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2021-01-17王光庆,巩炜,昝琦
王光庆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巩炜甘肃日报社总编辑
昝琦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作者体会】坚守初心使命 讲好黄河故事
2019年8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专程到兰州黄河之畔实地考察黄河生态保护情况,并称赞“黄河之滨也很美”。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意味着黄河将与长江一样,在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方面协同推进。甘肃日报社委会、集团公司党委决定以此为契机,组建文字、评论、摄影、新媒体骨干记者参与的全媒体报道小组,深入省内黄河流经区域和沿黄8省区展开采访,成为全国最早启动开展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新闻媒体。
数据显示,“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系列报道总转载量5.02万次,总阅读量达到1264万人次。这一亮眼的传播效果“成绩单”,不仅得益于事先精心的准备与组织,更得得益于我们坚持策划先行,议题设置能力的不断提升。甘肃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共刊发《黄河首曲,绿水弯弯润草原》等32篇行进式图文报道,编排大气醒目;采访结束后,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评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并一次性推出9个整版深度报道,图文并茂,气势宏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中央媒体在内的多家媒体转发。甘肃日报所属新媒体平台新甘肃客户端、每日甘肃网等集中推出全媒体报道,强力推送、同步造势,并采取图文、海报、短视频、H5等多样化呈现,在网端、手机端形成了“刷屏”之势,形成了强大舆论场。
我们将此次沿黄报道作为锤炼“四力”的一次实训和“联合作战”模式的一次检验。一个由82名骨干记者编辑组成的全媒体报道团队迅速组建,采访进行时,甘肃日报所属各媒体平台文字、摄影、音视频记者,版面编辑、新媒体后方制作人员“化零为整”,形成报道强势与合力;报道结束后,成员回归各自所在媒体和部门“化整为零”,发挥出了“快速反应”“多兵种集合”“多样化呈现”的最大效应。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编辑深入践行“四力”,特别是四个全媒体小组克服高海拔、路程远、跨度大等困难和挑战,从青海三江源,到东营入海口,行程2万多公里,深入省内10个沿黄流域市州和8个沿黄省区26个地市32个县区,追随母亲河的脚步,沿大河之畔前进,用手中的笔与镜头生动讲述黄河故事。同时,加强与兄弟省区党媒的密切合作,积极主动沟通协调,进行联合采访,交流学习报道经验,形成了新闻舆论宣传的合力,把主流声音传播得更广、更加响亮。
评委点评
姚广宜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主题厚重 立意深远 笔触灵动 大气磅礴
这是一组读起来令人感觉大气磅礴的作品。之所以称它大气磅礴是因为它立意深远、主题厚重。殷实的材料,细致的描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沧桑变化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的成果,也让我们从“母亲河”的经历里,从为治理黄河而付出的艰辛里,从当地人民群众作出的牺牲里,读懂了什么叫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因为它历时之长、走访空间之广、策划规模之大。两个月,深入26个地市32个县区,采访70多个单位部门,顺着黄河铺展开的两万多公里行迹以及从中生发出的真情实感,让这组报道有了自己的灵魂,有了灵魂的报道才有了让人感动的力量。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这样宏大的主题既不好组织,也难以着手。这组报道将它放在历史的维度里展开,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中寻找立足点,让我们看到了从湿地干涸、草原沙化、水源枯竭到如今焕然一新显现出新的生机的甘南,看到了因为河流环境治理和保护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看到了治理保护之下水量、流量逐渐改善,大河滔滔重展欢颜的齐鲁大地。
在今夕对比的视角下,黄河治理的意义不言而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更自不待言。行程两万公里的采访之旅,不仅为我们呈现出一组精彩的报道,也让我们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主题之下,看到了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使这组报道在厚重之余又多了一分灵动和鲜活,从潜移默化中传达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精神。
作为甘肃日报策划的一项重大主题宣传采访活动,它无疑是成功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带动并形成了新闻舆论的合力,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反响,更重要的是在于它将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理念融合在鲜活的事例中毫不违和地呈现出来,在宣传宏大理念的同时,又没有落入高谈阔论的俗窠,反而让人觉得言之有物,从事实中发掘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一组真正能够触动人心并且发人深省的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