地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1)个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是指是指来访者以个体的形式寻求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服务,理解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个体咨询的形式以一对一为主。大学生通常会在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遇到难题,从而出现较大的心理困扰。辅导员在进行个体辅导时,首先要充分考虑来访者的需要,信任、关注来访者等。个体咨询的局限性在于需要来访者主动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去向辅导员寻求心理帮助,这时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状态较为被动。所以需要辅导员平时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在沟通中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鼓励,摆脱简单说教。这样可以在日常化的沟通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理上的引导,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2)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一种以团体形式为主的心理咨询方式,这这种方式中,受访者将在从独立的个体,转变为群体中的一份子,在团体情境中接受心理帮助和指导。辅导员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找到与其相似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这样既可以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也可以让学生在团体的沟通氛围中产生归属感,消除学生的不安和抵触心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有利于提升心理疏导的工作效率。
五、结语
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学生自身、家庭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而高校的辅导员在这一工作中,是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最为贴近的管理者,辅导员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不断提升心理疏导的能力,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学校、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