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课堂“简”在哪
2021-01-16吴建富
吴建富
[摘 要] 我们总说,数学课堂要瘦身,就要剪除那些不必要的枝蔓,保留精华和核心部分,打造简约课堂,然而简约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简陋,这其中需要平衡和取舍,如果误删,造成知识养分的丢失,那就是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关键词] 目标;情境;简约;预设;甄选;素材
其实,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好比是一棵景观树,各种教学理念、先进手段、多维教学目标、讲授技巧都是这棵树的枝叶,只是每当课改的春风吹来,我们的“常青树”就会平添许多新的枝条和阔叶,让这棵本来窈窕的绿树变得大腹便便、体态笨重。那么,究竟怎么样的课堂才算是身材匀称呢?别无他法,只有删繁就简,对教学环节、教学讲解、教学训练等做出减法设计,让课堂简约起来,同时给学生带来并不简单的启迪,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才能形成崭新的学科认知能力。
一、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挥棒和指南针,是一切教学行为和教学措施的纲领和总章,同样也是最后评价一节课成败得失的落脚点,但现实却令人担忧:制定教学目标时毫无创意和主见,东拼西凑照搬照抄教参或者其他教辅,或“假、大、空”没话找话无病呻吟,像写八股文一样,按照三维目标的路数生造出一套教学目标,什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面面俱到,到边到角。
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严格参照课标来制定,深入剖析教程,精准定位,言简意赅,求真务实。
(1)在具体情境中揣摩并学会用字母代数,会用代数式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体验字母代数的替换过程,习惯用字母代替具体实数来表示各种数量,深刻认识到字母代数与直接用实数的区别,通过对比体验字母代数的优越性,意识到字母代数的简约性,以及用字母代数可以充分揭示出规律的普遍性,避免了具体实数的片面性和有限性。
学生知识的丰富如同树苗的生长一样,要按节律逐步成长,许多重要内容、方法、思想需要一个慢慢消化吸收转化沉淀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作为保障的,欲速不达。因此,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不必无微不至无孔不入,应抓住主流,突出重点,不必刻意追求维度的完备。
二、情境简洁
创设的情境要能让学生感兴趣,最好是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临战状态,全情投入,聚精会神,婆婆妈妈的引言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排斥,不能使其聚精会神,这对课堂教学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很多生活问题并不能直接借用到数学情境中,数学课中呈现的数学问题,应该是经过抽象化处理的数学化问题,带有数学思考的明显痕迹和标签。例如,笔者在执教“认识周长”时,创设过如下这般情境(见图1):
汤山温泉浴池四周有一圈人工足迹石,管理部门准备围绕池边线修建一道扶手护栏,防止游客洗浴后失足摔倒,那么,这扶手应该造在何处?哪个学生上来指点一二?(生上台指)他是沿着哪条线路指画的?指画的线路有多长(一圈,一周)?这个问题本质上是计算温泉浴池的什么元素(周长)?
笔者巧用本地现成的现实情境“温泉浴池”要造扶手护栏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周长概念,并利用问题进行直观设计和提示,让学生学习有了更直接的路线。学生对悬疑问题有主动探索的意识,教师借助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能够取得丰富的效果,让课堂教与学达成更多互动与和谐。
认知到概念的本质比背记概念要重要得多,一般人教学周长概念,总是直接拿出一系列的封闭图形,然后绕着它的边缘画线,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作为封闭图形的周长,然后告诉学生,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作它的周长,自始至终,学生都陷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贫瘠的想象上,没有通过直观的生活化的操作来完成对周长概念的构建,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复杂性,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概念本质。
三、问题简要
“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环节要像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张弛有度,预设问题要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频繁、琐碎的提问只会让人心生厌烦,应接不暇,而没有沉思反省的时间,教师也会没有耐心去把每个环节雕琢得完美无缺,深厚有力。笔者曾创设了“分数初步认识”一课,大力删减不必要的枝节和藤蔓,将全课精简压缩为三个问题:
问题一:每张图片中画有几个烧饼?试着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揭示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问题二:这是1张正方形纸,阴影部分是多少张呢?
问题三:三只蚱蜢举行跳远竞赛,蚱蜢A跳远成绩是1/2米,蚱蜢B跳远成绩是1/3米,蚱蜢C跳远成绩是1/4米。谁的成绩最好?你们不妨猜猜看!
用三个大问题总领全课,让每个环节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步步为营,条分缕析地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是让学生经历从整数演化为分数的思维转变,感受数域的丰富和扩展;二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并确定什么是几分之一;三是利用标有粗略刻度的简易数轴,将分数插入整数间隙,以期将分数、整数纳入有理数体系,在分数分母、分子不断随动变化中深刻领会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借助数轴直观比较分数的大小,向假分数衍生。这样的提问设计,简短有力,教师操控课堂也容易上手。
有的问题冗长多余,没有直击要害,也没有问到点子上,问题的设计没有紧扣知识点,而且太多的生活背景或者游戏情节,都会影响问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率。数学问题不是不需要背景作为载体,但是情境太过精彩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掩盖数学特征,如问题一用烧饼来揭示分数比用图形揭示分数形象得多,没有过多赘述,直截了当问画了几个烧饼,明确要求学生用一个数字表示,提问内容直指分数。
四、教法简朴
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都有一种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感受,名师没有浮华的造作和装饰,一支粉笔和三言两语,收到奇效,正所谓“大道至简”。教学贵在得法,简约高效的课堂更是难能可贵。如在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一些粗浅的概念时,因为学生积累了直接经验,或者书本的定义浅显易懂,似乎不言自明,只需要点明要旨即可;如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边长度的牵制关系、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研究型课型,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动手一试。一言蔽之,以学定教,怎么学起来简单,就怎么简单地教。
五、素材简约
一堂课的知识传授,总得有所取舍,因为课堂、课时的“内存”是有限的。如果一节课把所有的“干货”搬上来,恐怕学生很难咽得下去。教师如果能精选一些内容少营养丰富的内容,课堂就会简约而高效。某位教师执教“认识梯形”时,一节课只用到一两个简单的素材,但是总能高潮迭起,曲尽其妙。
教师首先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叠合,合成一个梯形(如图2交叠部分,不断移动会产生不同梯形),感知到梯形的特征——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然后用重叠生成的梯形拿来与一般四边形对比,让学生辨识判断;借助合成梯形指示出底和腰的概念;然后就是定义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整个教学几乎都是在重叠生成的各种四边形上度过的,素材用得少、用得精、用得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媒体简便
2011版新课标虽然有明确提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说法,但是一些教师过分解读,走火入魔,各種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声光影都用上了,极尽光电影像图文之能事,让人头晕目眩。教学媒体对提高教学效率确有帮助,但是教学是一门人文艺术,非机器所能代替。因此对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能本末倒置,尽量使用传统学具,实践操作远比视觉观察印象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使用配套的器材来操作,配合教材插图,就能深刻领会圆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的等量代换(如图3)。
某位教师教授长方体时,用萝卜切了一个长方体,形象又具体;在突破圆柱有无数条高时,拿来一个蜂窝煤,直观明了。
如果传统的教具无济于事,那就选择合适的课件(如图4)。
如笔者在教授“圆的周长”时,学生在计算证明“圆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时,为了揭示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特性,采用了几何画板。
简约课堂并非盲目做减法,甩负担,图省事,而是建立在教师对课本深刻的理解上,建立在教师深厚的学科素养上。