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互联网+”技术,助推学生“个性化学习”

2021-01-16宋文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互联网+互联网

宋文静

[摘  要] “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置身于这个花园之中,学生实现着自身课程与学生的个性化定制。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动态施教,助推学习延伸。“互联网+”时代下的个性化学习具有海量性、多样性、泛在性等特征,它能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充分展现。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学习

当下,“互联网+”正广泛地、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助推学生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时代下的个性化学习具有海量性、多样性、动态性、价值性、真实性、泛在性等特征。“一个尺寸适合一个人”是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内在追求。个性化学习,需要营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条件等,展开个性化学习过程,形成个性化学习结果等。个性化学习,能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充分展现。

一、借助“互联网+”技术,分析学生具体学情

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研制个性化的导学方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的具体学情。传统的了解学情的方法往往是访谈、问卷等方法,这样的方法容易让学生修饰、掩饰自己的具体学情。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具有即时性、泛在性的特征。在实施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动力系统、生成机制等。

比如在学校的每一个班级接通网络,组建“局域网”,能够实现教师备课、研究具体学情的资源共享。笔者所在的学校教室,不仅以小组为单位拥有电脑,还拥有平板、VR(虚拟现实)等媒体设备。在了解学生具体学情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将相关的材料放置在“共享文件夹”中,让学生点击打开,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一种操作方式,将全体学生卷入其中。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可以搜集学生具体学情资料,从而便于教师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笔者将如何探究“梯形的面积”的问题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放置在“共享文件夹”中,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学生能调动自我已有知识经验,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经验、推导三角形面积经验等,展开自主性的探究。比如有学生将梯形通过剪拼法转化成长方形,有学生通过倍拼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有了对学生具体学情的了解、把握,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展示各自的推导方法,从而让不同学生的探究方法得到多元互补、差异互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着力点放置在引导学生比较多边形的面积推导上,并引导学生提炼总结出“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将梯形逐步演变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从而催生学生的深度认知,即“三角形可以看成是上底为0 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上下底相等的梯形”,由此将学生所学习的多边形面积公式进行整合。

借助“互联网+”技术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让教师的数学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基于对学生具体学情的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所指出的,“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最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及时为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条件”。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动态施教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不仅要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分析系统,更要储存一定量的个体数据,建立学生的个体数据库基础系统。借助于这个基础数据库系统,教师能把握学生具体的认知水平,并据此展开个性化的教学。过去,许多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基础上的。这样的“印象”比较模糊,往往容易产生各种效应,诸如晕轮效应、首映效应,等等。而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精准定位、精准刻画、精准跟踪,从而进行动态施教。

个性化施教促成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作业、日志、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情况等方面,建立“大数据”。依托“大数据”,形成对学生知识储备、学习偏好、努力程度等的认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称:“在过去世纪中,教学的最大错误、失败在于假定儿童是没有差异的同一个体,并用同一方式对待所有儿童。”个性化学习承认差异、关注差异、依据差异,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走向“个性化定制”。以《分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一部分教学为例,当笔者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上呈现两个分数时,不同的学生自主探究出不同的比较方法。有学生将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有学生直接将两个分数通分比较;还有学生以相同的线段作为单位“1”,然后画图进行比较,等等。不同的比较方法彰显出学生的不同的优势智能。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学习交流,从而让学生进行算法比较、算法优化。每一位学生为了佐证自己的方法的优越性,又相继举出不同的分数比较的例子,从而催生出不同的比较方法。比如“和1来进行比较”“和二分之一进行比较”等等。个性化的学习是动态的,教学中,我们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搭建“脚手架”,努力让教学建立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基于自我的不同的学情根基获得自身的成长。

个性化学习是动态的。实践中,我们还借助于网络平台,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于这个空间中,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审视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让学生、学生家长在这个平台上,能选择“学习伴友”,并让这些“学习伴友”的学习动态成为自己学习的参照。如此,有效地构建了学生动态的“定制学习循环圈”,并在这个平台上给出学生的学习建议、学习策略等。

三、借助“互联网+”技术,助推学习延伸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在线指导,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领,而且可以助推学生的学习延伸。在实施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且运用“互联教学助手”,对课堂个性化学习行为等进行录制,并将之放置到“局域网”的共享平台上,以供全体学生因需而学、因人而学。这样的一种方法,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我们在教学中着力打造一个班级社交平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推送自己的思考、推送自己的独特的探究方法,从而让学生展开延伸、拓展学习。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可以引导学生群体围绕某一个问题的研讨展开围观。在这个社交平台上,教师要保护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等等。以《成正比例的量》(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研讨中,循着“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是否一定”等学习路径,学生掌握了判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一般方法。课后,学生在班级微信群中针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进行研讨,從而将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认知走向深刻。有学生认为,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在于两种量的商是否一定;有学生认为,只要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这两种量就一定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而“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这两种量一定是相关联的量”,等等。有了对于“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是否一定”等关系的深入研讨,学生对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数学认知就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多平台交互的交流、指导,让师生无惧空间距离,可以随时随地地展开切磋、交流。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拓展、延伸课外学习予以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启发。“互联网+”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置身于这个花园之中,学生实现着自身课程与学生的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学习,展现出新时代学生学习、发展的新样态。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互联网+互联网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基于“盒子鱼”App的高中英语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和策略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