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博场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2021-01-16王海明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保护文物

王海明

摘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具有深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尤为重要。文物对承接古今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博场馆则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传承者,对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刻意义。基于此,本文将有针对性地介绍文博场馆与文物保护措施,分析文博场馆及文物保护工作,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博场馆;文物;保护

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价值无法用数字衡量,因此,文物保护与文博场馆建设尤其重要,文物一旦遭到破坏,无法修复如初,就会造成文化断层。在文物出土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各种文物展览也如火如荼,人们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各种文物博物馆与展览厅的参观越发频繁,随之而来的是文物保护的压力。为避免文物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文博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文博场馆的管理,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

一、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措施

(一)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瓷器。由于在地下掩埋时间较久,瓷器表面存在不同的污垢(图一),污垢得不到清理,就会加重对瓷器的侵害,因此,需对瓷器进行污垢清除,表面清洁尤为重要[1]。文物保护人员需要用清水、干净柔软的棉布、绒毛细软的毛刷对瓷器进行清洁,如有清洁不掉的污垢,可以将瓷器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前提是瓷器周身无裂纹,否则浸水会加重瓷器裂纹程度,随后取出进行二次清洁,最终确保瓷器表面不存在脏污。

陶器。在清理陶器时,首先采取上述与瓷器相同的污垢清理办法,但由于陶器上的污垢较瓷器更难处理,所以在遇到难以一次清洁干净的陶器时,不能只采用清水浸泡的形式,还要采取相应的化学手段进行清洁,随后用清水二次冲洗。但在利用化学手段清理陶器污垢前,需要提前对陶器内外进行固色处理,避免清洁过程中对陶器原有的色彩造成破坏,使陶器表面的颜料性质发生变化。

青铜器。青铜器不如瓷器与陶器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长期掩埋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腐蚀物也会留存在青铜器表面,破坏青铜器的纹路。青铜器表面存在的腐蚀物质主要分为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在对青铜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青铜器表面的锈体面积覆盖程度确定修复方案,对锈体面积较小的青铜器涂抹保护材料,防止锈体面积扩大;对锈体面积较大且损坏严重的青铜器则应选择机械清除[2]。

纺织品。纺织品文物属于较难操作的文物种类之一。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纺织品文物的材质、用料、大小、色彩、性质等多种因素,采取适合纺织品文物的清洁方式。例如,针对容易变形的纺织品文物,需要利用特殊的有机溶剂进行清洁,对硬度较高的纺织品文物,可以使用清水冲洗[3]。

(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古建筑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主要形式,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侧重维护与修缮,具体保护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勘察

工作人员要掌握古建筑地理位置、建筑时期、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受损程度、墙面、梁柱、房檐、油彩壁画等内容,了解古建筑各个受损构件的尺寸、颜色、做工、材质等方面内容,进而为后续修缮方案以及施工图纸设计奠定基础。

2.遴选修缮材料

在木料、瓦料、石料、油漆等材料选择上要采用与古建筑自身风格、色调、视觉、历史内涵相符的修缮材料,从而保证古建筑的原真性、整体性[4]。

3.強化人员管理

组织管理中,负责人统筹全局;资料员负责相关信息数据采集与管理;造价员负责工程预算与财务支出等工作;材料员负责修缮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准备;质检员负责对修缮工作质量进行监理等。

4.重视安全管理

一是在开展文物古建筑修缮工作前期,应对参与修缮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施工安全培训,从而增强修缮人员的安全意识。二是由于古建筑修缮工程较为复杂,环节较多,因此,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用电、用火安全,做好防护措施。三是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会用到各种设备与特殊用料,这些物资对修缮工作尤为重要,因此,要完善施工现场巡查机制,提高巡查频率,避免相关材料丢失影响修缮进度。四是对文物古建筑整体进行观察,了解各构件受损程度,对损坏程度较高且对建筑整体性危害较大的构件优先修复,避免古建筑二次受损,增加修缮难度。五是做好隔离准备,在古建筑与居民区、景区之间设立隔离带和指示牌,避免人为因素对古建筑修缮造成阻碍。

二、文博场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一)优化文博场馆管理模式和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自身蕴含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要求博物馆在对其进行保护管理时慎之又慎,尊重文物的历史意义,防止进一步加剧文物藏品损坏。基于此,为有效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质量,可以从优化文博场馆管理模式及文物保护措施层面出发,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严格把控文物保存条件,根据文物藏品的实际需求,打造具有高密封性的玻璃柜,从而有效隔绝空气氧化、湿气以及有害气体[5]。

第二,在文博场馆的管理过程中,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人员需要定期对文物藏品保存环境进行检查,将不利于文物藏品保存管理的因素清除。

第三,聘请专家对文物藏品进行修理维护。对文物藏品进行修理维护时要根据文物藏品特性,选择最恰当的清理方式。

第四,定期保养文物藏品。首先,隔绝光源污染,长时间处于光照下,文物藏品的表面会被破坏;其次,隔绝气体污染,新的陈列、保存柜往往存在乙酸、甲醛等有害气体,文物藏品长时间与乙酸、甲醛接触,会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从而严重影响文物藏品;最后,严格把控环境湿度。一旦文物藏品保存环境中的湿度较高,将会直接对纸质、木质、铁质或纺织文物造成破坏,使其性质发生转变。

(二)完善文博场馆及文物保护管理体制

合理、科学、高效的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是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前提。优化管理体制可以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由复杂化、无序化转向科学化、规范化。根据文物保护的有关条例,文物保护者必须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必须承担起文物保护的责任,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6]。每一件文物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历史在时间长河中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基于此,博物馆管理人员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完善管理体制,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要求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根据工作细则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从务实出发,针对每一件文物制定不同的、专用于该文物的保护方案、储藏办法、陈列条件等,进而规范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设施,优化文物保护条件,增强文物的安全。但是我国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参考范例较少,导致我国博物馆在文物保护设施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许多管理办法仅存在于提出阶段,而没有进一步实施。基于此,各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全方位、可操作、可落实且合理的文物保护设施管理机制,针对文物维护、保养、修复等方面着重优化工作机制。

(三)加强文博场馆及文物保护设施建设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逐渐融入各行各业。博物馆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快速革新要求博物馆的设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高科技设备的引进不仅可以为博物馆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服务能力,还可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安全性能,更好地进行文物养护与修复。在引进高科技设备的同时,还要引进技术人才,从博物馆员工内选拔有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高科技设备应用培训。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因为文博场馆发展及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需求较大,所以博物馆财政部门需要争取上级拨款和经费,为博物馆自身发展及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运转资金,但是由于博物馆属于社会组织,为非营利机构,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针对博物馆经费紧缺的现状,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对文博场馆及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博物馆也可以通过有偿业务活动获取资金,或依靠社会人士、团体、单位的捐赠、赞助等获取资金支持。

此外,由于我國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经验较少,博物馆内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较少,工作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这部分工作人员在开展文博场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时可能会出错,使文物遭到破坏。因此,要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聘请专业的文物保护专家讲解专业知识,对员工进行实操训练,进而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使文物保护更见成效。

三、结语

文物或长期掩埋于地下,出土后又暴露于陈列展览,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对文物造成各种影响,管理人员如果不作为,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要加强重视,对文物采取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保护手段,提升文物保护工程成效,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刚.人才培养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J].群言,2019(10):10-12.

[2]孔繁峙.完善文物法规,保障文物工作健康发展[N].中国文物报,2019-06-21(003).

[3]黄含笑.新时代下的文物保护工作暨太和社会文物捐献[J].收藏界,2019(2):58-61.

[4]徐丹.浅议新时期文博保护工作[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12):114-116.

[5]肖诗静.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听习总书记讲话,建议文物保护与开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1):156-157.

[6]徐丹.新时代做好文博保护工作的再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8(28):231-232.

猜你喜欢

保护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文物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