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2021-01-16朱翠兰
朱翠兰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的“生态课堂”,力图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打破有效的课堂教学时空,创造出一种无人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样态。在构筑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时,教师要建构“学习场”“探究场”和“生命场”。“互联网+”时代下的生态课堂,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样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力图让课堂成为每一位师生创新想法的出发地。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互联网+”时代;生态课堂;生命发展
基于“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传统整齐划一、大一统、缺乏个性、极少创造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学习了。从教转向学,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生态课堂”力图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打破有效的课堂教学时空,创造出一种无人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样态。生态课堂具有智慧和生态的双重特性,应当成为学生生命自由生长、和谐发展的地方。通过建构“生态课堂”,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建构学习场,构筑生态课堂之基
生态课堂以学为本。构筑生态课堂,要以便捷为要。为此,我们将网络引入教室之中,着力打造数字化的学习场景。在数字化的场景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考量问题,用数学的技能去解决问题。置身于学习场中,学生能依托现代化的学习设备,进而实现学习能量的交换;助推知识更新、创新,进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场,致力于解放学生。为此,我们引入了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让学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我们以个体为单位,引入了平板,助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我们称之为“探索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引入了大屏液晶电视,成为学生小组学习的“讨论板”;我们在教室中间放置了投影屏,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疑难问题集中解决,我们称之为“聚焦板”。比如教学“圆的周长”(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首先出示了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六边形,让学生在“探索板”上提出猜想: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滚动圆的方法和将圆绕线的方法探索圆的周长,并在“合作板”上记录探索的数据。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探究瓶颈,如同样的圆,测量的周长却不相同;如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除不尽,等等。为此,我们将这些疑难问题呈现出来,供学生讨论、研讨。通过对问题的深度反思,有学生提出,应当注意实验的细节,比如绳子要紧贴圆周;比如要做标记,从哪里开始滚动,要滚动到哪里;比如可以将数据汇总,形成大数据,用大数据说话;比如可以重复实验几次;比如可以用平均数计算,等等。这些实验中的现实性问题,通过“聚焦板”的呈现,引领着学生数学实验品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实验力的发展。
运用现代媒体设备、网络等,师生、生生不仅可以展开现实互动,而且可以展开虚拟性互动。师生不仅可以在线交流,而且可以离线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共同体学习”。置身于无线网络时空下,每位学生都可以毫无隐瞒、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推送,从而为深度交流学习、研讨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不同的小组可以呈现不同的探究方案,从而便于学生相互了解、判断、选择、比较、归纳和概括……
二、建構探究场,构筑生态课堂之魂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依赖于外在的情境,更依赖于学生具体的学习方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教师的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用技术教”;其二是“用技术支持学习”。“生态课堂”应当是传统与现代、技术与非技术的混搭。生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团体与团体的互动,从而共同商讨、建构问题解决方案。
建构探究场,不仅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在探究场中,学生主动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应当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本,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的学科本质。比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首先呈现两个分数,自然生成学生的思维: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展开思考。比如有学生将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有学生借助通分知识进行比较;还有学生通过画图进行比较,等等。这是一些常规性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是学生基于自我的已有知识、经验自然诞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学生的平板,呈现了这样的两组分数:998/999和1001/1002,167/333和277/555。通过这样的分数比较,引导学生建构“和1进行比较”以及“和1/2进行比较”等特殊方法。这样的补充,帮助学生建构了系统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有助学生灵活性地比较分数大小。通过丰富学生的比较方法,让学生的比较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力和自主思维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力图让学生超越单一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思维框架。这就需要教师对相关的素材进行筛选,呈现出一种渐进性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非线性的思维格局、探究序列,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学习品质。置身于数学探究场,教师要激发师生、生生的探索力和创造力,从而让课堂生成学生的创新智慧,呈现出灵动的色彩。
三、建构生命场,构筑生态课堂之本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认知发展,更是情感的丰盈、生命的润泽。当下,在“大数据”的冲击下,人类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沙漠化。生态课堂,就是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重拾那些消失的情感,重建那些被放逐、被异化的生命宇宙。生命性,应当是生态课堂最为根本、最为突出、最为核心的特性。润泽学生的生命应当是生态课堂的建设之旨。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不仅建立了班级微信群、QQ群,而且和班级的每位学生都建立了私人微信,加入了私密的QQ。这样,不仅引导学生群体的数学学习,而且更具学生的个体表现,与学生进行个体沟通。这样的沟通是私密性的,完全成为一种坦诚的对话、交流方式。对于个体而言,互联网支撑的相关软件能支持学生的个体学习;对于群体而言,互联网支撑的相关软件能助推学生的协同学习。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其中的配套练习——“练习与测试”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六年级五个班,每两个班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相关的问题时,都采用了穷尽列举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因而就不能引发学生的倾情投入。为此。笔者将问题“变脸”,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乒乓球队有48名学生,如果每两名学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一共需要展开多少场比赛?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智慧、情感、想象力等投入其中。学生在探究中积极主动地画图,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通过深度探究、研讨,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跳起来”摘到了“果子”。对于课堂上通过群体学习还不能理解数学本质的学生,我们通过微信、QQ等进行“私聊”,通过“开小灶”助推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学习生命生态场,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了空间。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往往有着浓烈的“自我情结”。在生态课堂上,教师将是师生、生生都看成生态课堂的灵动因子。在这个生态课堂上,各生态因子平等对话、流演互育。教师让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形态融入数学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生命实践活动,从而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一种身心的愉悦感,促进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
“互联网+”时代建构生态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获得感”“成就感”“成功感”“归属感”。“互联网+”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要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介、载体有机整合。“互联网+”时代下的生态课堂,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样态,将每位学生看成独特、珍贵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力图让课堂成为每位师生创新想法的出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