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性课堂要做到收放自如

2021-01-16蔺菊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维定式收口开放

蔺菊玲

[摘  要]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步调一致口径一致,所谓“乐学”也仅仅是做表面功夫,内心未必认同;就算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法,也往往是摆摆架子,装装样子,这样的教学委实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钻研精神。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色就是开放性课堂,对开放性课堂我们应做到收放自如。

[关键词] 开放;环境;收口;思维定式

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色就是开放性课堂,“放”是一种放权、交权的行为和魄力,是一种智谋;“收”则是对放的一种节制和把控,是一种韬略。只有“收”“放”自如,才能营建和谐课堂。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斗胆谈论个人体会,如有不周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教。

一、开放教学环境和教学时空

众所周知,教学环境包含人际关系和知识氛围两方面。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打消他们害怕犯错的顾虑,将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让他们的思维始终保持冷静沉着、敏锐灵活 [1]。创设鲜活的知识氛围,更能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和强烈的动机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笔者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创设以下知识氛围:玉皇大帝寿辰,诸神进贡一个千年大蟠桃。玉皇大帝吃了蟠桃的3/4,剩下的赏赐给诸神,诸神吃了蟠桃的1/4,它们谁吃得多?说出理由?将抽象的分数大小比较编入家喻户晓的传统神话故事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给教学蒙上一层有趣的悬念,制造了神秘色彩,让学生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也得以完成。

现在的课堂,仍由教师把持局面,学生“被学习”“被提问”“被思考”“被互动”“被优化”屡禁不绝。教师首要考虑的是:信赖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秉持开放理念,并落实到各个活动环节,能不插手绝不插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的关键在于从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中演化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许多教师都是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让学生先用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容器,装填三次后,圆柱体容器被填满,进而总结出规律: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这一过程,貌似“开放”了,实际本质上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操作是在教师的授意和暗示下进行的,教师才是幕后操纵者。另外一位教师则别开生面:先演示由长方形绕轴旋转形成圆柱体,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体,趁机发问:“经过刚才的操作,你认为圆锥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长方体,有的说圆柱体,至于究竟是什么关系,不明就里。这时,授课教师摆出大小不一的一对对圆锥和圆柱容器,主要有三类:底面相等高度不等,底面不等高度相等,底面和高度都相等,学生自主选择器具开展研究。学生在反复试验后,发现只有底面和高度都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容器的体积才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横加干涉,而是“以退为进”,让学生展开联想,自主操作,收获真知。正是这开放的局面,让学生探究时慢条斯理地观察、实验、猜想、检验、推理与交流,学到新知的同时积累了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开放教学内容并做到自然“收口”

开放的教学内容应是学生熟知的,根据日常经验和现有水平可以解决但又是难度适中的学习素材,既能让学生尝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又能锤炼学生的思维精度 [2]。互动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难能可贵。例如:“小数加减法”中,为了揭示出“数位对齐”的算理,笔者课上鼓励学生自己解释“5.55+0.3的和为何是5.85而不是5.58”,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合情推理——赋予“元”或“米”等实际意义后再来推敲;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分数,画成方块表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意义来解释——5.55中有555个0.01,0.3里有30个0.01,合起来就是585个0.01,即5.85……多种诠释,共同作用,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数位对齐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一题多解,可以让问题成为联结各知识分支的枢纽,让学生一展拳脚,显露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功力,讓学生感知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在开放的课堂上,老师的收口艺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还要承担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既要顾好眼前的知识技能尽好本分,还应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提炼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生1:我学会了如何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坐标,先描述在第几列,再描述在第几行。

生2:我习惯先说第几排再说第几个,或者先说第几组再说第几个,这样位置就能唯一确定。

生3:我倾向于先说第几列再说第几行来描述位置。

师:以上方法有没有共同点?

生4:都用到两个序数。

师:是呀,都用到两个序数(前一个序数表示组号或者列数,后一个序数表示座号或者行数),这样一来,物体的位置就会唯一被确定。

这一“收尾”教学环节,不仅弥合了生活中与数学中描述位置的分歧,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字描述位置的严密性,还成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萌芽阶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一般都是寻找参照物,比如说建筑物的方位,先指明一个地标性建筑,然后以这个地标性建筑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建筑物的位置。如果是室内物体,那就采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离数学中的坐标表示法相去甚远,所以这个收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前面生活化情境太开放了,那么,收口处就要紧紧拿捏住生活情境中唯一与数对表示方法能对上号的“座位”编排法,一个确定的座位是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条件约束的,列数、行数刚好对应坐标系里的数对(坐标)。不仅如此,生活中用行数、列数确定座位号,有时先说列数,有时先说行数,这些都不影响数对描述方位的性质,上述教学片段也很快让学生总结出这一点,根据个人爱好自行选择,但是,最后提炼出一个共同特征——两个数字,也就是数对,这样做的好处是进一步明确了坐标与方位的一一对应性。两个数字唯一确定一个平面坐标的位置。

三、收在定式思维形成之际和一发不可收拾之处

这里的“收”,是指如何因势利导,顺应学生思维牵引他们获得正确认知。在新形势下,自由、开放的课堂大显神威,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课堂成为孩子驰骋想象的天空 [3]。

例如:在学习“倒数”时,多数学生望文生义,认定“倒数”就是“颠倒的数”,这是他们对“倒数”的直觉认知,既是天真的,也是质朴的。如何让学生肤浅的认知变得科学深刻,并重新构建数学意义上的“倒数”呢?笔者进行二度开发:

师:分数的倒数只需将分母分子颠倒位置即可,那0.75呢?有倒数吗?

生1:存在倒数,可以先化成分数,然后颠倒分母分子,即0.75=3/4,它的倒数是4/3。

师:妙不可言。那整数9存在倒数吗?(学生开始首鼠两端,最后下定决心)

生2:9可以改写成9/1的分数形式,然后颠倒分子、分母就得到1/9。

生3:9的倒数就是1/9。

师:综合来看,“倒数”就是“颠倒的数”这种定义靠谱吗?

生(齐答):不靠谱。

师:详查上述例子,有何相同点?

以上教学片段中,面对学生“倒数就是颠倒的数”这一说法,教师没有马上批驳,而是卖关子: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漏洞,制造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利用分数、小数、整数求倒数遇到的理论障碍,循循善诱,探知三种求倒数的方法后,再寻找共同点,直击“倒数”的本质: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认知结构在教师的纠正下,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正确的概念。

开放的课堂要做到形散神不散。教师如何在诠释概念、解释算理、优化算法、制定解题策略时,引导学生抓住要领,顺藤摸瓜?一位教师新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提供了借鉴:

生1:12×14可用竖式计算,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一二得二,一一得一,再把两次乘积错位相加,得168。

生2:请详述原委。

师:我建议大家问具体些,让他解释。

生3:把两次的乘积48和120加起來,这是何故?

生1:因为分解成4×12和10×12两个乘法算式。

生4:为什么把2写在十位上?

“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是本课的重点,这位教师用力讲解,破解算法算理难题,同时润物无声地训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与能力。

开放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释放个性、崇尚自由的课堂,它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开放式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做到收放自如,从而让“四基”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邹雪峰. 重情境,情趣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J]. 数学教学通讯,2017(25).

[2]  吴伟华. 适度开放、分层评价、指导教学——小学数学开放题教育价值开发的思考[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02).

[3]  韩向红. 开放课堂  放飞思维——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J]. 教师,2019(34).

猜你喜欢

思维定式收口开放
编筐挝篓 重在收口
一种集装袋料口的收口结构
高三学生解生物选择题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溯源创新文,纯朴立新章
有效抑制数学思维定式的负迁移
一种收口螺旋弹簧设计方法
降落伞收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